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一位追梦的幸福老人
2021-07-29胡德池
胡德池
5月22日,又一个周末,中午时分,窗外还在下着雨,正与家人一起聊天的时候,手机上突然跳出一条新闻: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听闻噩耗,甚为悲痛和震惊,我与家人都不敢相信。
消息传开后,举国悲痛,媒体、群聊、朋友圈到处都是对袁老的悼念之情。在长沙,人们自发地守候在医院门口,目送载着袁隆平院士遗体的灵车缓缓离去,含泪悲喊“袁爷爷,一路走好”;在袁隆平院士任职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在长沙明阳山殡仪馆,数万名本地及外地赶来的群众排着长队默默地献上鲜花,一时间长沙菊花断货。连日阴雨的长沙更显阴沉,国士仙逝,巨星陨落,天地同悲,日月同泣。
此时的我也沉浸在悲痛中,默默回忆起袁老与省委机关刊交往的点点滴滴。在我的记忆中,袁老与《新湘评论》的交往不算太多,但也不算少。他虽然科研很忙,“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但对我们《新湘评论》是有求必应,他时不时提笔为我们写文章、改文章,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以来,他为《新湘评论》撰写文章10多篇,3次抽出时间在办公室接待《新湘评论》的同志,每次都相谈甚欢,超过起初约定的时间。在我的印象中,袁老就是一位憨厚朴实、认真严谨、执着追梦的幸福老人。
记得2013年1月17日下午4点多,我同社领导一行6人应约又一次踏进了袁老的办公室,这天虽然阳光明媚,但天气还是很冷,袁老只穿了一件加厚的红格子棉布衬衫,一条深色休闲裤,举手投足一点都不像80岁的老人。他满脸笑容将我们一一迎进小会议室,接着顺手从茶几上拿起一包香烟。
我们这次来带着清样请袁老审定他的一篇文章,就是在这篇文章里他提到自己戒烟了。未必又复吸了?正当我们心存疑惑时,袁老乐呵呵笑着,打开烟盒,抽出一支烟告诉大家:我已经正式戒烟64天了。这个是给客人抽的。他拿着烟,朝每个人都问了一遍抽不抽。而后才坐下来,聚精会神地审看我们带来的稿件清样。
我们惊讶发觉他看稿时竟不要戴老花镜。少顷,听他说,错了一个字,这是“身价”,不是“身家”,拿起笔改正了;一会又听他自言自语,我梦见的是谷粒像花生米那样大,不是花生那样大,哪有那么大,这个“米”字丢不得,边说边拿起笔在“花生”后工工整整加了一个“米”字;“这个字也不确切”,一直低头看稿的袁老抬起头,说他梦见的是自己躺在稻穗下乘凉,躺在“水稻”下面不准确。
接着袁老又一次给我们讲起了他的两个梦。他说,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长,稻谷像一串串葡萄那么饱满,籽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大家一起在稻田里散步,在稻穗下面乘凉。那个梦真是太美了。梦见禾下乘凉,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候。这个梦我做过两次呢。还有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通过袁老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为了追梦,袁老在科研攻关的同时,积极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直坚持开办国际培训班,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技术人才。不管多忙,袁老几乎每次都出席开班仪式,用英文为学员授课。他还受邀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水稻。
讲完这两个梦,袁老围绕我们带去的《幸福是什么》这篇文稿清样,谈起了他对幸福的理解。他说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呢?经常有记者“索要”这道题的答案。在别人眼里,提到幸福,总觉得两个指标很重要,一个是利,一个是名。但在他的幸福观里,既没有对“利”的计较,也没有对“名”的追求。他说,金钱只能让人获得物质上的享受,他不追求这个。至于荣誉,他认为不是炫耀的资本,更不意味着“到此为止”,那只是一種鼓励,鼓励你向更高的目标攀登。不为名,不为利。那么,他的幸福又是什么呢?他觉得幸福首先在于身体健康。“英雄只怕病来磨”,如果没有好的身体,无论你拥有再多的成就或财富,幸福感都会下降。健康的身体是成功的第一要素,也是最基本的要素。身体不健康,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无论你搞什么研究、做什么工作都支撑不下来。他常笑称自己是“80岁的年龄,50岁的身体,30岁的心态”。“50岁的身体”,这得益于“爱玩”。他爱游泳,曾经连续3年都是湖南省农科院的游泳冠军,短距离50米,年轻人都游不赢他;他爱打气排球,下班后,他常常张罗大家一起打气排球,他和老伴搭档,他是主攻手。除了热衷于打气排球外,拉小提琴、跳踢踏舞、下象棋,也都是他的强项。他觉得更大的幸福在于心态要好。人在工作时要能吃苦,但在生活中,弦不能一直绷得太紧。他说自己的“30岁的心态”,或许是大自然对他这个与农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人最大的馈赠。
袁老对党刊的工作一直非常关心。记得2006年的时候,为了以全新的视角去描绘新农村,我们刊物开辟了“山乡纪事”“名村名镇”两个栏目,并搞了一个征文,每期介绍一两个有起色有特点、在新农村建设中走在前面的典型,发了几期之后,在读者中产生很大反响,于是我们把征稿范围扩大,并将征稿汇集成一本书,请袁老题写了书名“田野大地的希望”,交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题好书名后他还为我们题写了“党的喉舌,读者的知音”,鼓励我们努力办好党刊。据当时的社领导回忆,那次袁老题写“党的喉舌,读者知音”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细节值得我们学习,他一笔一画写着,当写到“读者”的“读”字时,他停下笔思索,旁边的人提醒是言字旁加“卖”,他将信将疑,因为老人是读老书的,不习惯简化字,硬要查字典看简化了的这个字到底是怎么个写法;写到“知音”两字时,他又停笔翻字典。旁边有人说是知道的“知”。他说“知音”我知道,还是坚持翻开字典查证。这次看完文章清样后,又欣然为我们题词:办出湖南特色,办出国家水平。他说,我就喜欢这条,要有湖南特色,要有国家水平。我们说,您是我们的榜样,是世界水平。大家冁然一笑。
从田野重重稻浪走来的袁隆平院士,是一座精神富矿,一个每一面都闪闪发光的多棱体,一代科学大师和巨匠。他将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专业素养与道德操守、家国情怀与天下情怀完美地结合起来了,追求着他的梦想,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我们《新湘评论》聚焦宣传袁隆平院士的高贵品质,十多年来刊发了20多篇宣传他的文章。
斯人已去,精神如炬、功勋永存,袁隆平院士这位科学巨匠的名字注定将铭刻在人民群众的心里,这位追梦的幸福老人的故事也永远为《新湘评论》的编辑和读者广泛传颂,他那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精神定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作者系《新湘评论》杂志社编委、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