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迪效应:技术总是越活越年轻

2021-07-28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雨珂

现代阅读 2021年5期
关键词:存活论点预期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雨珂

客观世界存在两种事物,即将会自然消亡的(如人类、单个事物)与不会自然消亡的(可能永生的)。不会自然消亡的事物不像有机体那样受到不可避免的到期日的约束。会自然消亡的事物通常是一个物体,而不会自然消亡的事物在本质上富含信息。单独的一辆汽车是会自然消亡的,但是汽车作为一项技术已经存在了约一个世纪。人类会死亡,但他们的基因代码则不一定会消亡。图书本身是容易腐烂的,但其内容不会消亡,因为它们可以在另一本书中得到表达。

当你看到一个年轻人和一个老人,你可以自信地判断,年轻人的剩余寿命一定比老人的更长。但对于不会自然消亡的事物,比如一门技术,情况就不同了。我们可以看到两种可能性:要么两者预计

都有同样长的剩余寿命(其概率分布的情况被称为指数分布),或者老技术的预期剩余寿命要比新技术的更长,与它们的当前相对寿命成正比。也就是说,如果老技术已存活了80年,而新技术存活了10年,那么老技术的预期剩余寿命将是新技术的8倍。

基于伯努瓦·曼德布罗特对林迪效应的诠释,我们可以作出以下提议:

对于会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其预期寿命就会缩短一些。而对于不会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则可能意味着更长的预期剩余寿命。

因此,一项技术存活的时间越久,其预期剩余寿命就越长。比如,我已知的唯一信息是,一位男士已经40岁了,我想预测他能活多久。我可以用保险公司所用的那種精算表,看看经年龄调整后的预期剩余寿命,该表预测他还能存活44年。明年,当他41岁时,他还能存活43年的时间。因此,每过一年,他的预期剩余寿命将缩短大约一年(实际上,比一年要少,如果出生时他的预期寿命是80岁,那么当他到80岁时,他的预期剩余寿命不会是零,而是还有10年左右)。

不会自然消亡的事物,情况则相反。为了方便理解,我在这里将数据简化一下。如果一本书已经出版发行了40年,我预计它可以再发行40年。但是,主要区别在于,如果它又存活了10年,那么预计它会再发行50年。简单地说,作为一项规律,它告诉你为什么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的事物不会像人类那样“老化”,而是会越来越“年轻”。每过一年,只要该事物没有灭绝,它的预期剩余寿命就会翻番。这也是强韧性的一个指标。一个物体的强韧性与它的当前寿命成正比!

当我提出这个想法时,通常会犯两个错误。第一个错误常见于我们目前认为是低效和垂死技术之类的事物的反例,例如固定信号塔、印刷报纸和装着纸质报税收据的柜子。很多新事物狂热症患者会被我的这些论点激怒。但我的论点不是针对所有技术,而是针对技术的寿命,这只是从概率导出的平均数而已。如果我知道一个40岁的人患上了致命的胰腺癌,我将不再使用无条件的保险表来估计他的寿命。同样的,某些人(技术专家)认为我的观点是在暗示,目前还不到20年历史的互联网将只剩下20年的寿命——但我的观点实质上是针对平均而非所有情况。总体来说,一项技术的历史越长,不但它的预期存活时间更长,而且对这一论点的肯定性也将更强。

请记住以下原则:我不是说所有的技术都不会老化过时,只是说,那些容易过时的技术,实际上已经被宣判了死刑。

第二个错误是相信采用了“年轻”的技术,你行动起来就可以像“年轻人”一样。这揭示了一种逻辑错误和心理偏见。它歪曲了一代代人不断贡献所累积的力量,使人产生一种幻觉,即新一代的贡献要远胜老一代——而事实上,从统计数据来说,“年轻”的技术几乎毫无作为。

给特定人群的行为贴上“年轻”或“年老”的标签,是一种更危险的做法。如果大家不看网络上那种高调宣传的、精心包装的宣传片,而是关注生活中十几岁和二十几岁的青年人,你们就会换种思考方式。许多进步都来自年轻人,因为他们有相对不受系统束缚的自由与采取行动的勇气;而年长者则多囿于生活而失去了这些品质。但是,年轻人提出的想法大多都是脆弱的,不是因为他们年轻,而是因为大多数未经历练的想法往往是脆弱的。当然,很多人之所以吹嘘“未来主义”理念是因为宣传过去的理念赚不了那么多钱,新技术当然比较容易振奋人心。

我收到一封来自苏黎世的保罗·杜兰的有趣的信,他想知道,如果我们不知道21世纪需要哪些技能的话,我们又如何能教给孩子21世纪的生存技能呢——实际上,他想到了被卡尔·波普尔称为历史主义错误的重大问题的优雅的应用。我的回答是,让孩子们多读经典著作。未来包含在过去之中。其实有一个阿拉伯谚语就是这么说的:没有过去的人就没有未来。

(摘自中信出版集团《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

猜你喜欢

存活论点预期
病毒在体外能活多久
病毒在体外能活多久
分析师一致预期
分析师一致预期
分析师一致预期
飞利浦在二战中如何存活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131I-zaptuzumab对体外培养肿瘤细胞存活的影响
析师一致预期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