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通线上线下,赋能课程思政
2021-07-28朱婉莹
◆摘 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利用线上线下,进行高职语文教学改革,以“练+悟”为梯度式教学设计,以“3阶段+6原则”为学习环境框架,以“传统优势+信息技术”为手段。在课堂实施中,紧密结合时代要求,巧妙融入课程思政;采用翻转课堂模式,推进教学实施;利用信息化平台,全程跟踪考核;精准掌握学情,优化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本课程是面向高职院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实用语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学生职场发展创设教学情境,设计“练+悟”教学梯度,重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提升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一、教学策略设计
(一)以“练+悟”为梯度式教学设计
依据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坚持“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精心打造教学设计,说、写、赏三维度协同培育。以“练——口语及写作训练”结合“悟——文学鉴赏”,挖掘课程教学中的思政要素,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格,弘扬劳动精神,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及职业道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使语文从知识学习、孤立训练为主的教学转向能力素质培养、综合应用为主的教学。
(二)以“3阶段+6原则”为学习环境框架
依托在线开放平台组织开展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教学,增加课堂容量,遵循六大教学原则:学习者中心为原则,合作与交往原则,动机和情绪原则,尊重个体差异原则,积极挑战学习难度原则,动态反馈原则。创新教学方法,突出学习的自主性、社会性和情境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小组积极合作,设计职业情境化的学习内容,以此解决教学重难点,不断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改善教师教学体验和学生的学习感受,促进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养成。
(三)以“传统优势+信息技术”为手段
在发挥语文课程传统教学优势的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手段。在后疫情时代,運用在线平台辅助教学。充分利用海量网络资源与自制微课构建主题课程资源库,形成以视频材料、文字材料、图片材料为主要内容的立体化数字资源,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师生协作、个性化教学等多种形式组合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运用创设情境、任务驱动、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开展体验式教学。同时辅以多种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不仅在学中做,也在做中学,线上线下合力创设立体化教学空间,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
二、课堂教学实施
(一)紧密结合时代要求,巧妙融入课程思政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教育,提升师生道德素养”的要求,课程教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结合专业要求,重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弘扬劳动精神,落实落细课程思政。
(二)采用翻转课堂模式,推进教学实施
本课程根据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尊重学生心理,遵循教育规律,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坚持以任务为驱动,设置职场情境,通过学习通平台,以“探索学习——认知学习——实操演练——反思巩固”为教学过程,以完成任务为学生学习、训练的目的,任务始终贯穿教学过程。课前学生探索学习,自主完成微课观看、知识自测、课前试练、朗诵翻译等任务,课中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教学环节,从认知学习到实操演练,将知识内化于心,突破教学重难点。课后,学生根据所学,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完善作业,拓展提升,真正实现理论知识向素质能力的有效转化。
(三)利用信息化平台,全程跟踪考核
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发展性评价,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合作精神。
本课程充分利用在线平台,实时监控平台访问数、观看课程资源的时间次数、章节测试、课前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任务完成进度及教学效果,并进行评价。课中利用在线平台进行考勤,通过主题讨论、投票、抢答、测试等多种形式的教学互动获得数据,并将数据按比例折算成分数,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成效。
(四)精准掌握学情,优化教学策略
为强调学生在职业情境中运用所学语文知识与技能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考察学生语言实践能力。针对高职院校扩招,学生群体来源多样化,学生基础差异大,个别学生难免完成有难度的现状。教师进行精准施策,做到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不落下任何一名同学,使每个同学都能学有所得。课前任务中,老师全程跟踪学生任务完成进度,随时督促指导学生完成情况,及时答疑解惑,根据最近发展区原理,为保证学生学习积极性,针对情况适时调整任务难度。课中任务分组,小组分组尽量按照“组内成员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个人分工根据每节课内容及训练方向定期调整,组员在能力、性格、兴趣等方面形成有益互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指导讨论方向,引导小组讨论,点评小组表现,总结学习成果,以此解决学生学习个体差异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思诚,王世铎.大学生“失语”现象与当代“大学语文”教学改革[J].教育科学,2019(35):46-50.
作者简介
朱婉莹(1988.11—),女,土家族,湖南张家界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
项目基金: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项目编号:XJKX20B025 ,项目名称:富有生命力的高职语文教法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