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科书选择性必修1指瑕
2021-07-29宋泽民
宋泽民
笔者在研读“统编本”选择性必修1课文时发现,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的“导入”栏中引用了一幅古籍书影,配有如下文字解释:“这幅图选自清朝人所绘《孟子圣迹图》,表现的是孟子见梁惠王时的情景,题为《扩充仁心》。”[1]
一、配文之误
通过查阅目前所存的与《孟子圣迹图》相关的古籍目录和碑刻资料,找到了课本中所引用书影的史源——此《扩充仁心》图出自清代顾沅所编《圣庙祀典图考》中的《孟子圣迹图全卷》。该《孟子圣迹图全卷》共包含《三迁择里》、《断绩励学》、《恪咨治道》、《礼聘适梁》、《规君同乐》、《扩充仁心》、《止毁明堂》、《嬖人沮见》、《听天安命》、《列国尊贤》、《气言希圣》、《简言待辅》、《过宋见贤》、《反齐礼葬》、《辞禄万钟》、《正告充虞》、《道承三圣》、《子敖不豫》、《道喜得行》、《风齐孔阜》20幅图,每一图都配有文字进行解释。其中原著对于《扩充仁心》一图的解释是:“齐宣王欲问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既畀之而告以王道。复指以羊易牛之心可以保民,欲其扩充以行王道也。”[2]《孟子》一书中《梁惠王章句上》包含了孟子会见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的语录,其中在与齐宣王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从“以羊易牛”之事引导齐宣王将自己的“仁”的本心扩充出去,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的命题。由此可见“扩充仁心”四字,是对孟子与齐宣王对话的总结。因此新教材的表述“表现的是孟子见梁惠王的情景”有待商榷。
二、配图之误
这幅《扩充仁心》图,表现了齐宣王接见孟子的情形,主要构图是齐宣王坐在椅子上,仆人分立两旁,面前一张桌子,桌面摆有毛笔和纸张,孟子则坐在凳子上对答。
此图所表现的时间是战国时期,结合中国古代家具发展的相关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正是中国古代家具发展由商周时期的“席”向“床”变化的一个变革时代,与坐具对应的家具包含“案”、“几”、“俎”等,这些家具的制造,因为受到春秋战国时期坐姿的影响,都相对低矮[4]。但是应该明确的是,这一时期还没有凳子及椅子这种坐具。《唐语林》记载:“立两藤倚子相背”,这是目前关于椅子最早的记载[5]。据相关学者的研究,椅子最早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在早期的古代埃及和古代西亚的文化遗存中,都发现了相关的线索,普遍认为中国椅子的出现,是伴随着汉代丝绸之路,以及佛教的东传流传到中国的,到了宋代,凳子出现了靠背[6]。这样《扩充仁心》一图中齐宣王所坐椅子的绘制是不符合时代的事实的。
除此之外,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书写材料为竹简或木牍,目前发现较早的纸张均是在西汉时期,如1957年发现的灞桥纸,“纸在三国到西晋时期还并未完全取代简牍”[7],因此,纸张出现在画面中是不合适的。
图画中,齐宣王的两位仆人所戴的幞头,定型于隋,流行于唐宋[8],也不应出现在画面中。
查《圣庙祀典图考》目录,该书图片的绘画者为“玉峰孔继尧研香”,孔继尧善人物绘画,除绘制《圣庙祀典图考》中的图片外,还绘制了《吴郡名贤图传赞》、《沧浪亭五百名贤像赞》,同时还有广东省博物馆藏《延陵季子像》传世。孔继尧绘图的这三本书的文作者均为顾沅,顾沅对孔继尧评价甚高:“画像系玉峰孔君继尧一人手笔,凡正像小影悉照原本临摹,其冠服闲有不合古制者,悉考明代正之。”[9]“或临自古册,或访得之于各家后裔。其冠服悉仍其旧,均有徵信,无一凭虚造者。”[10]可见,孔氏的绘画功底是得到认可的,笔者也比对孔氏所画《孔子圣迹图》与《孟子圣迹图》,发现在其他配图中,除个别图画中也出现了本文所述问题外,《扩充仁心》出现的问题,可能与孔氏所画人物自先秦到明清,时间跨度大,容易出现个别图片时空感错乱。
综上可以看出,《扩充仁心》这幅孔继尧所画的配图,存在一些历史漏洞,不适合作为课本配图。(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选择性必修I,第44页插图略)
顾沅:圣庙祀典图考附孟子圣迹图叶7b-8a
三、小结
新教材导言引用孟子与梁惠王的故事,引出中国古代关于“法治”与“德治”的思想。但是配图及配文出现的问题确需纠正。笔者在研究中发现,相较于新教材引用的《孟子圣迹图》,明洪武六年(1373年)立于孟庙东路启圣殿廊下东侧的《孟氏宗传祖图碑》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套展现孟子活动的图画[11]。这一系列碑刻图画集中展示了孟子一生的活动,其中包含了《齐王问治国》、《梁惠王问利国》两幅。
明人叶盛在其《水东日记》记载“题曰《孟氏祖庭图记》,卷第一皆界为格子,曰断机,则有一妪一男……曰问利,曰治国,则为王者、儒生坐立之状,且引堂下一牛……”[12]可见,这两幅图在明代时已经完成并且广为流传。仔细观察二图,《齐宣王问治国》一图中坐具为床符合历史事实,两图的服饰也符合春秋战国的风格。因此,这两幅图从图画的形成时间要早于新教材用图,图内的历史漏洞较新教材用图也少,建议使用这两幅图替代新教材用图。
【注释】
[1]卜宪群、李帆等:《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44页。
[2]顾沅:《圣庙祀典图考孔孟圣迹图附》,道光六年(1826)吳门赐砚堂顾氏刻本,孟子圣迹图叶8a。
[3]杨伯峻、杨逢彬注:《孟子》,长沙:岳麓出版社,2002年,第13页。
[4]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1号战国墓出土的黑漆床。床长218.2cm、宽130cm、高17cm。表明当时的坐具是相当低矮的,这也符合战国时期服饰及坐姿习惯。
[5]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161页。
[6]王珺:《中国古代坐具的演变与时代的发展》,《家具与室内装饰》2010年第5期,第50页。
[7]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9页。
[8]黎晟:《宋代幞头形制的演化—兼论南薰殿旧藏宋帝画像与图像鉴定的相关问题》,《艺术设计研究》2018年第1期,第36页。
[9]顾沅:《吴郡名贤图传赞·例言》,清道光九年(1829)长洲顾氏刻本。
[10]《沧浪区志》编纂委员会编:《苏州地方志·沧浪区志上》,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年,第212页。
[11]徐诚:《中国儒学年鉴2005》,济南:山东《中国儒学年鉴》社,2005年,第338页。
[12]叶盛:《水东日记》卷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