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1-07-28李传云
李传云
◆摘 要:新课标要求教师树立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以核心素养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因而国内教育领域正在经历教育改革。作为数学教学的方法之一,数学实验教学在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运用逻辑性思维解决问题以及培养实验探索思维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且实验教学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符合当代素质教育对数学教学的理念要求。
◆关键词:核心素养;新课标;实验教学;实践
一、培养学生兴趣,突出实验教学的意义
1.素质教育理念下开展数学实验教学的意义
新课标改革背景下,国内教育领域迎来新一轮变革,而为了践行核心素养的教学观念要求,需要针对以往的教学方法做出调整和改变。这其中,数学实验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成为当下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实际上,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认知和理解能力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他们的内心世界中渴望对世界的探索和认识,这种好奇心能够推动他们参与到实验和探索的过程中。因而让学生真正切身体会数学实验,才能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生们通过参与数学实验能够归纳和总结经验,实现自身学习能力、操作能力的提升。
2.逐步培養学生参与兴趣
在小学数学实验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年龄段和性格的特点,选择容易被学生们所理解和接受的教材和课题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主题。比如,在学习《圆柱和圆锥》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在课前阶段以提问的形式,抛出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这样类似开放性的问题,为同学介绍一下关于圆柱和圆锥的定义、性质等数学知识。而为了增强学生们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开展数学实验,从实验中寻找规律、归纳总结经验。课堂上,教师将提前准备好的底和高都对应相等的两种圆柱和圆锥的模型,之后,将圆柱和圆锥分给同学们,让同学们试着在里面灌满水。因为水容量的变化可以反映体积的变化,所以通过数学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到同底同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对应关系,从而推导和归纳出结论,以上实验教学与数学论证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丰富实验素材的样式,科学设计实验教学
相较于课本内容的知识传授教学,实验教学的方法更为灵活,采用的素材范围更为广泛,而且在实验素材的应用上也有着多样化的形式。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喜好,尽可能兼顾教学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统一,进而引导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全面发展。
例如,七巧板是孩子们都喜欢的一种玩具,但小巧的塑料板中却蕴含着许多数学科目中图形相关的知识,像多面体图形的性质、不同图形组合的可能性、拼接图案的多样化等等。教师可以利用七巧板玩具存在的娱乐性和科学性,将之以实验素材的形式应用于数学实验环节,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尝试不同图形的排列组合方式;以他们曾经学习过的书本教材中相关图形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再从实验的环节中去探索和发现关于多边形内角的不同点;有效调动起学生们参与数学实验的热情,增强对数学实验的喜爱,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核心素养为指引,增强学生探索能力
1.从“教动手”到“学探究”
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下,教师在数学实验教学环节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从以往教师引导的“教动手”慢慢转变成学生自主参与的“学探究”,不断增强学生自主参与和探索数学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挖掘学生自身潜能,巩固和运用所学数学知识,使得小学数学实验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变成“教会学生学习”,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2.以实验教学为代表,凸显数学特点
因为小学数学是一项较为抽象的学科,部分教材内容紧靠讲解可能无法令所有学生都能够熟练掌握,并且有些例如公式等规律需要长期的操作来得出结论。但是由于数学课堂的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花费很多时间用于公式等规律论证的环节,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还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从数学实验做起,以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反映客观规律的特点。比如,安排学生搭建正方体组建具有稳定性的模型,之后记录需要的正方体数量和摆放的位置,通过一次次的实验找到稳定性高、利用正方体数量少的摆放方法,这样可以让同学们从实验操作和数据总结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对数学实验的感悟,凸显数学学科的特点。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下开展的小学数学实验教学应该更为注重学生个性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动手探究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在考虑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推动数学实验教学的创新,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探索适合小学学生数学实验教学的方法,从而努力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的空间,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玲芳.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J].文理导航(中旬),2020(11):17-18.
[2]戴园.浅谈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实验教学[J].文理导航(下旬),2021(01):33+35.
[3]徐晓颖.数学实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当代家庭教育,2020(27):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