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传统文化“遇见”数字技术

2021-07-29苏楠

中国新时代 2021年6期
关键词:遇见文物数字化

苏楠

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相遇,塑造出崭新的文化产品,更带来丰富别样的文化体验。

最近,一组名为《博物馆说》的短视频走红网络。全国143家顶级博物馆、美术馆的馆藏珍品纷纷亮相,由馆长或专家以短视频形式,講述文物蕴含的历史内涵、文化精神、当代价值,为观众奉上云端文化大餐,让人足不出户便能漫游历史文化长河。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华文明数千年一系,蕴藏博大丰厚的精神文化资源,浩瀚典籍里的文字佳篇、博物馆里的文物精品、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存,都是文明华彩乐章的历史凝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运用高新科技和前沿技术,让文化“动”起来,让文化空间“活”起来,才能更好弘扬传统文化,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提高全社会文化素养。

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相遇,塑造出崭新的文化产品,更带来丰富别样的文化体验。

数字赋能传统文化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文化产业数字化是大势所趋。

传统文化搭上数字快车、进行数字文创式的融合创新,方兴未艾。过去人们很难想象,足不出户如何畅游各大展馆、遍览古迹文物。如今,依托数字网络和融媒体技术,“网”聚书香、“云”游四方成为现实。云音乐会、云录制、云展览、云观影等云场景的大量涌现,让文化消费越来越多地从线下走到线上,扩大了文化产品的传播范围,形成全民消费的繁荣景象。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1年2月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网络音乐用户达6.58亿,短视频用户达8.73亿,网络游戏用户达5.18亿,网络直播用户达6.17亿,其中游戏、真人秀、演唱会以及体育直播用户分别达1.91亿、2.39亿、1.90亿和1.38亿。现如今,普通民众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触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多年积累的文化艺术资源,借由数字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

最典型的莫过于故宫的一系列数字化创新举措。故宫不仅推出了一系列文创产品,更结合新数字技术实现了“数字故宫”、云上观展,受到了年轻一代的追捧,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数字APP里的图片采用富有高级感的莫兰迪配色,高分辨率的摄影技术把古老的历史文物摄入画框,展现在大家面前。更因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使用者可以360度观察文物细节,再配以文物讲解,这种与文物近距离接触的感觉应该要比从电视和纸质媒介上认识文物要更真实。”曾经下载了APP带领全家数字游历故宫的黄琳介绍。

有着1650多年历史的莫高窟,至今保有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以及2400多尊塑像。屡创新高的游客接待量,让洞窟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

能否通过数字化手段,让敦煌石窟得以“永生”?2006年,敦煌研究院成立了专门从事文物数字化保护的数字中心,联合科研院所协同攻关。“数字化,就是将洞窟、壁画、彩塑等文物,通过高精度摄影录像,生成数字图像。”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所长俞天秀说。

流云飞花旋舞,飞天飘曳、彩带飞环,在敦煌莫高窟,8K超高清实景球幕电影《梦幻佛宫》让观者宛若游于洞窟,无不惊叹这骇世之美。2016年,先后上线的中英文版“数字敦煌”资源库让30个洞窟的高精度数字化资源触手可及。随时随地,点开“云游敦煌”小程序,经典洞窟全景漫游,每一尊雕塑、每一幅壁画,就连人物唇角笑意的深浅,都还原得分毫不差。

传统文化与数字文创融合不仅已有丰富实践,政策上的指导支持也不可或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

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出台了《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

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随着新基建加速布局、智能技术不断发展,文化产业“上云用数赋智”已是大势所趋。业界也正在不断地探索新的方式,以实现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融合。

拓展传统文化想象空间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文化内容的优化精进、创造创新。对文化而言,数字技术不仅是文化生产要素和载体,也形成新的文化业态,进而塑造文化新生态,开辟出文化创造的新空间。

近年来,传统文化与数字文创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在内容载体和技术形式上还多有创新。比如,动漫游戏、网络直播、创意设计等业态承载起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些产业形态也是年轻人最易接受的传播形式。

以动漫游戏为例,完美世界游戏就和一大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开深度合作,秦淮灯彩、敦煌文化、龙泉刀剑等非遗文化融入了《诛仙》手游和《诛仙3》端游中,《神雕侠侣2》手游与北京京剧院共同推出《梨园京韵》资料片,《新笑傲江湖》手游也联动苗族文化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让传统文化借助游戏这种新媒介在年轻人中间迅速传播。这些游戏都是将传统文化、历史经典与数字技术有机融合的典型。这些创新不仅让游戏承载了更多文化内涵,也让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给人们以文化滋养、智慧启迪,从而推动文化价值与产业价值良性互动。

在直播业,有企业以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为切入口,依托李子柒等文化IP,通过IP内容运营与品牌运营,以线上直播的方式展示具有鲜明国风元素的传统美食、手工艺制作过程,讲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故事,满足粉丝线上文化精神消费需求,让千万外国民众了解中国、爱上中国。

2020年的世界读书日,深圳图书馆发起粤鄂澳“共读半小时”阅读活动,采用AR技术实现线上共读,并且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直播。“活动设立‘1+4+N多会场,1代表AR线上共读的总会场,4代表广州、深圳、武汉、澳门4个主会场,N代表遍布粤鄂澳各地的所有共读点。”深圳图书馆阅读推广部黄婧介绍,“共读”活动旨在呼吁市民打开书本、品味书香,享受阅读的快乐。

除了“云共读”,深圳图书馆还搭建“云上图书馆”,丰富市民的阅读生活。在“云上图书馆”,读者可以获取海量数字资源,凭借一张读者证,几乎将整座图书馆“装”进手机。读者再也不用为了写论文翻阅厚重书本,通过一条网线即可便捷查找。

在上海博物馆,博物馆推出了数款儿童AR绘本,在绘本中加入了青铜、陶瓷等文物图画,孩子们在图中填好颜色后,用手机一扫,就能观看从书页上投射出来的立体动画,还可以随意缩放大小、听取语音讲解。这样,文物知识就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走进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

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对大众来说有一种“老树开新花”的惊喜。但数字化并非简单地给馆藏品拍照、录像,把线下内容机械“搬运”到线上,而是要进行适应化改造、针对性开发。灵活运用VR、5G、全息投影等丰富多样的技术,大胆创新音乐、游戏、文创产品等层出不穷的形式,才能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更好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

数字赋能文化产业发展,加深了文化与人的联结,让传统文化焕发出了新生机与活力,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被接纳被喜爱,让中国传统文化更具有长久的影响力、感染力和穿透力。

猜你喜欢

遇见文物数字化
文物的栖息之地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杭州“遇见”西雅图:从“一见钟情”到“喜结良缘”
杭州“遇见”西雅图:从“一见钟情”到“喜结良缘”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