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养人才迎来发展新机遇
2021-07-29柳宇轩
柳宇轩
在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的双重驱动下,康养专业人才的培养发展面临新机遇。
按照国际通行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或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意味着这一国家(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
当一国(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4%,则意味着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20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显示全国人口共14.12亿人,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亿人,占13.50%)。这意味着,我国即将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对此表示:“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
未来20年是我国人口加速老龄化时期,失能失智人口将与日俱增,不仅社会照护需求增加,对于照护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升。
为此国家和各地对康养产业进行大力政策支持,出台各种优惠补贴及专项鼓励政策。各地也开始建立针对健康养老服务人才培训的基地,加大高端人才培养和引智力度等阶梯式培养模式,加大对不同健康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力度。
在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的双重驱动下,康养专业人才培养迎来发展新机遇。
行業人才缺口巨大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进入中高龄,我国将迎来一拨养老照护的浪潮,而这其中约有2/3以上的老年人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疾病,导致老年人对康复护理服务、健康管理服务等需求进一步增加。
但现在我国整体老龄健康服务产业的发展还远远不能满足这一需求。特别是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消费者对于照料护理行业的要求也明显提高。除了洗衣、做饭、保洁,部分家庭还需要从业人员提供育儿、早教、膳食搭配、室内美化等更为专业的服务,有的家庭还希望从业人员能够充当“管家”“助手”等角色。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康养服务从业人员存在着巨大缺口,而且当前从业人员普遍文化程度、综合素养和技能水平偏低,难以满足专业化需求。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表示,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我国康养高技能人才存在近千万人次的缺口,供需严重失衡。
近年来虽然市场供不应求,但照料护理服务业仍存在人难招、人难管、人难留的局面,从业人员职业认可度低、职业归属感弱、缺乏职业上升通道等因素导致人员流动过于频繁。
正是因为上述因素,年轻群体从事养老服务行业比例较低,从业人员老龄化趋势明显。现有照料护理从业人员大多为60后和70后,80后、90后人员较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调查显示,如成都市超过70%的家政服务人员年龄超过45岁,25岁以下的家政服务人员仅不足1%,行业急需补充新人、年轻人。
由于行业人才短缺,导致部分企业招聘家政服务人员较为随意,不经培训直接上岗,大多数家政企业没有建立家政服务人员的培训机制,导致从业人员技能低、服务差、服务纠纷不断。
此前,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播出的“谁帮我们养老”节目曾指出,养老服务行业人员存在“三低三高”的普遍特征:社会地位低、收入待遇低、学历水平低,流动性高、劳动强度高、平均年龄高。这“三低三高”导致养老专业招生难,行业人员紧缺。
更重要的是,随着康养产业的发展,康养护理人员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保姆和护工,他们需要具备更专业的护理知识,能够运用现代智能技术对亚健康老人、患病老人、术后病人、长期卧床病人等进行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养护和康复护理。相关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超过4000万人,尤其需要具备专业的医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知识的养老照护、康复护理专业人才。
因此加强康养服务从业人员技能提升、职业发展保障激励,多渠道加快培养康养服务技能人才,从而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层次分明、结构多元的康养高技能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政府人才培养政策
面对如此困境,国家和各地对康养产业不断推出政策培养进行大力支持。2021年4月,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宣布将实施“康养职业技能培训计划”,今明两年培养培训各类康养服务人员20.5万人次以上,通过提升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和工作质量,促进康养服务技能人才培养和劳动者就业创业。
事实上,宣布“康养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的不只江苏省。2021年1月,为有效满足社会对康养服务的需求,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也宣布未来2年将培养培训各类康养服务人员20万人次以上。
2021年2月,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民政局、财政局等印发了《关于实施北京市康养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表明北京市计划2020年至2022年,在全市实施康养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组织康养服务从业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康养服务技能人才队伍。
实际上,早在2020年10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财政部、商务部、全国妇联5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康养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的通知》,提出将在2020年至2022年间,培养培训各类康养服务人员500万人次以上,其中养老护理员200万人次以上;在全国建成10个以上国家级(康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并将健全康养服务人员培训体系,建立康养服务人员培训制度,全面提升康养服务人员职业技能水平,健全康养服务标准体系,大力培育康养服务企业和培训机构。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表示,为增强康养从业人员职业荣誉感和吸引力,康养培训计划还提出拓宽职业发展空间,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同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升从业人员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增强职业吸引力。开展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可适当向康养服务人员倾斜,并鼓励市场主体建立从业人员薪酬待遇、职业技能等级与服务内容、时间、难易等挂钩的机制,实现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
近些年,随着养老产业的发展,也有不少年轻人开始踏入养老行业,更有一些城市为了鼓励年轻人选择养老服务业,实行入职“红包奖励”。
如2020年11月,北京市财政局发布通知称,为鼓励高素质人才从事养老服务业,将设立应届生入职奖励,其中本科及以上奖励6万元、专科(高职)奖励5万元、中职奖励4万元,分三年发放。而对于养老护理岗位也实行奖励津贴。通知称,将结合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分500元至1500元五个标准,直接将津贴发放给养老护理员本人。
同一时期,广州市民政局也曾发布补贴方案,对于从事养老服务业的年轻人给予奖励补贴。其中,从事康复护理等养老服务一线工作并与所在单位签订三年及以上劳动合同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工院校)、高等院校全日制毕业生,在三年合同期满后的一年内分别给予一次性5000元、10000元就业补贴资金。
政校企对接,搭建人才供需平台
破解康养人才荒,不仅需要院校培养,更需要促进校企合作、政校合作,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实践培训、短期培训,形成人才联培联育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密切對接。
清华大学教授周燕珉表示,政府要紧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建立以高职教育为主,中职、高职、本科和研究生相衔接的教育体系,培养层次合理、数量充足、比例适当的康养技能人才队伍,并将不同类别、不同层级、不同水平的人才精准配置到康养产业各领域中,实现人才科学合理分布。与此同时,完善康养专业人员技能评价标准,明确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路径和职业晋升渠道,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不断增强康养服务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岗位吸引力,增强康养专业学生的社会认同度。在全社会营造氛围,形成正向的良性刺激,从而实现康养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张萌萌是一名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因为看到康养服务业已由“冷门专业”变成了“朝阳产业”,毅然选择对口专业就业,目前已经成为一名居家养老综合护理中心的实习生。
“当前康养人才社会需求旺盛,具备专业的医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知识的专业性人才很抢手,想从社会招聘比较难。”江苏悦心养老产业有限公司社区事业部总监侯勉表示,悦心集团已与内蒙古等地多家高校联合培养老年人健康与管理专业人才,破解行业用人荒。
中国医院协会医养结合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任国胜长年致力于推动“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他认为,应大力发展“医护养老院”,把“医护养老院”医疗费用纳入医保报销,既能减轻社会和老人负担,又能健全康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全链条。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
实现科学发展,人才是关键;推动高质量发展,人才是引擎。
要抓住这波康养人才发展新机遇,为实现产业跨越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让康养产业持续、健康地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