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沾泥土积淀真情
2021-07-29孙晓疆
孙晓疆
一身迷彩服、一双长年染泥的长筒黑胶雨鞋是她在脱贫攻坚战场和疫情防控一线的“战袍”和“战靴”,一头干净利落的短发是她带领干部群众摆脱贫困、“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体现。她就是纳雍县董地乡党委书记罗珍玉。
打通产业发展致富路
一双普普通通的黑胶雨鞋,刻上了11个村132个组每一寸泥土的印记,踏破了致富能人的“门槛”,走出了产业发展的新路……
到董地乡报到那天,正好是2019年3月8日,妇女节。“2019年的妇女节,是我过得最有使命感的一个节日。”罗珍玉回忆说。刚刚报到结束,她就开始走村入寨,了解村情民意,与干部交心谈心。上任仅10多天,她就走遍了董地乡的11个村132个村民组。“白天进村熟悉情况,晚上找班子成员交心,往往忙到半夜才想起给女儿打电话。”有时,电话打回家半天没人接,估计孩子已经睡了,她又挂断了电话,心里五味杂陈。
董地乡有7435户31356人,少数民族人口占了六成。“我刚来时,还有两个村的贫困发生率高达30%。”如何让老百姓脱贫致富成为了罗珍玉面临的最大难题。2019年5月,经过多次专题调研,罗珍玉提出成立董地乡合作总社,带动11个村集体合作社发展实体经济,推行“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模式,盘活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特色产业规模化生产基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脱贫。
合作总社需要能人掌舵,罗珍玉想到了走访调研时发现的能人刘吕。第一次找刘吕,刘吕一口回绝:不干。直到罗珍玉第三次苦口婆心地劝说后,刘吕才答应担任董地乡合作总社理事长。“原本不愿牵这个头,但罗书记三番五次找上门,门槛都踩平了,作为一名党员,我总不能无动于衷。”刘吕最终被罗珍玉的执着所打动。
带头人到位后,罗珍玉又带着全乡干部分头进村入户,动员贫困人口全部加入合作社。“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己的贫困自己脱。贫困户或以资金入股、或以土地入股、或以劳动力入股,内生动力释放了,产业脱贫获得了加速度……”罗珍玉说。如今,董地乡已建成蔬菜大棚252个、食用菌大棚189个,完成经果林种植2.07万亩、茶叶育苗及茶叶种植1万余亩,建成10万羽蛋鸡养殖基地1个、糯谷猪养殖基地1个、肉牛养殖基地4个。
搭建干群关系连心桥
一身迷彩“戎装”是罗珍玉在群众心中的固有形象。
“又来搞哪样?”陈元忠看着身穿迷彩服的罗珍玉赌气地说道。陈元忠是董地乡街上村田尾巴组村民,家里就两个老人带着孙子,环境卫生脏乱差。
2020年4月的一天中午,罗珍玉悄然踏进陈元忠家:“老乡,我们来你家看看。”陈元忠生气地说:“我又不是贫困户,看哪样看?”罗珍玉吃了“闭门羹”。第二天上午,罗珍玉再到陈元忠家,陈元忠见还是昨天中午穿迷彩服的那个干部,便赌气说:“又来搞哪样?”罗珍玉不再隐藏身份,说:“我是董地乡的党委书记,有什么困难,你都可以提。”陈元忠问:“家家都是贫困户,我自己腿脚不好,怎么就不是贫困户?”“你家两个儿子在外务工,收入超过贫困线,当然不能评为贫困户!”罗珍玉为了向陈元忠做好解释工作,花费了近一小时。
误会消除后,罗珍玉耐心地向陈元忠说:“因为不是贫困户就不打扫卫生,这就不对了,卫生要讲究,自己爱干净 ,自己得享受。”说完,罗珍玉带着几名女干部帮陈元忠家彻底打扫了卫生,随后又找来泥水工帮他家重新刷了墙壁。从此,陈元忠认可了这位穿迷彩服的书记,再遇到时都是笑脸相迎,而不是黑脸相向。
干群关系从对峙变为对路,罗珍玉靠的是和颜悦色,是依理依规。在董地乡联和村,该村贫困户王兴华的三个女儿出嫁后,自己变成了“一人户”。王兴华两腿常常闹毛病,生活又没了依靠,整天喝酒度日。罗珍玉得知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联系纳雍县人民医院,并安排工作人员将王兴华送进医院治疗。通过治疗,困扰王兴华多年的腿疾治好了,同时得益于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他个人仅仅花了1000多元的治疗费用。考虑到王兴华的实际困难,罗珍玉还为他协调了3000元临时救助款。前不久,罗珍玉再次来到王兴华家,王兴华拉着她的手激动地说:“感谢你,感谢现在的好政策,让我重新站了起来。今后,我一定会少喝酒、多做事。”
这一身迷彩服,还是疫情防控一线群众的“定心丸”。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蔓延,罗珍玉以身作则、恪尽职守,带头一线作战,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为了让群众生活不受影响,她安排集中采购物资,并由身穿迷彩服的干部送到各家各户,使全乡群众在这个寒冷冬天感受到了党委、政府的关心与温暖。她安排全方位、不留死角地摸排,精准锁定湖北等重点疫区返乡人员57人,有效阻击疫情扩散,为脱贫攻坚复工复产赢得了时间。同时,她创新采取的“三色管控、四级包保”精准防控模式,被纳雍县作为典型经验推广。
凝心聚力拔穷根
从离开纳雍县城机关那天起,罗珍玉就毅然决然地剪掉了自己保留多年的长发。剪掉一头长发,是一种壮士断腕般的决心,也是“不脱贫不收兵”的盟誓。理解她的人们懂得,她是因为明志,才有了“巾帼断发”之举。
刚到董地乡上任一个星期,她就组织召开乡党委会,提出了“五聚焦五着力”的工作思路,从作风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环境整治、民生保障、项目建设等五个方面对全乡脱贫攻坚工作进行谋划。
2020年2月13日,因受疫情影响,省委副书记、省长谌贻琴(现任贵州省委书记)通过视频连线罗珍玉,了解董地乡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罗珍玉内心无比激动并充满底气地表态:“将以挂牌督战为抓手,坚决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立说立行,罗珍玉随即发动干部为每家每户挂牌,牌上标明务工、低保、养老保险、合作医疗、产业分红等信息。同时,她还牵头研究制定了脱贫攻坚作战方案,让乡有脱贫决战图、村有任务分解表、户有脱贫子方案,有效织牢了董地乡的脱贫网络。
截至目前,董地乡已建成农业产业示范基地5个、规范化示范村卫生室10个,完成11个村安全饮水扫尾工程,补齐了交通道路短板24.17公里,340户易地扶贫搬迁农户搬进了新居……
董地乡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效,在贫困户杨文国身上得到了生动体现。
杨文国是联和村老凹仲组的贫困户,属于2018年度的搬迁对象。因思想守旧,杨文国死活不愿搬迁进城,“怕没收入,活不下去”。“为了动员杨文国搬迁,我上门劝说50多次。”罗珍玉回忆说,“一开始,老杨不理我,见我就躲。后来,我干脆与老杨一起下地干活,一起回家吃饭,泡在老杨的日常生活里。”慢慢地,杨文国动摇了,最后答应搬迁进城。杨文国答应搬迁后,罗珍玉随即联系搬家车辆,还陪同他一起搬家,并赠送他床上用品、厨房用具等。在之后的回访中,罗珍玉还联系萝卜加工厂,帮助杨文国的妻子解决就业问题。
习惯了县城生活以后,杨文国遇到罗珍玉就说:“我老伴高玉珍一个月有2400元工资,在乡下种地,一年還赚不到萝卜加工厂一个月的工钱。多亏遇到你这位好领导,要是当初不听你劝,我现在肯定还住在乡下,还住在那个破房子里。”
谈起董地乡的变化,罗珍玉感触颇深。从初到董地时自然环境较差、基础设施落后、支柱产业缺乏、增收渠道单一,到如今自然环境优美、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产业结构合理、增收渠道多;这些变化,凝聚的是罗珍玉以及全乡干部群众团结一心、誓要撕掉千百年来绝对贫困标签的信心和决心。
作为一名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罗珍玉巾帼不让须眉,以务实的工作作风、负责的工作态度,团结带领全乡干部群众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党员干部的初心和使命。
因工作成绩突出,2017年、2018年,罗珍玉连续两年被纳雍县委授予“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2020年被贵州省委授予“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