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产权结构调整与区域结构转换
2021-07-28彭蓬刘凌峰
彭蓬 刘凌峰
DOI:10.16660/j.cnki.1674-098x.2101-5640-5359
摘 要:本文阐述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演变过程,分析了老工业基地衰落的主要原因,对近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进行了初步评价,指出了未来振兴面临的主要长期挑战。此外,作者还强调,由于对老工业基地性质的认识不足,导致过去的举措失败,振兴老工业基地应作为一个包括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在内的整体性区域工程来对待。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 产权结构调整 区域结构转换 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1)03(c)-0001-3
Adjustment of Property Right Structure and Transformation of Regional Structure in Northeast Old Industrial Base
PENG Peng LIU Lingfeng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enyang, Liaoning province, 11087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northeast old industrial base, analyzes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decline of the old industrial base, makes a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the revitalization policy of the northeast old industrial base in recent years, and points out the main long-term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future revitalization. In addition, the author also emphasizes that 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the old industrial base leads to the failure of the past measures, and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old industrial base should be treated as an integral regional project including economic growth, social progres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ey Words: Northeast old industrial base; Adjustment of property right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of regional structure; Research
城市和區域衰退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振兴衰落的老工业基地仍然是区域和城市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难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政治格局的重新调整,大多数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80年代完成了产业转型,并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但仍有一些城市或地区处于衰落状态,有待振兴。20世纪80年代以来,沿海地区的经济成就一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但是对中国老工业基地的整体研究却很少。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些学者注意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衰落(李、李,1996) ,并开始关注振兴问题(李,1996; 林等,2000; 刘,2001)。直到2003年,振兴老工业基地成为国家政策,人们更加重视老工业基地问题,认识到对老工业基地问题的性质缺乏认识。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内文献致力于理解国外关于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理论和实践(李、张,2004; 李、吴,2005; 李、石,2006)。主要研究项目集中在振兴的政策和措施,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和产业调整(金等,2006; 王和卫,2005)。国际研究更加关注金融和市场问题(布吉尼翁,2003)。但是,一个广泛认识的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理论框架并不适用。
不同的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可比性,中国当然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但是,中西老工业基地的根本区别在于,中国的老工业基地都是在封闭的计划经济下长期成长起来的,体制改革应该保持振兴政策的核心部分。因此,我们应该根据老工业基地特殊的历史背景、独特的社会经济背景和当地条件,把老工业基地作为一种区域现象来对待。本文试图对东北老工业基地——东北老工业基地(NOIB)进行全面的探讨,以期对我国老工业基地问题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为老工业基地研究注入新的内容。
1 东北老工业基地概述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面积为1.25 × 106平方公里,而东北地区一般指东北地区,仅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2005年东北地区区域生产总值为1.80 × 1012元人民币,总人口约为120 × 106。东北地区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发展历史以及与前苏联的地缘政治关系,成为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第一个工业化地区,赢得了当时中国最大工业基地的历史地位。早期的区域工业化促成了先进的社会发展。东北地区90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为50%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 左右。该地区教育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有大中专院校和重点院校。此外,中国东北以其广阔的黑土平原而闻名,每年为全国贡献1/3的商品作物。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俄罗斯、蒙古接壤,可以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图1中国东北地区城市分布示意图[1]。
2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工业遗产与建设
20世纪初,由于晚清政府放松了对土地耕作的管制,东北地区普遍出现了数十万内陆移民的农业景观。农业在短期内蓬勃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大量面粉、豆油、酒精饮料、糖制品销往国内外市场。特别是世界大豆主产区东北地区的年大豆贸易量由1922年的640 × 103t 增加到1931年的2.83 × 106t。大部分大豆销往欧洲、日本和俄罗斯。与此同时,一些产业部门还处于起步阶段。1931年,日本侵略并占领了中国东北,并很快建立了伪满洲国政府。大连、鞍山、本溪满族自治县、抚顺、丹东、沈阳、长春、吉林、哈尔滨、 佳木斯等20多个大城市建成了以采矿、冶炼、机械、石油加工、焦化、化工原料、纺织瓦片等行业为主的各类工业城市[2]。
显然,这种以资源为基础的重工业布局存在着许多先天性的畸形,这种布局受到战争需求和殖民经济性质的影响,但却开始了区域性的工业化规模。日本的崛起为日本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3]。但是南北战争和朝鲜战争在1950年左右阻碍了这一工业化进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迫切希望把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家变成一个强大的工业化国家。因此,在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时期(1953-1957年) ,中国中央政府在前苏联的协助下发起了156个国家重点项目,其中57个项目分布在东北(1999年) ,总投资30 × 109元,占全国的37.3% (包等,2006年)。这种布局的主要原因如下:
①经过多年的战乱,大部分地区受到严重破坏,缺乏开展工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东北地区的条件优于其他地区,因此,中国政府对工业遗产,包括车间、机器、基础设施以及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再利用是可以理解的。
②东北地区在自然资源方面具有数量优势和质量优势。这些工业原料在辽宁中部地区尤其是被称为“东方鲁尔”的地区具有很好的综合性,长期以来一直是重要的采矿、冶炼、石油加工、化工、制造业基地。
③东北与前苏联接壤。借鉴苏联以往的工业化模式,将苏联的专家和工业设备引进该地区,十分方便。同时,由于中苏关系密切,以及20世纪50年代世界安全形势的不确定性,这里也是发展经济的安全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东北地区成为重工业化道路上的先驱,在计划经濟时期,在技术升级、产业结构优化、扩大生产能力、发展新产业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所有这些投资都得到了丰厚的回报[4]。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东北地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牺牲区域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向其他地区输送了5亿吨轧钢、100万台机械设备和200万名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造成了地方效益的损失(包等,2006年)。东北赢得了许多历史荣耀,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
3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衰落
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政治原因,中国经济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而东北老工业基地由于长期缺乏技术升级投资和数以千计负担过重的国有企业调整结构,出现了受创的征兆。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从东南沿海地区开始,标志着区域政策重心由内陆地区向沿海地区转移。中国东北地区远离经济边缘地区,不再处于政策取向的核心,但必须遵循国家的指示,通过80年代后期的“双轨价格制”等不平等政策来承担改革成本。不计其数的原材料和加工材料继续以与以前相同的低价分配和转移到东南沿海地区[5]。
4 产权结构和区域结构调整长期规划
4.1 系统障碍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计划经济时期建立起来的大部分体制和机制都发生了变化,与现行的市场体制相适应。然而,大型中央企业仍然在地方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绝大多数优势资源和机会都在它们的控制之下,它们与地方企业和政府保持着非常内在的利益关系和利益冲突关系。2006年,中央企业工业增加值比重仍然很高,辽宁53% ,吉林63% ,黑龙江86%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0-30个百分点。因此,加快中央企业改革,充分考虑中央企业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是体制改革的核心。与此同时,新改制的国有企业要建立规范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历史价值,还需要几年的时间。个体经济依然疲软。此外,深化地方政府改革,提高工作效率,预防腐败也是当务之急。
4.2 僵化产业结构的优化
NOIB 长期以来一直处于重工业领先的经济体中。这种产业结构通常带来的后果是,固定资产的高投资并不一定会提高就业率,城乡经济联系非常薄弱。但是,国债贴现贷款资助的新增项目大多集中于旧部门和企业的改造扩大,使重工业主导结构进一步巩固,3年来产业结构几乎没有变化。为什么不促进一些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这让人很困惑,除了一些短期的增长外,这些项目是否能够改善区域就业形势,也令人怀疑[6]。
4.3 优化投资结构
总的来说,东北地区几十年来一直缺乏投资,在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方面存在着全方位的资金短缺。由于历史原因,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公司2006年的不良贷款总额为140 × 109元,使当地信贷环境恶化。与政策有关的贷款和外国直接投资的增加没有与预期的大规模商业贷款的增加相匹配,潜在的投资者对从振兴项目中获得中等收益缺乏强烈的信心。更为严重的是,地方银行和信贷机构的存贷款差额达810×109元,这是由于大量地方资金被转移到发达地区造成的。新项目很难从地方金融机构获得贷款。
4.4 就业问题
经过10年的衰退,2006年出现了大量的弱势群体,林业、军事、煤炭等行业的贫困人口约为5 × 106人。尽管近年来在改善就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但长期压力迄今仍未缓解。除城乡新增就业外,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继续释放大量新增非就业人员。然而,目前的产业政策仍然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不能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一个可行的经济环境还没有为未来的就业增长做好准备。
5 结语
综上,尽管取得了上述成绩,但仍有一些重大问题需要解决。国有经济仍然保持主导地位,落后局面不变,治理老工业基地综合症似乎遥遥无期。过时的体制和机制是造成 NOIB 衰退的首要制约因素,也是目前最难解决的问题。当务之急是在发展民营经济的同时,加快中央国有企业改制,打破国有企业的压倒性优势,形成中央与地方经济的新平衡。长期挑战有望在未来二三十年内克服,因此需要中国中央政府通过赋予更多的税收、金融、海关免除历史债务以及国有企业破产、兼并、重组等方面的自由开放政策来加强支持。
参考文献:
[1] 尹妮妮,汪克亮. 基于环境压力视角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生态效率研究[J]. 环境污染与防治,2020,42(12):1542-1548.
[2] 侯庆海. 地方政府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作用分析[J]. 黑河学刊,2020,(06):5-7.
[3] 姜宏,徐德斌.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低碳发展探析[J]. 税务与经济,2020,(05):62-67.
[4] 陈强. 吉林市产业转型升级研究[D].吉林大学,2018.
[5] 姜宏,徐德斌.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低碳发展探析[J].税务与经济,2020(05):62-67.
[6] 杨扬,李采薇.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竞争态势及对策分析[J].当代经济,2018(07):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