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CD64和降钙素原检测在新生儿黄疸治疗前后的变化及临床价值
2021-07-29卜雪瑞徐莉娟
卜雪瑞,徐莉娟
(1.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检验科,河南 郑州 450000;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河南 郑州 45005)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一种因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的血清胆红素升高的临床常见的新生儿疾病,新生儿黄疸病因复杂,主要包括感染、溶血、围生期窒息、先天性胆道畸形以及溶血等[1],其中感染性黄疸所占比例相当高,但感染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如果治疗不及时严重者可引起胆红素脑病,会对患儿造成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引起患儿死亡。因此,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早期炎症标志物的实验室检测对于感染性黄疸的早期诊治非常重要,本研究旨在中性粒细胞CD64与PCT在新生儿感染性黄疸治疗前后中的变化及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5月住院治疗的新生儿感染性黄疸共92例,其中男52例,女40例,日龄2~12d,平均日龄5.46±2.61d,体重2.8~4.6kg,平均体重3.32±0.51kg;所有患儿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新生儿感染性黄疸诊断标准[2]:新生儿黄疸根据黄疸出现时间、消退时间、血清胆红素水平和伴随症状进行确诊(上述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大于221μmol/L)。新生儿感染性黄疸在新生儿黄疸确诊的基础上经病史、血常规、血培养、X射线及大小便常规检查确诊。根据患儿症状及白细胞总数将其分为轻度感染患儿42例,中度感染29例,重度感染21例;92例感染性黄疸患儿中肺炎32例,肠炎19例,脐炎20例,尿路感染21例。同时选取正常体检的新生儿3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其中男22例,女13例,日龄2~11d,平均日龄5.27±2.35d,体重2.7~4.8kg,平均体重3.5±0.49kg。各组患儿在胎龄、日龄、体重、出生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患儿入院当日未使用抗生素前抽血检测中性粒细胞CD64、PC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治疗一周后复查中性粒细胞CD64、PC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同时采集静脉血5ml,分装入1管EDTA抗凝管2ml,用于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水平;另3ml于干燥管分离血清,用于检测血清PCT浓度,血清PCT利用罗氏Cobase 601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
1.3 流式细胞术检测 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水平采用贝克曼FC500检测。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水平取80μl EDTA抗凝全血于流式检测管底部,加入CD64-PE和CD45-FITC抗体各8μl,充分混匀,避光孵育20min;加600μl红细胞裂解液充分混匀后避光15min;1200r/min 5min离心,去上清;加2mlPBS,1200r/min 5min离心,去上清;加500μl PBS,混悬,上机检测。实验所得数据采用CXP Cytometer采集并分析。CD64指数=粒细胞CD64平均荧光强度/淋巴细胞CD64平均荧光强度。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rson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治疗前中性粒细胞CD64、PCT、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水平的比较 新生儿黄疸组患儿治疗前中性粒细胞CD64、PC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各组间中性粒细胞CD64、PC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差异显著,重度组患儿最高,其次是中度组和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各组治疗前中性粒细胞CD64、PCT、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水平的比较
2.2 新生儿感染性黄疸患儿治疗后中性粒细胞CD64、PCT、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水平的比较,见表2。
表2 新生儿感染性黄疸患儿治疗后血清各项指标水平的比较
2.3 中性粒细胞CD64和PCT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Penson相关性分析表明中性粒细胞CD64和PCT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
3 讨论
新生儿期由于各种因素影响造成胆红素的生成增加而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而高胆红素血症会对新生儿智力、听力及神经系统的发育造成巨大损伤。虽然新生儿黄疸产生的病因较多,但主要病因仍然是感染因素,新生儿感染初期,并不会有发热、白细胞升高等感染指征出现,新生儿感染性黄疸的早期诊断有一定难度[4]。因此早期对新生儿感染性黄疸进行诊断对于早期发现感染、合理应用抗生素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CD64是IgG Fc段高亲和受体,属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可通过抗体依赖性细胞毒作用、细胞吞噬作用和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实现对病原微生物的清除[5,6]。非疾病状态其在中性粒细胞表面表达水平较低,而细菌感染时细菌细胞壁脂多糖成分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会诱发CD64高水平表达[7,8]。一般情况下,机体感染或内毒素入侵时CD 64在刺激后4~6h即可升高[9]。大量研究表明非感染性和病毒感染疾病患者中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水平较低,而在细菌感染患者中明显上调,因而可作为识别细菌感染的一种简单有效的临床指标[10,11]。本研究中发现新生儿感染性黄疸患儿CD64指数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其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表明CD64指数可作为早期新生儿感染性黄疸患儿诊断指标。
降钙素原为降钙素(cMcitonin)的前体,而当机体发生感染时,肝脏、肺等组织的的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及内分泌细胞等会受细菌等引起的炎症反应刺激后合成及分泌PCT,并随着感染程度的加深而显著增加[12]。有研究表明,血清PCT在新生儿感染性黄疸升高水平较非感染性黄疸升高幅度大[13],并且PCT较其他炎性因子出现都早,特别是受细菌感染的患者。因此在实验室诊断中,PCT是一种能特异性区分细菌感染和其它原因导致的炎性反应的重要标志物[14]。本研究结果发现新生儿黄疸组患儿治疗前血清PCT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因此,根据血清PCT水平可初步区分新生儿黄疸组患儿的类别。此外,血清PCT在重症患儿中浓度进一步升高,提示血清PCT可用于早期诊断且与新生儿感染性黄疸严重程度相关。
此外,Penson相关性分析表明中性粒细胞CD64和PCT和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之间均呈正相关,并且新生儿感染性黄疸患儿治疗后中性粒细胞CD64、PC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表明感染是造成新生儿黄疸直接因素,其治疗前后检测中性粒细胞CD64和PCT对新生儿感染性黄疸病情监测、预后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在新生儿感染性黄疸患儿中,中性粒细胞CD64和PCT均显著升高,并于与患儿疾病程度相关,经治疗后水平显著下降,表明检测中性粒细胞CD64和PCT水平对新生儿感染性黄疸病情监测、预后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