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到底是什么?
2021-07-28德博拉·格林菲尔德林明东
德博拉·格林菲尔德 林明东
慷慨地使用权力,以他人利益为重,打下信任的基础,并且使得他人也愿意按照这样的方式为人处世,这就是权力的意义。
权力的本质
权力是个迷人的话题。无论我和谁在一起,女人或男人、知名人士或普通百姓、非营利性组织的管理者或商业领袖、企业家、中层管理人员或高层管理人员,每个人都关心权力,而且理由都很充分:掌握权力的人控制着我们的命运。权力能博得欢心,也能招致反感;权力能带来发展,也能导致毁灭;权力能打开门路,也能关闭门路;权力能决定谁去参战、为什么需要和平,以及为何而战;权力能决定我们的生活方式、法律法规,能决定谁拥有物质上的优势、谁没有物质上的优势。伯特兰·罗素曾说过,权力是人类关系的根本力量。正如音乐剧《汉密尔顿》中那个经典桥段,权力决定了谁生、谁死、谁来讲述你的故事。
人类对权力的兴趣有着深刻的存在的根源。心理学家认为,我们之所以在乎权力,是因为我们害怕死亡,而权力可能会带来某种永生。这可能有点儿沉重,但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是有道理的。权力具有生存价值,不仅能使我们更容易获得共享资源、掌控自己的命运,而且能强化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提高我们在部族中的地位。人类心理学发展至今,充分证明了这些进化事实。在我们的印象中,一个人掌握的权力越大,就能活得越长久、越精彩,甚至在他离开人世之后,依然能够活在别人的心中。
我们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追逐着权力。尽管我们不愿承认,但权力之争无处不在,甚至在我们认为不涉及权力的地方也是如此。不仅在工作中存在权力之争,在家庭里、在婚姻中、在兄弟姐妹中、在朋友中、在更广泛的社会中,权力都是一种核心的组织力量。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处理权力分歧,调解有关权力的问题,但我们却常常认为是在处理与权力无关的事情。
一旦开始留意,你就会发现权力之争无处不在。即便是朋友间闲聊,谈论的不是与权力有关的话题,比如新闻报道、家里十几岁的孩子几点熄灯睡觉,甚至晚餐约会要去哪家餐馆等,我们也经常想要比较一下谁知道得更多、谁的人脉更广、谁的利益最重要、谁最后拍板、谁占据道德优势、谁制定规则,等等。
在我们充满竞争色彩的文化中,把权力看作自我提升的手段是很自然的,但权力也是我们用来照顾我们关心的人的工具,而这本身也是一种自我提升。研究发现,人们在勇于牺牲自我、敢于承担风险时,地位会得到提升,有时这种牺牲指的是全力以赴地努力工作,有时指的是不计回报、牺牲自我来帮助他人。权力既能让人表现出其最高尚的一面,也能让人表现出最卑劣的一面。我们都有自私的冲动,但也都能把他人的利益放在首位。从本质上来说,权力本身并无好坏之分,掌权者也无高下之分。相反,如何运用权力取决于机会出现时我们的想法。决定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对世界的影响的,不是我们拥有多少权力,而是我们如何运用权力。
什么是权力?
权力的概念可能令人困惑。權力到底是什么?从定义上说,权力是控制他人及其结果的能力。因此,你的权力取决于他人对你的需要程度,尤其是为了获得不菲的奖赏和避免惩罚。有人因此需要你,你比其他人更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时,你就比他们拥有更大的权力。别人需要你的时候,就会主动取悦你,这就赋予了你控制权。
权力不是地位。地位是衡量别人对你的尊重程度的标准。权力和地位当然是相关的,但是没有地位也可能拥有权力。例如,你马上就要迟到了,而一个陌生人正准备驱车驶离附近唯一可用的停车位,此时此刻,对你来说情况紧急,对他来说他能够控制结果(他可以不慌不忙地打个电话,让你在一旁着急等待),二者结合就赋予了他权力,无论他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有了地位,通常就有了权力,因为人们想和你建立联系。
权力不是职权。但二者同样也是相关的。职权是基于正式的职位或头衔,告诉别人该做什么的权力。因此,职权和权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正式的职权也可能拥有权力(就像司机腾出停车位一样);没有真正的权力也可能拥有正式的职权,例如,大学的管理人员负责批准或拒绝增加研究和差旅经费的请求,但不能直接控制预算。
权力和影响力也是不同的。影响力是权力作用的结果。有些人偏爱使用影响力,不喜欢使用权力,因为使用影响力意味着你不必使用武力。但这种区分是错误的。当你有能力强迫别人时,事实上根本不需要使用武力。
简而言之,权力就是社会控制的能力。为了更好地使用权力,我们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来思考权力问题,需要开始关注人际关系、群体、组织机构以及社区中存在的权力问题。权力不是个人名誉或财产,而是你在别人的故事中扮演的角色。
为什么权力不是个人的?
误解:权力是个人的,要么拥有权力,要么没有权力。
事实:权力是社会的,它的存在与消亡都有其社会背景。
权力并不是自我的一个方面,不可能被某一个人占有。财富、名望、魅力、美貌、雄心和自信都具有个人属性,我们将拥有权力等同视之。但这些只是权力的潜在来源,也可能是权力的结果,它们无一能保证对其他人产生影响。
能否让某些人产生影响——能否让其他人甘愿遵从这些人的愿望——取决于别人对他们的需要程度。任何人的权力都完全取决于权力生效时的环境。权力存在和消亡于人际关系之中、目标和目的之中、环境之中以及社会角色之中。
权力不是永恒的。权力没有固定数量。相反,它是人与人之间达成的一种协议,规定了在关系中谁在什么方面、什么时间掌握控制权,判断标准就在于那一刻谁更需要谁。这意味着你不能总是带着权力从一个场景转换到另一个场景。例如,一个在与直接下属开会时大权在握的公司总裁,未必能在与董事会开会时拥有权力,也未必能在与自己十几岁的孩子共进晚餐时掌握控制权。
权力相对短暂的另一个原因是,它与谁能在特定环境中增加更多价值相关——独特的知识或技能比司空见惯的知识或技能更强大。在特定的关系中,权力与你的盟友、你的选择相关。一个没有盟友、没有选择的人,力量要比具备完全相同的能力和技能,但却拥有强大稳定人脉资源的人小得多。
权力是社会契约的一部分。只要一个人同意被你控制,你就有了权力。有权有势的人若是违反了赋予他们权力的隐性协议条款,很少会长期掌权。人们会摆脱无法忍受的婚姻,孩子长大后会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反复虐待员工的老板最终可能会被员工炒掉,激起太多民愤的残暴独裁者可能会引发一场革命……换句话说,权力的天平是可以倾斜的。
权力不是一种感觉。对自己获得权力或被剥夺权力的感觉是一回事,在评估自己拥有的权力时,我们往往会出现严重偏差。感觉强大并不意味着你拥有权力,感觉无能为力也不意味着你没有权力。的确,高估我们的权力有时会带来短期的好处,尤其是当别人也能从我们的大胆行动中受益时。低估自己的权力似乎是谦卑或谦虚的标志,这两种品质通常都是人们希望的。但事实上,最好是能够看清楚你所处的现实环境。
权力不是权利。尽管一些有权势的人可能不这样想,但占据权力的位置并不能自动给任何人带来尊重或控制社会的权力。当权力运用不当时——欺骗孕育权力的体制,或者不顾群体福祉攫取个人利益——掌权者就失去了地位和合法性,并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控制他人结果的能力。这种情况在一些国家经常发生。在这些国家里,摇摇欲坠、腐败成性的政权不择手段地维护自己的权力,全然不顾愤怒民众的意愿。丧失地位与合法性之后,掌权者只能依靠威胁、威吓和武力来保持优势。一般来说,一个人越是需要展示自己的权势,可能他拥有的权力就越少。
权力不(只)是外在表现。我们的行为方式会产生影响。正如对自己拥有的权力判断得很糟糕一样,我们很容易被他人的权力误导。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权力不是直观的,有些特点是隐性的。我们经常会认为某些人比其他人更有权力,并想当然地认为这些人更适合掌权。但是,如果试图根据外在表现来推断谁拥有权力,就很容易犯错。
例如,外表温顺、获得更好工作机会的求职者比看起来过于自信但没有具体选择机会的求职者权力大;与公司中手握实权的人有过硬关系的初级员工可能比那些职位更高或工作时间更长的同事权力大;负责首席执行官日程安排的行政助理可能是该组织机构中权力最大的(许多人都是吃了苦头才明白这个道理的)。知识几乎总是权力的源泉,你无法直接看到别人知道什么或认识谁。
为什么权力未必是控制?
误解:权力是控制。
事实:权力是控制与关系。
权力的使用通常会让人联想到支配与胁迫,或者是强迫别人出于恐惧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但是,权力不仅仅是使用武力威胁他人的能力。权力是一种社会杠杆,可以通过许多不那么激进的方式来运用、获取和投资。权力在某些圈子里享有盛名,它既能在人与人之间制造隔阂,也能使人团结起来。
对互补原则的研究清楚地表明:不只是没那么有权势的人会被更有权势的人吸引,有权势的人也常常被不那么有权势的人吸引。从这个意义上说,权力差异就是一种吸引力,它提供了一个用于协调和联系的结构,可以建立关系、强化关系。等级关系可以使人们一起工作,高效地完成共同的目标,因为他们不必争夺控制权。因此,试图在没有关系的情况下使用权力可能是浪费精力。正如我认识的一位经验丰富的高管喜欢说的那样:“如果你在前面带路,但没人跟随,那你只不过是在散步。”
根据已故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权力和人类动机研究专家戴维·麦克利兰的说法,大多数职场人士都将自己面临的权力挑战描述为专断独行的愿望。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的是,表达尊敬甚至服从的能力也可以带来权力。所谓的尊敬是指在对待他人时,承认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至少和你的一样重要。这并不意味着你的权力小于你尊敬的人,而是意味着你不打算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来对付与你有关系的伙伴。尊敬对方可以消除相互间的敌意,表明彼此之间不存在威胁,可以创造信任的基础,建立关系。
我们通过自己的行动,帮助团队运营发展,以此来赢得地位——赢得团队的尊重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如果使用得当,带着尊敬他人的心理使用权力,可以为我们赢得地位(从长远来看,也能赢得更大的權力),因为这被视为胸怀坦荡:它可以帮助提高团队决策质量,可以让别人感觉受到重视,并且非常有利于赢得他人的信任。
1990年,政治学家约瑟夫·奈将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概念引入国际事务领域。正如他描述的那样,硬实力包括恐吓、军事干预和高压外交,其中涉及使用经济制裁。软实力更多的是关于魅力、谈判,以及使用一个国家可以使用的几乎所有其他外交手段,使另一个国家的利益与自己的利益保持一致。约瑟夫·奈认为,几十年来,美国人过于依赖硬实力,这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利益。而在这期间,中国以其强大的魅力让世人看到了一个长期奋斗的国家的和平崛起。这是将软实力与其他战术结合使用的光辉榜样。中国领导人利用外交软实力,构建文化桥梁,打造商业伙伴关系,从而赢得了战略优势。
后来,约瑟夫·奈又创造了“巧实力”一词,用来描述硬实力和软实力相结合的外交政策,即将两者结合起来,应对不同的情况。他认为,巧实力不仅要考虑一个国家的武器库规模或使用野蛮武力的意愿,还要深刻了解对方,了解对方的利益关切,以及对方想要的理想结果。同时,还需要理解冲突发生的背景,并根据这一背景来决定采取什么行动、采用什么手段,以及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采取行动。
在我看来,这是完全正确的,甚至在人际关系层面也是如此。这并不是说控制他人能显得更强势,尊敬他人会显得软弱。这两种做法都很有效。想要行使权力,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完整的武器库,“两种武器”都需要掌握。我们要能够分析面临的具体情况,重点关注哪种方法可能更有效,不要只在乎哪种方法让我们看起来有多么强势或软弱,还要关注身外的结果,因为结果更重要。
有一种观点认为,权力是一种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控制他人的能力,但权力也是一种使别人的生活发生积极变化的能力。为了更好地运用权力,我们常常需要具备这两种能力。
(摘自中信出版集团《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