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冈丹

2021-07-29朱玲艳

青年文学家 2021年14期
关键词:存在主义萨特恶心

朱玲艳

让·保罗·萨特是法国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的代表。他将“存在”分为“自在”和“自为”。外部世界是“自在”,是本就存在着的,而人是“自为”,随着时间逐渐形成并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在萨特看来,未来是未知的,且人不被任何神的意志或人类天性所束缚,因此人生而自由,应当通过自由选择来创造生命的意义。另一方面,虽然人拥有选择的自由,但也不得不承担选择的后果,因此荒谬和痛苦是不可避免的。在該哲学原理的基础上,萨特主张通过描绘人物心理活动来达到文学介入生活并影响社会发展的目的,提倡凭借积极选择来赋予生命以意义,从而影响在特定社会处境中感到孤独绝望的人。

《恶心》是萨特发表于1938年的自传体哲学小说,小说中详细地反映了萨特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小说主人公罗冈丹来到布维尔市定居已经三年,没有家人也没有职业,他每天前往图书馆只为写一部关于18世纪的法国贵族洛勒旁侯爵的传记。他也经常出入马布里咖啡馆,在公园和海边散步,过着一种孤独而冷漠的生活。逐渐地,他对周遭的世界产生了“恶心”的感觉,并且发现自己无法逃离这种“恶心”。于是他在“恶心”中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并最终接受了“恶心”就是“存在”的基础。“恶心”不只是一种生理反应,还是对“存在”的一种精神体验。它来自外部世界“自在”和人的内心“自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也源于“二战”后“上帝已死”的观念所导致的人对世界的陌生感。曾经无比熟悉的世界突然变得完全陌生,这件事引发了罗冈丹的不适、痛苦和绝望,这一切都是“恶心”的来源。萨特把自己的存在主义原理同罗冈丹的心理进程相结合,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由选择权,鼓励人们对生活采取“介入”的态度,靠自己来创造自己的本质,并实现存在的价值。

一、“恶心”带来的生理和情感不适

罗冈丹对于“恶心”的感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最开始“恶心”表现为一种生理和情感的不适。当罗冈丹把一块卵石扔向大海的时候,他体会到了一种自己无法理解的生理不适。但是这种不适并未持续太久,尤其是当他看到每周都来同一家酒店并预订同一间房的鲁昂先生时,他的这种不适被成功治愈,因为他相信这个世界仍然是他所熟悉的那个井然有序的世界。但“恶心”并没有消失,在卵石之后,罗冈丹对自己的双手和思想先后产生了“恶心”的感觉。这正是“二战”后在“上帝已死”观念影响下的一种普遍心态,当曾经建立的秩序被打破,当曾经熟悉的世界变得陌生,处在世界中的人自然会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也自然会害怕未来的不确定性。

萨特在罗冈丹和马布里咖啡馆的年轻人之间做了一个对比,并发掘了他们之间存在的两大差异:一是生活方式,二是讲述过去。罗冈丹完全独自生活,也不同他人交流,而咖啡馆的年轻人们总是扎堆行动;罗冈丹不回首过去,而年轻人们总喜欢讲述过往,喜欢通过交流来达到思想的一致,并排斥那些与大众思想不一致的人。因此在这样一群人中间,罗冈丹显得格格不入。

除了生理不适,罗冈丹对“恶心”的体验还表现在情感反应上。他之所以留在布维尔市,是因为这里存放着大量关于洛勒旁侯爵的资料,他可以花费一整天的时间来研究这些历史资料,并觉得乐在其中。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罗冈丹逐渐对洛勒旁侯爵这位历史人物感到了厌烦,因为他发现这些资料经过各个历史学家的手之后带上了严重的主观色彩,变得前后矛盾且无法考证。萨特在这里借罗冈丹表达了自己对鼓吹“人类模范”和“神的意志”的正典书籍的讽刺。对罗冈丹来说,谁都可以臆测过往,因为没人能够去证实。此外,罗冈丹还失去了自我辨识的能力。他无法辨识自己面貌的美丑,因为人的五官在他眼里只是跟世界上其他物体一样的一种存在,本质上没有差别,是人的意识赋予了它们名字和意义,而美学标准是一种纯粹的主观意识,是人把自我意识强行联系在物体身上的表现。

二、“恶心”引发的哲学思考

通过罗冈丹对“恶心”逐渐深入的感知,萨特表达出了自己对孤独、冒险、风俗、经验主义者、过去以及模范崇拜等多个主题的哲学思考。至此,“恶心”不再像之前那样偶尔袭击罗冈丹,而是变成了罗冈丹生活中一种随处可见随时可感知的存在。

首先,罗冈丹对黑色大道的描绘,实质上是对自己处境的描绘。黑色大道寂静、黑暗且寒冷,没有任何人类的痕迹,与其他灯火通明的道路形成鲜明对比,正如同孤独的自己和身边喧嚣的群体之间的对立。但罗冈丹并不排斥这种孤独,反而享受其中。他认为黑色大道非常“纯净”,而自己也如同一阵冰冷的寒潮般“纯净”,因为不随波逐流,做一个始终能够清醒地自我思考的人,是作者萨特所提倡的处世哲学。另外,在这条黑色大道上,罗冈丹目睹了一对情侣的决裂。事件的女主人公露西尽管看起来娇弱,却出乎意料地承受住了分手的打击。罗冈丹由此谈到了人的本质: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这样的人,并非是由神的意志或者人类天性决定的,而是由他自己做出的一系列选择造就的。只要人进行选择,就可能面临一个自己并不期待的结果,因此选择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罗冈丹认为当露西选择把爱情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无偿地供养一个游手好闲、不思进取的男友时,就应该承担爱情破裂的结果。同时,罗冈丹觉得露西又是幸运的,因为黑色大道的荒凉和坚硬给了她承受痛苦的力量,而如果她处在人群中间,便会听从人群的建议,虽然能暂时得到安慰逃避现实,但也不得不受到周围人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从而失去自我判断。黑色大道是罗冈丹的化身,作为一个存在主义者,罗冈丹如黑色大道一般远离了世俗并保持了纯粹的孤独。

然后,罗冈丹通过对图书馆里的自学者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知识和冒险的看法。自学者按照字母表的顺序来看书自学,不进行任何筛选,打算读完图书馆里的全部藏书。罗冈丹讽刺了这种行为,认为自学者对前人的经验抱有盲目的信仰,试图用一个人的观点去证明另一个人的观点,缺乏自己的思考,并企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被社会所接受。而这种方式只能带来纷繁杂乱的知识,并不能带来智慧。在与自学者的对话中,罗冈丹也提出了自己对“冒险”的定义。罗冈丹眼中的“冒险”并不是上错火车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而是一个有明确时间起止的不可逆转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每一刻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自己无比珍惜却不能做出任何挽留,因为它们终会流逝。而正由于时间的不可逆转性,人更应该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此外,罗冈丹还认为人可以通过“讲述”来获得冒险的感觉。生活本来充满了重复和单调,但绘声绘色的讲述可以让一个普通的事件变得精彩纷呈,因为在已知结局的前提下,讲述者可以对素材进行筛选,并赋予一些素材特殊的意义。罗冈丹在此表达了对历史著作的否定,因为人总是依靠过去的经验来做出所谓的正确选择,然而这些过去的经验很有可能已经被人为加工过,带上了主观偏见,因此历史所代表的“过去”,对于现在而言并不可靠,人还是应该凭借独立思考看清事物的本质。

接着,罗冈丹与旧情人安妮的决裂揭示出萨特对于“过去”“未来”和“现在”的思考。安妮始终追寻“完美时刻”,即在特别的时刻说一些特别的话或做一些特别的事来让这一时刻变得有仪式感,从而成为完美的回忆。然而罗冈丹是一个只活在“现在”的人,“过去”在他眼中没有任何意義,因此“完美时刻”的追忆价值对他而言并不存在,而“未来”对罗冈丹而言是无法预知的,也不存在任何“宿命”或者“安排”,因此活在“现在”的罗冈丹无从得知需要说哪种特别的话或做哪种特别的事才能让一个特定的时刻变得“完美”。萨特强调罗冈丹活在“现在”,就是在强调一个人的过去和未来并不能决定他是什么样的人,只有这个人“现在”做出的选择可以定义自身。另外,对“过去”和“未来”的否定还体现在罗杰医生和法斯盖先生这两个人物形象上。罗杰医生是“经验主义者”的典型代表,这类人完全依靠自己所积累的经验来待人接物,且乐于传授经验并渴望得到认同。经验主义者是典型的“过去”的象征,而对于罗冈丹来说,“过去”毫无意义。法斯盖先生是马布里咖啡馆楼上的住户,罗冈丹长时间没看到法斯盖先生下楼来,便开始不由自主地想象这位老先生可能已经去世了,因此衍生出一系列对于他的死亡的推测,然后得出“未来一切都有可能发生”的结论。对于罗冈丹而言,“过去”没有意义,而“未来”不可预测,因此人应该活在“现在”,积极做出选择,通过自由选择来定义自己,并勇于承担选择的后果。

最后,罗冈丹讽刺了布维尔市博物馆里保存的杰出人群肖像,对盲目崇拜“模范人物”的行为进行了抨击。博物馆里的这些大人物在市民眼中没有缺点,是“完美人类”的象征,然而在罗冈丹眼中,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不能被提前定义的,人不具备任何来自神或者来自社会的“模板”的约束,也不存在任何“完美”的状态,因为人是不断通过自由选择来实现自我创造的,因此不应当鼓吹“模范崇拜”,每个人由于自己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可能,且不断处于演变当中。

三、对“恶心”的精神接受

经过一系列的哲学思考,“恶心”终于在罗冈丹身上大爆发。他终于认识到“自在”和“自为”的对立,认识到外部世界和个人意识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因此只要个人意识存在,在接触外部世界的时候,“恶心”就是不可避免的。既然“恶心”是“自为”存在的证明,罗冈丹终于在精神上接受了“恶心”。

首先,罗冈丹放弃了自己一直以来从事的对洛勒旁侯爵的历史研究,因为这位属于“过去”的人物在罗冈丹眼中变得不再有意义,甚至还没有酒馆老板娘一个属于“现在”的普通人鲜活。其次,罗冈丹在人群和物体中都感到了自己的“多余”。喜欢和谐与共识的人群像罗冈丹一样意识到“自为”的存在,因此罗冈丹在他们之中觉得自己格格不入。在物体之间,罗冈丹处境也很类似。因为物体是出于某种“目的”被创造出来的,具备各自的“用途”,而人不是,人的本质没有被提前创造,人的本质是由这个人自己做出的自由选择来决定的,这也是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观点的体现。最后,对罗冈丹而言,虽然“恶心”不可避免,但写作能让“恶心”暂时消失。因为写作并不是实体存在物,且写作具有唤醒他人的作用。作者可以通过写作来影响读者,这正是萨特提倡的“介入文学”思想的体现,即认为作家承担着揭露世界的责任,应当通过积极的行动来对世界施加影响,而每个人也应当通过积极的选择来实现人生的意义。因此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虽然经常谈到诸如“孤独”“绝望”“冷漠”等消极话题,但实质上是一种积极的入世的人文主义。

四、结语

《恶心》是一部深度反映萨特存在主义理论的代表性小说。存在主义在欧洲一度十分流行,给予了当时的人们一定的精神安慰。通过罗冈丹这一主人公形象,萨特把人物的心理感受同自己的哲学思考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因此该作品并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而是注重对罗冈丹内心的情感变化的描绘。罗冈丹对“恶心”的体验是渐进式的,他一开始只是偶尔会感受到生理和情感上的不适,但并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身上会发生这种变化。随着罗冈丹对外部世界逐渐清醒的认知,这种生理和情感不适也逐渐演变成了哲学思考。最后“恶心”的感觉全盘爆发,罗冈丹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意识到“自在”和“自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意识到“恶心”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最终在精神上接受了“恶心”。罗冈丹的心理活动表现出诸多存在主义哲学观点,例如“存在先于本质”“存在的人文主义”“自由选择”“介入的痛苦”“孤独”“存在的绝望”“普遍的处境”等。罗冈丹是存在主义理论的化身,这一人物形象背后是萨特对世界批判的目光。

猜你喜欢

存在主义萨特恶心
自因还是自为?*——萨特自因理论探究
The selection rules of acupoints and meridians of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for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a data mining-based literature study
题出的太恶心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萨特的电影剧本创作与改编述评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
《在冰山里》的存在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