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名孤困儿90个妈,14年育孤济困练就“爱的磁场”
2021-07-28朱旭东
朱旭东
“13岁的孤儿丁广银,因为上学无望喝农药自杀。农药是假的,孩子没死,食道受伤,目前在医院救治。如果没有人救他,这个家庭就完了。”
听到这个线索时,杨敏一脸诧异:“现在还有这样的事?”
那是14年前的江苏如皋,地处偏远的农民会花钱从外地娶媳妇。贫困带来一系列家庭问题,有的是丈夫病故了,有的是外来媳妇跑掉了,留下不少孤儿。
当地妇联给杨敏提供的资料显示,当时如皋有300多位如丁广银一样的孩子。部分孤儿由叔叔、阿姨做监护人,还有100多名孤儿,只能跟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随着了解的不断加深,杨敏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并越陷越深。
14年来,在一次次的上门走访、一次次的“一对一”结对帮扶中,杨敏和团队的90名“爱心妈妈”,共同抚養了108名孤困儿童。
杨敏说:“一路走来,更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帮,不能只是给钱
2007年如皋市人代会上,杨敏碰巧坐在如皋市妇联主席王桂兰身边。两位女代表聊得很投缘,王桂兰就把妇联刚接到的孤儿丁广银的求助案例说给杨敏听。
“如果没人救这个孩子,一个家庭就完了。”王桂兰问杨敏,“看能不能想想办法?”
事后杨敏得知,在丁广银4岁时,他的父亲去世,母亲离家出走。爷爷告诉孩子,他的父母双亡。因为家族遗传,丁广银眼睛高度近视,上课根本看不清黑板,只能借同学笔记抄,但他的成绩一直不错。丁广银的爷爷一直靠养羊供孩子上学。那一年,爷爷生病了,花掉了卖羊的钱,无法再供他上学。一气之下,孩子喝了农药。
那时候,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对这些情况,杨敏早有耳闻,但丁广银的不幸还是深深触动了她。
2008年初,杨敏和如皋市妇联的工作人员走访了20个乡镇。孤儿家庭的贫困程度,每一个孩子的生存状态,都让杨敏心生怜惜。
“能不能帮帮这些孩子?”在公司董事会上,杨敏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很快,50万元的爱心款一次到位。杨敏发动公司全体职工,建立机制,投身帮扶事业。只是她自己都没想到,漫长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帮,不能只是给钱,更要给爱。”杨敏说,“不仅要让孩子上学,把孩子的生活管起来,更要陪伴孩子成长。”
爱心付出的意外收获
为了让爱心团队更规范、更长久,在杨敏的建议下,2008年,南通市爱慕士爱心基金会正式成立,帮扶的儿童一下子增加到50名。
2012年的一天,丁广银眼睛反复胀痛,经医生诊断,急需做视网膜剥离手术。基金会立刻联系上海的眼科专家,并派专车由丁广银的专职“爱心妈妈”陈静带着,赶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医院了解到丁广银的故事后,不仅大幅减免医疗费用,医护人员还自发捐款2000元给他,做术后康复。小广银转身就将捐款全额捐给了基金会。医院负责人当即表示:未来将为爱慕士基金会建立永久绿色通道,丁广银在医院终身免费治疗。
杨敏感触到:“爱是一种力量,有一种磁场,我们助人的同时,也是一场自助。”
有能力助人更幸福
14年来,“爱心妈妈”在如皋帮扶了88名孤困儿童,在设有分公司的安徽六安,帮扶了20名孤困儿童。在这些孩子中,已产生了26名大学生,有37个孩子已经就业,9个孩子组建了小家庭,有的“爱心妈妈”已经升级为“爱心外婆”了。
“随着各类保障措施越来越健全,爱心人士也越来越多。”杨敏说,如今需要他们帮扶的孤儿越来越少了。
作为被帮扶儿童中的“长子”,丁广银不仅治好眼疾,完成学业,还走上工作岗位,自食其力。他会像兄长一样照顾、开导“弟弟妹妹”们。他说:“在弟弟妹妹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身影。我愿当好大哥哥,为妈妈们减轻压力。”
“有能力帮助别人,比需要别人帮助的人,更幸福。”看着丁广银,杨敏笑了。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