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农业起源的六大特征

2021-07-28陈胜前

现代阅读 2021年5期
关键词:狩猎起源农业

陈胜前

农业起源之前是狩猎采集者的时代,农业起源的机制研究必定涉及狩猎采集者的研究。狩猎采集者的文化适应机制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关键变量是流动性。人类数百万年的狩猎采集历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重复过程作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具有累积发展的特点,与之相应的是人类技术文化的不断进步,还有社会组织的复杂化。在此基础上,人类社会追求能量最大化的适应策略,这个趋势至今依旧存在。它同时意味着人类的文化适应追求最佳适合度与最小化风险。

布莱德伍德视农业为人类文化进步的产物,这种观点是有合理性的,虽然许多考古学家将之视为19世纪“斯宾塞式”的进步论。文化的累积发展创造了农业起源所需要的资源禀赋结构,包括一定的人口数量与密度——这也是长期发展的累积所致,还有人口增加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变化,如地域所有权的观念、限定的惠予范围、群体内部竞争加剧等。它们体现狩猎采集者适应长期的趋势,也就是我所说的统筹性的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与历史趋势无关,但与狩猎采集作为获取基本生活资料的策略相关,无论是远古的狩猎采集者,还是近现代的狩猎采集者,只要他们不事农业生产,就需要去寻找自然资源,也很少能过上定居的生活。就像工业社会与城市的关系一样,不是说农业社会没有城市生活,但是城市成为主要居住形态,只可能由工业社会来支撑。与此类似,狩猎采集者社会在特殊条件下,如水生资源利用者也可能形成定居社会,但是大规模的定居是农业社会的居住形态。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角度看狩猎采集者的文化适应机制,都可以发现统一性,于前者是一些发展趋势,于后者是流动采食。

在回顾华北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发展时,我们注意到人类栖居范围扩散到世界各地(人口的增长),石器技术的进步、原料精细化、石器地区风格形成(地域所有权观念与限定的惠予关系);到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我们可以看到新的技術发明如陶器、磨制石器以及食物研磨工具(植物强化利用也是能量最大化的策略)的出现,还有装饰品的发展(社会内部竞争)等,这些都体现了狩猎采集者长期发展趋势上的累积增长。而像柿子滩、下川等地点群与东胡林、南庄头等遗址体现的不同流动又说明狩猎采集者文化系统发生了区域分化。只有能把流动性降低到足够程度的地区才可能有农业起源,这也是为什么最早的农业起源地带位于太行山以东地区的关键因素。当然,狩猎采集者的长期趋势像是“常量”,是不言而喻的存在;而地区之间的分化发展才是考古学家真正关心的对象,也就是说考古学家希望能够解释为什么农业会起源,他们更关注的是农业起源发生在某些地区,而非其他地区。实际上,长期趋势并不是每个地区都是均等发展的;在分化之时,又与环境条件的不同特征密切相关。

环境多样性对文化适应产生的是双重作用,一方面是硬约束,即由于环境的极端特征导致某些文化适应无法发挥作用,就像在内陆地区无法利用水生资源一样,茂密森林环境通常没有草原那样丰富的食草动物群。农业所要实施的条件至少需要包括合适的温度、降水;再者,土壤、病虫害、人口等也会有所限制,对于农业起源而言,必不可少的要素就是野生物种的存在,没有适合驯化的物种,就是掌握了驯化技术,也是没有意义的。美洲地区因为缺乏适合驯化的大型动物,所以农业系统始终是脆弱的,农耕群体始终需要抽出时间去狩猎,所以定居难以建立。即便建立了,也不稳定。连带建立在这种农业基础上的文明,也容易崩溃。由于缺乏大型驯化动物,即便他们知道轮子也没有作用,南美文明不得不建立在人力托运的基础上。当然,物种不是中国各文化生态区的制约因素,中国不同地域都有适合驯化的地方物种。东北地区的问题是低温,生长季节短。青藏高原是高寒的气候环境,比极地环境还要恶劣,不仅空气含氧量低,而且缺乏极地环境经常可以狩猎的海洋哺乳动物或是可以驯养的驯鹿群。大西北地区是水资源缺乏,没有地表水,大型食草动物就难以生存,也就没有狩猎采集者,更不会有农业起源这回事。当然,环境多样性还有另一方面的作用,它会提供机遇,提供某些优势资源,形成发展农业的软约束。利用水生资源就构成了农业的替代策略,水生资源来源区域范围大,生产力高,季节性与陆生资源有互补性,资源稳定可靠,种类多样且质量高(多蛋白质,妇幼老弱都可以参与获取,如采集贝类),这些优势结合起来,适合劳动密集的农业就不具有选择优势。东北与岭南以及沿海地区都走向了水生资源利用,缓解了狩猎采集者所面临的适应压力。西南地区因为高度多样的环境,是最适合狩猎采集的区域。文化是弹性的,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人类发展出多样的适应方式。这与狩猎采集者文化适应的统一性并不矛盾,只是一个问题的两面而已。

对于农业起源的考古学研究而言,需要弄清楚的是文化适应发生变化的初始条件,然而具体情况需具体分析。农业起源的初始条件包括自然基础条件、自然条件所发生的变化、文化资源禀赋结构的积累等内容。中国农业起源的自然基础条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具有梯级特征的地形。与之相应,主要河流从西向东流,狩猎采集者向农业生产者转型时具有可以不断拓展的空间,这一点对于中国农业起源的萌芽、发展与最终建立世界上少有的完善农业系统至关重要。至于说黄土,它并不是中国农业起源与发达的充分条件。自然基础条件另一个要件是由于纬度分布、高度差异、海陆分布以及地形分割所形成的不同文化生态区,为文化多样性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狩猎采集者的文化适应具有很好的弹性,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最佳的栖居地带。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狩猎采集者的最佳栖居地并非现代人口密集区,而是中国从东北到西南的自然过渡带以及从中国地形的二级阶梯向一级阶梯过渡的地带,这些地带不仅狩猎采集的资源多样、清洁饮水方便,而且容易获取合适的石器原料、充足的燃料。随着农业的起源与发展,人们逐渐向平原地区迁移。适宜农业的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不是狩猎采集者的最佳栖居地,同样适用于游牧经济的青藏也不适合狩猎采集者。不同的是所依赖的地带是有区别的。

更新世与全新世之交,气候以及环境变化幅度相当大。末次盛冰期结束后,气温上升,冰川消融。更新世结束之际,对史前狩猎采集者的文化适应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包括海平面上升、古季风机制恢复、植物更替、动物绝灭、新仙女木事件、气候的季节性稳定性增强等。气候环境变化导致狩猎采集者化系统变化的初始条件发生改变,对人类文化系统而言,这些变化既有正面的作用,也有负面的作用,对不同地区的影响程度也不同。海平面的上升对于华北地区的影响最大,即使人口不增也由于陆地淹没,这一地区人类的栖居地几乎丧失了一半面积,人口密度也会随之翻番。海平面上升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有明显影响。古季风、植物更替、气候稳定都有利于农业的发生,而动物绝灭、新仙女木事件、季节性加强等则是从反面推动农业起源,使得作物栽培的必要性大大增强,“一推一拉”机制促进了农业在更新世与全新世之交起源。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在不同地区的表现有早晚与程度强弱的区别,古季风的影响最早显现在西南与东北地区,植物更替、动物绝灭影响最强烈的要算华北,而对西南地区影响甚微。

从狩猎采集到农业生产转换的文化过程并不是黑箱,不是说在前面加上环境条件与合适的变化,就会导出农业起源。农业起源归根结底是一个文化事件,尽管结果中包括自然物种失去某些能力,被人类驯化。狩猎采集文化适应系统与农业的最大区别是流动性的差异,其他的变化如居住方式、工具技术、生计构成:社会结构,乃至意识形态都由此衍生。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华北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化面貌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显示出狩猎采集者适应策略的转换。到了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新变化主要表现为某些常见于新石器时代的特征开始出现,它们标志着人群流动性的明显降低。类似的变化广泛见于各个文化生态区,但程度差异明显,其中西南地区最弱。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见证了关键的文化分化,强度最强的华北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最早的农业。例外的情况是岭南与东北,这些地方因为富有水生资源而转向了新的狩猎采集形态。

作为世界农业起源的一个部分,中国农业起源中心与其他地区尤其是西亚进行比较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它的特征。同时,通过中国农业起源中心内部的比较,以及与周边地区的比较,进一步丰富了这些特征的含义。最后,我把中国农业起源的特征大致归纳为6个方面:

一、中国可以与西亚并称世界上最早与最重要的两个独立驯化中心。做出这种判断的理由不仅因其年代早,更因其影响深远。作为主要的驯化中心,中国具有长期的驯化历史,是世界上接近1/4驯化植物的故乡。其影响范围遍及东亚、东南亚、南亚和太平洋地区。中国农业起源具有明显的自生性,从旧石器时代晚期经过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缓慢成熟,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形成涌现式的爆发,它的整个发展历程与西亚基本同步。中国农业起源属于温带谷物农业,最终达到了集约农业发展程度,在周边过渡地带形成了若干“低水平的食物生产”。

二、中国农业起源中心由两个相对独立的中心构成,各自具有不同的旧石器时代文化背景,文化面貌差异显著,旧石器时代晚期华北地区是典型的细石叶工业;长江中下游地区则是在保持砾石工业传统的同时,增加了细小的燧石石器成分。在作物驯化方面,华北地区是以粟、黍为中心,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水稻为中心,目前所见的交流发生在华北新石器时代早期,即稻作进入南北过渡地带。在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两个地区几乎同时开始出現强化利用的证据,南方的陶器出现似乎更早(就当前的14C年代而言),华北则出现了石磨盘、磨棒、锛状器等工具,稍后也出现了陶器。没有证据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影响了华北,也没有相反的证据表明它们各自是独立发展的。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考古材料显示华北地区所发生的文化变化更为明显,速度也更快,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已涌现出若干个考古学文化区;南方发展水平稍低,目前只有彭头山与上山文化的面貌比较清晰。新石器时代早期,稻作从南往北传播,主要与全新世大暖期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关,稻作更有利于江淮地区的人们利用水网地带。总的说来,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华北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农业起源过程中是一体的,从旧石器时代早中期开始就存在差异的文化适应历史,尤其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与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持续的差异性发展不支持它们属于单一农业起源中心的观点。

三、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黄土是中国农业起源的充分条件,如果不是黄土而是其他温带森林草原土壤,农业依旧会发生,华北农业起源的机制与初始条件并不需要依赖黄土。华北地区最早期农业并没有起源于黄土高原上,而是起源太行山以东、燕山以南、齐鲁山地、豫西山地的山麓地带。所谓黄土文明的认识与中古时代的中国历史、近现代中国的现实有关。

四、中国早期农业以作物农耕为中心,动物驯养服务于作物农耕,最早驯养的动物是狗、猪、鸡,与早期作物农业互补,而不是相互矛盾,作物加工残渣可以用来饲养动物,这一点与西亚是不同的。与西亚相比,中国农业起源地带陶器出现早,但定居发展稍慢,这可能与中国早期“农业软件包”的内容不如西亚丰富有关,但中国史前农业后期发展更加成熟,动物饲养与作物农业相互补充,形成了较好的农业生态系统,而不像西亚的畜牧与作物农业发生矛盾,进而不得不分化,而且畜牧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破坏作用明显。

五、中国史前农业的发展过程从山麓向平原地区扩散,具有明显的地理指向性,而中国较大的腹地平原为农业的发达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史前文明的崛起提供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条件,而且南北两个中心互相补充,成为中国文明五千年连续发展的缓冲空间,在中原文明崩溃之后,能够在南方获得部分保留。

六、在中国农业起源的边缘地区还存在着其他农业生产形式与适应方式,如燕山以北地区发展出旱作农业以及游牧经济,岭南地区的根块茎农业,东北地区立足于水生资源利用的复杂狩猎采集社会,西南地区极其丰富多彩的地方风格,如此等等,周边地区发展出丰富的文化多样性,构成了后来中国文明群星璀燦式的起源模式的基础。

(摘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史前的现代化:从狩猎采集到农业起源》)

猜你喜欢

狩猎起源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圣诞节的起源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奥运会的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
万物起源
狩猎还是偷猎
恐龙是怎么狩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