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宫专为太上皇、皇太后养老修建的宫殿有哪些?

2021-07-28晋宏逵

现代阅读 2021年3期
关键词:皇太后宫殿乾隆

晋宏逵

明代皇帝的平均寿命不长,活过60岁的只有太祖朱元璋(七十一岁)、太宗朱棣(六十五岁)、世宗朱厚熜(六十岁)3位。其余的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八岁。先皇帝给后代的,除了皇位,还有众多的女眷。是新皇的母亲辈、甚至祖母辈的长亲,其中有名分的位尊代远。新皇帝即位以后,她们要把原来居住的宫室腾出来,给下一辈的第一家庭居住。而新皇帝也有责任妥善安排她们的新居。对逝世的前皇后,还有因为是皇帝生母而追封为前皇后的,要给予神主袝庙的崇高礼遇。

改建慈宁宫和慈庆宫

嘉靖皇帝朱厚熜从湖北进京后,和他见面的前辈,有祖母辈的宪宗辰妃邵氏,她是兴献王的生母,当年兴王之国,她没有得到随行的机会,留在北京。这时她眼睛已经瞎了,知道自己的亲孙儿当了皇帝,激动地从头到脚抚摸他。另一位长辈是孝宗的皇后张氏,正德皇帝已经追封她为皇太后,这次选择嘉靖进京,她是决策的批准人。嘉靖皇帝先称她圣母,后改伯母,尊为慈寿皇太后。还有一位正德皇帝的皇后夏氏,是嘉靖皇帝的堂嫂。不久,皇帝把自己的母亲蒋太后从安陆接到北京,尊为圣母章圣皇太后。这些老人家都需要有自己的宫殿。所以嘉靖元年(1522)五月,就开始维修仁寿宫和清宁宫。邵氏没有熬到新居建成就逝世了,另两位就居住在一东一西两个宫中。寡嫂没地方安排,只能住到仁智殿去了。

嘉靖十五年(1536),皇帝开始张罗为自己预建寿陵。四月初九日,考察之后,就在行宫里召集武定侯郭勋及大学士李时讨论近期的工程计划。他说:除恭建郊庙上事天地、祖宗以外,我还想到,我的皇祖当初没有考虑设立太皇太后、皇太后两宫。今天的清宁宫本来是太子青宫,现在虽然还没有太子,但是不可以没有这个宫,总之这里不是母后应该居住的地方。仁寿宫本是从属于乾清宫的,母后住在这里也不合适。所以我考虑,将清宁宫存储居之地后半作太皇太后的宫殿。将仁寿宫故址和拆去大善殿的地盘,建一区皇太后的宫殿,以此来使皇祖所建宫殿制度更为完善。具体的开工日期,就让钦天监看看五月十五日以后好不好。至于大善殿的佛像器皿现在就可以撤除,日后讨论一下怎么处理。

一个月后,皇帝特命侯爷郭勋和一位大学士、一位尚书进入内廷查看佛像的处理。大善殿应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永乐时有一位西域番僧板的达来北京,献给皇帝金身诸佛之像,还有一座“金刚宝座之式”塔的模型。皇帝请他到大善殿坐论佛法,很得皇帝信任。所以皇帝命在北京西关外建金刚宝座塔和真觉寺供他修行。嘉靖皇帝信奉道教,决定将大善殿收藏的像设一律焚毁,包括金银像169座,头、牙等骨一万三千余斤。嘉靖十七年(1538)七月,皇太后宫殿建成,命名为慈宁宫。与这次工程一起上马的还有养心殿,它在嘉靖十六年(1537)六月二十九日先竣工了。养心殿南的小院里,还有供嘉靖皇帝烧炼丹药的砖结构无梁殿。推测很可能就在同时,还建造了玄极宝殿等道教场所,供嘉靖清修。这次工程,改变了内廷西南部的建筑布局。

嘉靖朝的故事说明,宫城内发生改动首先是功能的需要,增加的人口把原来的预留用地逐渐占满。嘉靖皇帝恰恰又是一位喜欢自我作古的人物,所以嘉靖时期是宫城发生较大变化的时期。

增加太后宫

清顺治十年(1653),慈宁宫经历了一次“落架大修”,以奉养皇帝的生母。老太太是清太宗的庄妃博尔济吉特氏,清世祖尊为皇太后,清圣祖又尊为太皇太后。她对清初政治发挥了巨大影响,极具传奇色彩。她在慈宁宫住到康熙二十六年(1687)去世,一共34年。死后,皇帝命将她居住的慈宁宫东宫的5间殿迁建到清孝陵,作“暂安奉殿”。她在世时,慈宁宫大殿和月台、庭院成为清代太后宫的朝会之所,门外要陈设皇太后的仪驾。平日皇帝及亲王也来问安。太皇太后去世后,这里长期没有住人,但是皇太后朝会之所的性质始终没有改变。

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三日,清世宗在圆明园逝世。当天,弘历宣布承遗命,尊他的生母、先帝的熹贵妃钮钴禄氏为皇太后,后来上徽号为崇庆。九月初改建慈宁宫的方案画样呈报上来,皇帝命择吉于十二月初四日开工。崇庆皇太后暂居景仁宫。这次工程,拆了一些旧房,在慈宁宫的西侧徽音右门外稍北,新建了一座寿康宫,表示对慈宁宫的从属地位。中间有前后两进大殿,左右后3面是围房。

在慈宁宫后建了并列的3座宫,命名为东、中、西三宫殿。在慈宁宫东侧,南北串联了3座宫殿。乾隆元年(1736)十月二十四日,一切就绪,乾隆皇帝为崇庆皇太后举办了隆重的仪式,请她从景仁宫入住寿康宫。后三宫和东三宫供其他太妃、太嫔等居住。

崇庆皇太后身体健康硬朗,乾隆六下江南,3次侍奉她同行。乾隆十六年(1751),是皇太后六十寿诞之年,皇帝又命将寿康宫北部的原明代旧宫咸安宫加以改建,命名为寿安宫,作为寿礼。同年,疏浚扩大西湖的工程也告成了,乾隆皇帝将瓮山西湖命名为万寿山昆明湖,并在万寿山之阳,建大报恩延寿寺,为皇太后祈寿。乾隆二十六年(1761),在寿安宫中建3层大戏楼,为皇太后祝七十大寿。从乾隆三十二年(1767)底开始,筹备对慈宁宫进行一次彻底的修理,计划把大殿从单檐增为重檐,后殿以及大门、左右门、转角围房等都要挪盖。施工在三十四年完成。乾隆三十五年(1770),在太液池北岸,建极乐世界和万佛楼。这些大工程都是准备为崇庆皇太后祝贺八十大寿。乾隆时期这些工程虽然没有改变宫城格局,但是外西路的建筑都见新了。

改建南三所

位于武英殿东北方向的清宁宫、慈庆宫,直到明晚期仍旧是皇太子、皇太后居住的地方。到乾隆初,把这个地方叫做撷芳殿。乾隆十一年(1746)三月开始进行改建工程,次年完成,供皇子们居住。三所東西并列,布局完全相同,各有前、中、后三殿和左右厢房,拥有一个共同的前廷。各所前殿,是礼仪空间,明间设“宝座地平”和四扇屏风。中殿是厅堂,东间设万字炕,明间靠后檐设大灶,是满族祭祀习俗的需要。后殿和厢房是起居和居住的地方。南三所建筑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屋顶和墙顶都覆盖绿色琉璃瓦,表示皇子的地位,这也是有传统的。本来文华殿是皇太子听政的宫殿,也用绿色琉璃瓦。后来嘉靖皇帝占用了文华殿,才改成黄瓦了。

兴建太上皇宫殿

乾隆非常崇拜他的祖父。即位之初暗暗祈祷上天,如果允许自己执政60年,就当传位嗣子,绝不敢超过祖父纪元61年的数字,当时也并未顾及自己的阳寿须达到八十有六。结果上天眷顾,60岁以后,他身体依旧健康,于是决定建造一座宫殿,作为自己“归政”后的去处。他选择了宫城的最东边。初创时期这里是预留地块,明中期逐渐成为太后太妃们的宫殿,叫一号殿,其中有仁寿等宫。康熙二十八年(1763)经过修理,命名为宁寿宫,请皇太后即顺治皇帝的孝惠章皇后御新宫。太上皇宫殿就康熙宁寿宫加以改建添加,工程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始,直到四十一年才完成。

宁寿宫外围宫墙,长127丈余,宽36丈余,除南侧一部分以外,还都是明代旧基,连西墙中部的两座便门,履顺门和蹈和门,也是明代位置。宁寿宫制度也是前朝后寝。前朝有一门二殿,四周廊庑围成院落。朝、寝之间有一条横街。后寝建筑分三路,中路是殿堂,东路有大戏楼、四进合院和景福宫。中、东两路最北端建佛楼。西路是一座花园,叫做宁寿宫花园,俗称乾隆花园。宁寿宫“其制九重”,即中轴线上安排9座门殿:皇极门、宁寿门、皇极殿、宁寿宫、养性门、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和景褀阁。

清代,还改建了奉先殿,在奉先殿西添加了毓庆宫和斋宫两组建筑群,在文华殿后,建造了文渊阁,用来专门收藏四库全书。清末,还将西六宫中的启祥宫与长春宫、翊坤宫与储秀宫两宫连成一宫,六宫成四宫。在今天的故宫,我们看到的,总体上是明代的格局,与经过清代不断修理、改建和添加的建筑。

(摘自中华书局《故宫营建六百年》)

猜你喜欢

皇太后宫殿乾隆
神秘宫殿
记忆宫殿
光华呈爱日 仁寿遍和风 从寿康宫佛堂内部陈设看崇庆皇太后多元的宗教信仰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乾隆:来尬诗吗
穿长裙的“皇太后”
请“皇太后”走下神坛
阿掘的宫殿
“皇太后”改变人生的非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