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清代著名女词人吴藻咏梅词

2021-07-29赵益婧

青年文学家 2021年14期
关键词:怀春忆秦娥咏梅

赵益婧

吴藻(1799—1862),字平香,号玉芩子,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余杭区)人,出身商贾人家。清代中晚期诗词曲名家,清代三大女词人之一,是陈文述门下的碧城仙馆女弟子。吴藻虽非出身书香门第,但生性聪慧、才情颇富,据陆萼庭《女曲家吴藻传考略》中描述吴藻曰:“独喜读诗书,善鼓琴,能绘画,工词曲。”且著有《饮酒读骚图曲》(又名《乔影》)《花帘词》《花帘书屋诗》《香南雪北词》等,著作甚丰、成就颇大。

从古至今,“梅花”因其清香淡远、傲霜风骨的品格而备受诗词家的喜爱。一方面或与吴藻交往友人多爱梅相关,另一方面又或许受“以梅为妻”诗人林逋的影响,“梅花”这个意象在吴藻词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据统计,吴藻《花帘词》一卷收录166首中就含有15首“梅花”意象的词作,而《香南雪北词》中出现的24首以“梅花”为意象的词几乎占到了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一,这足以说明词人对于“梅花”的情结颇深。因而,本文拟对吴藻的咏梅词作进行赏析。

一、咏梅词中的少年怀春情愫

据资料记载,明清时期江浙一带地域文化渊源悠久,女性文学可以说尤其繁荣。加之吴藻虽出身商贾之家,但家中并不缺乏浓厚的诗书气息,所以早年吴藻虽处深闺待嫁,但常常文采大发、寄闺情于诗词当中。《花帘词》作为吴藻的早期作品,常常借助“梅花”这个意象来传达待嫁深闺的怀春心事。因而,我们通过研读词集即可了解吴藻的创作心迹。

如《花帘词》中两首《忆秦娥》就借梅花暗含了隐隐心事。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忆秦娥·鹦哥语》,它由寒冬时节碧纱窗外的满地落花,引出“玉梅开在深深处”一句,一面为我们展示了深寒时节梅花的傲骨之风,另一面又表明待字深闺中的自己清白如玉。此刻寒冬,在凌寒独放、暗香疏影处,正酝酿着一股“春来处”,那预示着希望的春天即将来临,也代表了作者春情发动、思及婚嫁之感。

接着,我们来看另一首《忆秦娥·花帘开》,它由幽怨清丽的“花帘”引出全篇,为我们营造了几分清冷悲凉的氛围,接着“夜深相约横琴来”一句将低沉的情感基调回暖了几分,少女怀春的心事渐渐浮出水面,怎奈最后“曲终香烬,淡杀吟怀”。可见怀春心事无人可诉说,也难以诉说,因此“曲终香烬”后只得留有余味淡淡,难以释怀。

我们可以看到两首《忆秦娥》都以“梅”自喻,隐藏着淡淡的怀春情愫,盼望着自己能在即将来临的春天“疏香小艳”“轻罗小扇红罗鞋”。

因而,在早期吴藻词中我们可以看到梅花是作者抒发少女怀春情愫的主要载体。

二、咏梅词中的中年高洁幽怨

梅花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精神象征,它凭借经霜傲雪、忠贞高洁的品格常为世人称赞,而吴藻也不乏借梅花以表自身高洁凄清的性情之作。例如《摸鱼子》这首就以寂寞清幽的古梅自喻,“寂寞古梅香冷”以此来表达对“梅妻鹤子”林逋先生的敬念,“先生去,抱月残霞无定,几时鹤梦能醒?”进而凸显自己卓尔不凡、志高行洁却只能孤芳自赏的寂寞。

此外,作者还常借梅花抒发自我的幽怨愤懑之情。说起吴藻的婚姻爱情生活可以说是充满了难以言说的缺憾和隐痛。俞陛云《清代闺秀诗话》中提到吴藻:“父与夫皆业贾,两家无一读书者。”可见吴藻嫁给与自己本家出身相同的商人之家,而商人自古重利轻别离,夫妻二人自然聚少离多、感情不和,且虽说她的夫婿对她在文学创作方面持宽容态度,但可以说这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生活令作者并不愉悦,从其大量言愁诉苦并且无一首言及其夫妇感情的作品集我们也能看出。

另一方面,中年吴藻的个性意识已渐觉醒,她想要获取女性自我价值、独立追逐婚姻爱情生活的自由,却无奈逃脱不了当时时代大环境的牢笼,这无疑使她的生命状态更增添了几分艰难困苦与无奈悲愁。因而,她便常以梅自喻,以抒发自我对婚姻生活、自我价值无法实现的不满。

例如吴藻的《香南雪北词》在《如梦令·玉笛数声何处》中就以“吹尽落梅飞絮”描绘了一幅凄凉衰败的落梅景象,同时,为我们带来了“楼外有红墙,不把夕阳围住”的无奈落寞之感,更有“春去,春去,愁杀好花一树”的愁苦至极,难以排遣。在整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到黄昏院外的玉笛声与落梅飞絮深深吸引着词人,但她却始终飞不出这座红墙。红墙的阻碍似乎正是世俗婚姻的阻碍,也似乎正是词人与其丈夫间那道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与丈夫没有精神交流的婚姻生活使得她在有苦无法诉说中只能以梅花自拟,三从四德、夫为妻纲的婚后生活更与自身高雅志趣相去甚远,只得借梅花来抒发自己对现实的愤懑不满和感伤情怀,以及追求理想自由的价值观。

因此,在中年吴藻词中我们可以看到梅花是作者抒发高洁、对婚姻生活与自我价值无法实现的不满的主要载体。

三、咏梅词中的晚年隐逸禅佛

吴藻一生经历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个朝代,而这四个时期正是清王朝由盛转衰急遽变革阶段,越来越多的清代知识女性逐渐开始清醒,而吴藻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开始思考的,联系她那段不幸又苦闷的婚姻和她晚年因战事流离失所而痛失的友人,以及对于自我价值无法实现的苦痛和种种无奈,无疑都使她对现实身心俱疲、无所眷恋。因而,晚年的吴藻不再锋芒刺人,而是转向了压抑无奈下的平淡与淡泊,渐渐地,她的三观与精神状态便由入世转为出世,由愤懑幽怨转为隐逸淡远,潜心佛理,于世于命皆无所争。

因而,在世事变幻中、在年迈岁月里,吴藻常与银烛翠尊相伴并以“梅花”为寄托,“縱此玉台夜夜咏梅花”以抒发自己“几生修得到梅花”的佛学追求。正如她为了全身心投入参禅礼佛中,在种满梅花的“香南雪北庐”中隐居,于清空的禅化世界得到暂时的宁静……

所以吴藻的咏梅词作中不乏隐逸禅佛的悉心体现:如吴藻那首著名的题画词《台城路·自锄明月种梅花图》便用冷艳清素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空冷寂寥的寒暮时分,词人独自持灯起锄种梅之情境,更以惊恐睡起后自照镜子惊觉自己如清瘦之梅的姮娥来自拟,以表自己无欲无求、为禅佛消得人憔悴的精神状态。而词中那偷掠疏烟寻久的“霜禽”与“雪鹤”这两个意象也是作者心如止水、静若安澜般求佛心态的体现。或许,与鹤赏梅悟道,才是隐逸出世的最佳状态。

吴藻的《清平乐·题《桐阴听雨图》》同样借助梅花为我们营造了清冷孤高、不染丝丝尘俗的意境,而其中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那空灵脱俗的画面则更让我们为之震惊:在石鼎松旁煮砌的风茶还没有熟透,孤独的山鹤已经还家,画中的小人静静地望着乌鸦,而词人在贪洗两三竿竹子时竟不知耽误了那梅花。可以说,全词用空灵之境将我们引入了无念无杂、朴素如初的生命本心。而“绝无尘俗”四字则更直接地表明了词人隐逸空灵、一心向佛的心迹。晚年吴藻与梅花为伴、与仙鹤为伍,在香南雪北庐的梅花窗下,在南湖的古城野水中平淡安稳、心波不扬、潜心修佛,感受那颗“高寒如在瑶清”的脱俗忘我。

另外一首《清平乐·银梅小院》也是吴藻咏梅词中隐逸禅佛的体现之一。且看《梅花如雪悟香禅:吴藻词注评》对这首词的评价:“可以说,整首词贯穿了一个佛教的隐喻,词人吴藻意在借这以表自己修行净土佛教之后内心的清寂体验。”俗话说“人为伤心才学佛”,吴藻正是在痛苦无奈、身心俱疲之际,选择了放下并从此走上了隐逸之路,与佛经为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清代著名女词人吴藻的众多咏物词中,咏梅词独树一帜。可以说,吴藻的咏梅词在其不同人生阶段中展现了不同的人生内涵:少年的怀春情愫、中年的高洁幽怨、晚年的隐逸禅佛。在窥探其期盼、愁思、看淡之余,我们更能挖掘吴藻的自身心胸和人生目标,同时这也为我们今后更好地研究吴藻以及清代其他女词人打好基础。

猜你喜欢

怀春忆秦娥咏梅
咏菊(新韵)
浅述“水洗(刻绘咏梅)”的创作
张咏梅锦鸡坪就义
立冬感怀
张咏梅锦鸡坪就义
《借调忆秦娥·战病毒》
点绛唇·咏梅月
忆秦娥·临壶口
忆秦娥·三星堆人像
去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