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高山 脚踏实地
2021-07-28申倩
申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在马克思主义众多经典原著中,《资本论》无疑是最难攀爬的高山之一,但也是非常值得攀爬的一座雄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两个璀璨的理论结晶。尤其是剩余价值的发现对工人运动产生了重要指导意义,使得《资本论》不仅仅是一部政治经济学专著,更是一部精编的人类百科全书。
在《资本论》第一篇第一章《商品》中,马克思阐述了商品的两个因素以及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等重要理论概念。当我阅读到书中关于鲁滨逊的故事时,深深地被鲜活生动的描写所吸引。马克思认为,鲁滨逊进行着满足自身生存必需的全部劳动并从中获得了快乐。鲁滨逊是一个在重商主义、经济个人主义社会背景下不断进取、顽强向上的资产者形象的化身。可以说,鲁滨逊是一个新兴资产者。
在中世纪的欧洲,农奴和领主、陪臣和诸侯、俗人和牧师,这些具备人身依附关系的人们,在劳动之中的社会关系只表现为他们本身之间的个人关系。在农村家长制生产中,家庭成员的劳动分工更像是一个肌体各器官的分工。马克思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这些场景隐含了一个关键信息,即都不是资本主义式的商品生产过程。
在马克思看来,“简单明了”才是值得肯定和追求的状态。他赞叹鲁滨逊和他创造的物之间的全部关系“是如此简单明了”,他构想自由人联合体的人们“同他们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无论在生产上还是在分配上,都是简单明了的。”与其对立的,是“神秘”,意味着遮掩、不能和不敢说破,比如资本主义“商品世界的神秘性”。商品表面上是物与物、实则是人与人的关系,但资本家宁愿见物不见人。
而在《资本论》中,却处处彰显着对人的关怀与关切,这也是我细读原著后才有的体会。马克思向往的人类生产劳动的状态,是简单明了、自由自足的,既不神秘也不沉重。同时,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马克思指出,“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发展史的产物”。
我认为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初心,也许就在于亲眼看到工业生产方式进入德国后,很多下层贫民失去了土地,饥饿的人们不得不到森林里捡拾枯枝、采摘野果充饥;看到机器轰鸣的社会化大生产中,产业工人日夜劳碌却都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悲惨状态时产生的。他悲悯工人命运的同时也在理性地观察、思考、论证,终于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证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并非永恒的历史存在,从而向工人阶级揭示了他们可以走的路和前行的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我们仰望这座理论高山,是为了脚踏实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義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对中国发展的照耀和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