APP下载

《文心雕龙·辨骚》篇“壮志烟高”辨析

2021-07-29辜超敏

青年文学家 2021年14期
关键词:壮志文采刘勰

辜超敏

《文心雕龙·辨骚》篇赞语“壮志烟高”的“壮志”有异文,唐写本作“壮采”。范文澜、杨明照、张立斋、刘永济、詹锳、王运熙、戚良德等注家认为应作“壮采”。吴林伯、周振甫、陆侃如、牟世金、赵仲邑等注家认为应作“壮志”。笔者认为“壮志烟高”应作“壮采烟高”,并结合《 辨骚》之目的、赞语之间的关系及“狷狭”之志的语词释义,展开进一步辨析。

一、 “壮采”与“辨骚”之目的

《辨骚》篇是《文心雕龙》全书唯一一篇单论一部作品的文章,同时涉及屈原本人的一些评价。笔者认为《辨骚》之目的,在于以下三点:

(一)辨明《离骚》的文学地位

《离骚》产生的大背景是“风雅寝声”,“风雅寝声”的原因是周室衰微,诸侯争霸,诗人不再作诗。《明诗》篇中言:“自王泽殄竭,风人辍采,春秋观志,讽诵旧章,酬酢以为宾荣,吐纳而成身文。逮楚国讽怨,则以离骚为刺。”屈原之《离骚》为文坛之一变,在文学发展中是不可忽视的。刘勰认为《离骚》是“奇文”,在文学流变中处于“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承上启下的地位,一方面接续了《诗经》的风雅传统和美刺传统,另一方面又开了后面赋家的先河。

(二)辨明《离骚》的具体成就

前代诸家对《离骚》的成就进行评价时,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经典作为评判《离骚》的唯一准绳,并且呈现出盲目比附和随意贬低的两种倾向。前者代表是刘安、王逸、汉宣帝和扬雄,后者代表是班固。刘勰通过辨《骚》进一步厘清对《离骚》的成就的评价。刘勰采用“折中”的观念和文学的眼光来看待屈宋《楚辞》与经典之间关系,他认为,屈宋《楚辞》有“同于经典”的“典诰之体”“规讽之旨”“比兴之义”,“忠怨之辞”和“异乎经典”的“诡异之辞”“谲怪之谈”“狷狭之志”“荒淫之意”,通过对“四同四异”的分析,刘勰对屈宋《楚辞》成就的评价是“虽取镕经意,亦自铸伟辞”。

(三)提出学习《离骚》的建议

刘勰所处之文坛侈艳之风盛行,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之一是以《离骚》等作品为源头带来的流弊。《宗经》篇云:“是以楚艳汉侈,流弊不还。”此处所云“楚艳汉侈”,当是指屈原、宋玉之下的赋作,《辨骚》篇云:“自《九怀》以下,遽蹑其迹,而屈宋逸步,莫之能追。”后世词人学习屈宋之赋作,均只得其表。刘勰通过辨骚,提出一个正确学习《离骚》的创作建议,即“凭轼以倚《雅》《颂》,悬辔以驭楚篇,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所以刘勰“辨骚”宗旨在于提倡学习屈原《离骚》之“变”成功的根本,即掌握好“奇正华实”的平衡。

从上述三点目的来看,刘勰通过辨明《离骚》“取镕经意,自铸伟辞”的成就,从而确立了《离骚》在文学流变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提出提倡学习屈原《离骚》之“变”的具体方法。屈原的“自铸伟辞”首先得力于屈原知晓“通变之法”,所以《楚辞》中屈原的各篇作品呈现出来的风格是不同的。其次,“自铸伟辞”具体体现在“辞来切今”。“辞来切今”即《辨骚》“四异”中的“诡异之辞”“谲怪之谈”,带着屈原所在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奇幻怪诞的色彩。再次,“自铸伟辞”还体现在物色描摹上。物体的形貌极难描摹穷尽,“然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物色》)屈原出类拔萃的辞采让人在阅读文章时便能感受山川之貌、节候之变迁。而刘勰提出的学习屈原《离骚》的方法,实际上是在指导模仿学习者不能仅仅学习《离骚》表面的文辞、意象、框架,而是应该真正学习“取镕经意,自铸伟辞”的背后通变之要义、切合当下的文辞创作和面对外部景物时的匠心独运。

从刘勰《辨骚》目的来看,刘勰更着意于辨明《离骚》能“取镕经意,自铸伟辞”的具体所在,而不是辨明屈原个人评价。由此笔者认为赞语“惊才风逸”后当为“壮采烟高”。此为一证。

二、 “壮采”与屈原之“惊才”

《辨骚》篇赞语“壮采烟高”的前半句是“惊才风逸”,即屈原的才华像风一样飘逸。“惊才”与“壮采”在结构上是相对应的一组概念,因此“惊才”与“壮采”的具体联系可以进一步探讨。

(一)“采”与“才”释义

“采”字,《说文解字注》(卷六·木部)云“采”即“事采”,取用事物,反映到文学中,即运用素材进行创作的能力,后引申为文采之义。刘勰认为《离骚》“惊采绝艳”,屈原宋玉“以《楚辞》发采”(《才略》)。“壮采”则可参考《汉语大词典》释义为:“壮美的文采。”

关于“才”字,“才”即人一出生就具备蕴藏的才能。“惊才”即惊人的才华。刘勰《体性》篇中曾提出构成作者的创作个性的四种因素为“才、气、学、习”,“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而在这四种因素中,“才为盟主,学为辅佐”(《事类》)。他认为,先天的才是基础作用,后天的学起辅助作用,这说明了刘勰是十分重视“才”,即作者的先天创作才能的。

(二)“采”与“才”之关系

关于“才”与“采”的关系,刘勰认为“才为盟主,学为辅佐;主佐合德,文采必霸”(《事类》)才能起基础主导作用,学识起到辅佐作用,二者配合适当,作品一定有文采必定能夠称雄一时。刘勰认为屈原《离骚》为“奇文”,《离骚》出现的条件有二: “去圣之未远”和“楚人之多才”。客观条件是“去圣未远”,《离骚》的产生受圣人(或即指孔子的影响);主观条件是“楚人多才”,即屈原本人有很高的才华。赞语“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也称赞了屈原的才华在创作《离骚》时的功绩。屈原之才属于屈原的天生情性所在,反映到作品中去,即为文采。根据刘勰对“才”的重视与“才”与“采”的关系,此处“壮采”解为赞扬作品文采更为适宜。笔者认为“惊才风逸”后当为“壮采烟高”。此又为一证。

三、从“狷狭之志”释“壮采”

通观《辨骚》全文,刘勰对屈原的志向做出的明显评价就是“狷狭之志”。在屈原人品的评价上,刘勰颇有保留,没有像刘安对屈原一味拔高到“与日月争光”的高度,也没有像班固那样贬斥屈原“露才扬己”,而是将“狷狭之志”归入“异乎经典”的四事中。那么如何理解“狷狭”之志呢?

“狷”字《说文解字》释义为:“狷,褊急也。”“褊”字释义为:“褊,衣小也。引申为凡小之称。”那么“狷”的意思就是小且急躁。“狭”字《辞源》释义为:“狭:窄,隘。”因此,“狷狭”当为“急躁狭隘”之意。此外,刘勰之前的史书中也有关于“狷狭”的记载,如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一五》杨戏赞杨仪:“威公狷狭,取异众人。” “威公”指杨仪,杨戏认为杨仪“狷狭”。据《三国志,蜀书一〇》载,杨仪资历深,怨愤表现在脸上,因为不甘官位却下于蒋琬,常生怨言,说当初宁愿投魏。蜀后主听闻后大怒,贬杨仪为庶民,后来上书诽谤,因为言辞激烈,获罪后因羞惭而自杀。再如东晋袁宏的《后汉纪·光武皇帝纪七》载:“子丰尚郦邑公主,公主骄妒,丰亦狷狭,遂杀公主。”阴丰和郦邑公主成婚后,公主骄矜忌妒,而阴丰则偏激狭隘,后来杀掉了公主。杨仪的“狷狭”与阴丰的“狷狭”很明显是带着贬义的偏激。

回到文本来看,“狷狭之志”当指《离骚》中的 “愿依彭咸之遗则”和《九章·悲回风》中的 “从子胥而自适”。彭咸为谏君不听而投水自杀,伍子胥被君主疏远赐剑自杀。“洪补:己云:愿依彭咸之遗则。又曰: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盖其志先定,非一時忿怼而自沉也。”“洪补:……自适,谓顺适己志也。”据洪兴祖补注,屈原效仿彭咸和伍子胥不是因为一时怨怼,而是早已有之的意志。就刘勰《辨骚》篇而言,他对《离骚》是褒扬的。但是并不代表对屈原全部的肯定。“狷狭之志”指急躁狭隘之志向;“荒淫之意”指荒废淫乱之行,这两点是比较容易判断的,尤其是“荒淫之意”所指的仕女乱坐在一起,成日饮酒寻欢,已经带上了离经叛道的色彩。所以“狷狭之志”和“荒淫之意”其实是表现了刘勰对《离骚》“异乎经典”的“四事”的一种贬义的态度。

既然刘勰对屈原在《离骚》中呈现的志向表现出一种贬义的态度,那么在赞语中就不可能发出“壮志烟高”的评价,所以“壮志”应作“壮采”,此又为一证。

综上所述,刘勰辨《骚》的目的在于辨明《离骚》“取镕经意,自铸伟辞”的成就,为学习者提供正确学习楚骚的方法,没有着意于称颂屈原的人格,此为“壮志”作“壮采”一证;赞语上下句关系以及刘勰对“才”与“采”关系的看法,屈原之“惊才”与“壮采”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此为二证;刘勰对屈原的“狷狭之志”呈现出贬义的态度,因此不可能在赞语部分发出与前文自相矛盾的“壮志烟高”评价,此为三证。所以,笔者认为“壮志烟高”当作“壮采烟高”。

猜你喜欢

壮志文采刘勰
第二十二回 盘丝岭遇蜘蛛侠 苦学古文文采佳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coustic field under mechanical stirring∗
刘勰《文心雕龙》论“三曹”诗
破桩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有一种文采叫“抠字眼”
古人的幽默你不懂
飞行员:唯有壮志可凌云
刘勰《文心雕龙》的辨体理论体系——兼论其辨体观的开创意义和深远影响
为有牺牲多壮志——重读《革命烈士诗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