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楼宇烈说中国人自己的信仰

2021-07-28

现代阅读 2021年7期
关键词:做人上帝信仰

中国人认为中国没有宗教,中国的一切文化都是教化而不属于宗教,因为它不是让人盲目地信仰,而是让人自觉地执行。中国到底有没有宗教呢?我认为换一个角度来看宗教的定义的话,中国文化中有宗教。宗教文化是很复杂的,它跟各方面的联系都非常密切,你可以从宗教的起源来看宗教的特点,也可以从宗教的社会作用来给宗教定义,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来给宗教下定义。但是中国文化中的宗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宗教呢?

我们分析一下宗教怎么会出现,要解决什么问题,就可以看到有3个重点:一是要报恩,做人不能忘本;二是要懂得感恩,要知恩报恩;三是要强调做人的敬畏心。我想一切的宗教可能都离不开这3点。

拿西方的基督教作为例子来讲,人们为什么那么崇拜上帝?原因就是以上3点。基督教认为,人的生命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是生命之本。基督教在16世纪来到中国后也影响了很多人,但最终还是不能在中国站稳脚跟,原因就在于基督信仰与中国的祖先崇拜是矛盾的。基督教教义认为中国信教的人不能祭拜祖先,这触碰了中国人的信仰底线。清初时期,康熙皇帝是个很好学的人,他学天文、数学、物理,学很多东西。他的老师就是这些传教士,可是当基督教的传教士传达了罗马教皇关于基督教徒不允许祭拜祖先的意见以后,康熙认为没有办法,中国人不拜祖先还叫中国人吗?所以就把天主教给禁了。

西方人之所以这样崇拜上帝,就是因为基督教认为上帝是生命之本。上帝創造万物来让我们的生命得以生存,这个恩德不能忘,要感恩。这一辈子都要按照上帝的教导去做人,要给上帝增加荣耀,否则就不能上天堂。所以做什么事情都要敬畏上帝,要对得起上帝,要想到上帝时时刻刻在看着我们。

再想想中国儒教里有没有这种情况。有的,儒教里讲到“礼”的时候特别强调一点:“礼者,大报本也。”就是要求我们要报本,报生命之本。儒家讲“礼有三本”。《礼记》与《荀子》里都讲“礼有三本”。第一个本是天地,“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天地是万物的根本,“天地者,生之本也”。第二个本是祖先,因为中国人的生命观认为生命是一代一代延续的,我是我父母生命的延续,我的子女是我的生命的延续;每个个体的生命总是会消亡的,但是我们整体的生命是延续下来的。所以祖先是我们这类生命的本,“先祖者,类之本也”。第三个本就是老师,“君师者,治之本也”,即君、师是天下大治的根本。做人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否则就跟禽兽一样,甚至还不如禽兽。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就要通过教育,所以不能忘掉君师之恩,君师对我们的教导、教育。君就是国家,师就是老师。老师不是像我们现在理解的学校的老师,它代表的意义是非常广泛的,父母是我的老师,学校的老师是我的老师,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都是我的老师,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如韩愈《师说》所写,一个人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就是我的老师,要感恩君师。所以“礼有三本”,这3个“本”不能忘,要敬畏天、地、君、亲、师。这就是我们的宗教信仰,我们要报天、地、君、亲、师的生命之本、养育之本。要感恩,要敬畏。“人在做,天在看。”这就是中国人的信仰。

其实我们从一句话里就可以看出中西信仰特点的不同。西方人无论碰到什么事情,顺利的也好,不顺利的也罢;痛苦的也好,快乐的也罢,一开口就是“Oh My God”,上帝啊!一些中国人碰到这些事情一张嘴就是“老天爷”,这个概念展开了就是天、地、君、亲、师。祖先是自己的天,君、师也是自己的天。所以中国人怎么会没有信仰?是我们自己把我们老天爷的信仰给丢掉了。我们对老天爷没有报本,没有感恩,更没有敬畏,那就无所顾忌了,什么事情都敢做,那就麻烦了。

报本的思想既是一种宗教的也是一种伦理的、哲学的思考。在古代这些没办法分清,它们都是混在一起的、相互离不开的概念。那么,我们如何来认识所谓的中国哲学呢?不要把它看作是一个固定的模式。现在我们一讲哲学就讲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讲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讲是存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存在的问题,于是就有了唯物、唯心等说法。这些问题可不可以探讨呢?可以探讨。但是哲学的问题只有那么简单吗?可以简单得还原到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上吗?就像我们一讲到人,如果把他还原到最简单的层面,不就是碳水化合物吗,那人还有什么意义呢?没有意义了。

其实中国人是最讲究实事求是的。我们都知道《论语》里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我们就说知道,不知道的我们就说不知道。“强不知为知”其实是最愚蠢的。老子也讲过类似的话,老子讲:“知不知,上。”知道我们有很多东西是不知道的,我们有很多东西大概可能永远也不能知道,这是“上”,就是最高的境界。“不知知,病。”很多事情我们就事论事就可以了,至于为什么是这样,没有必要去追究。这大概很不符合哲学的说法,大家可能受到西方哲学的影响,觉得这样的话不应该说,但事实上,我们没法知道很多东西的全部内容。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说得清楚吗?有的时候困惑是自己造成的,问个底儿掉就困惑了。所以有的时候要清醒,有的时候要糊涂。而且即使搞清楚了某个问题,也只说明在这个时间、空间该问题是清楚的;到了另外的时间、空间里它就不一定清楚了,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抽象地说,真理应该是永远正确的,可是具体而言,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现在科学的发展越来越证明了这一点的正确性。同一个东西从不同的角度看就不一样了,它并不固定。

讲到哲学的问题,我们不能够用一个标准对之进行衡量。我们应该重新思考过去我们的很多关于哲学、宗教、科学的观念。刚才我提到了,有神无神就是宗教与世俗间唯一的区别吗?神是什么样的神?无神是不是也可以作为宗教的一种表达形式?我们对于哲学也要进行类似的思考。中国哲学跟西方哲学有个很大的差别,它不是分别地去探讨外在世界和内心世界。中国哲学始终探讨这两者在相遇时各自都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按照中国哲学的讲法,这就是心、物的关系问题。我们不是探讨心是怎么样的,物是怎么样的,是先有心后有物,还是先有物后有心。我们悟道、求道的是当心物碰面之后,心发生了什么变化,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因而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予以运用的问题。明代著名的哲学家王阳明讲“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很能说明中国哲学的特点,就是中国哲学探讨的是关系问题,他不去计较这件事,我要去计较这件事,这就是问题的根源。

如果要在中国哲学中寻找对思维方式的问题的谈论,我们也可以找到相应的观点,它是在运用过程中被总结出来的。比如说,中国哲学里特别强调的一个概念——“中”。《论语》里边讲:“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鲜,就是少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庸作为一种德行来讲是最高的,但是人们已经很久没有能够按照这样的德行去做了。这里的“中”就是原则、就是标准。恰如其分,是个分寸、是个度。做人、做事都要把握这个度,这是最重要的。所以《中庸》里边就讲“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是整个天下最根本的。按照“中”这样去做,最后达到的结果就是“和”。“和”指的是各种各样的关系都达到平衡。所谓的平衡也不是简单的各占50%,平衡其实也很复杂。比如说人身上都有阴和阳,有的人阳多一点算平衡,有的人阴多一点才算是平衡。这个所谓的平衡,首先不是单一,也就是说不是同。中国人常讲“和而不同”,同就是单一,和就是多样性。通过平衡与补充,多样性之间的比例恰当了,就和了。所以,“和”是一个相互平衡的关系。

“中”“和”是中国文化里非常重要的哲学原则,它们既是思维的方式,也是实践的原则,这两个原则不是僵化的、教条的,而是灵活的、变通的。《中庸》里这样评价“中”“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摘自商务印书馆《中华文化的感悟》.作者:楼宇烈)

猜你喜欢

做人上帝信仰
做人,不要做藤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120秒的“上帝”
信仰
做人要经得起“推敲”——担当不能靠“喊”
论信仰
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请你为自己打开一扇窗
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请你自己打开一扇窗
是否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