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0年江苏省虾蟹类养殖病情监测分析

2021-07-28王晶晶方苹陈静袁锐刘肖汉

水产养殖 2021年7期
关键词:蜕壳弧菌测报

王晶晶,方苹,陈静,袁锐,刘肖汉

(1.南通市海门区水产技术指导站,江苏 南通 226100;2.江苏省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36)

江苏省是水产养殖大省,虾蟹经济在整个渔业经济中具有较高比重。目前,虾蟹养殖中年产值最高的为河蟹,之后依次为小龙虾、青虾、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江苏每年虾蟹总体产量近1×106t。河蟹养殖面积约23.3万hm2,以池塘养殖为主;小龙虾养殖面积约18.7万hm2,包括稻田养殖、蟹池混养、藕塘养殖、池塘主养等;青虾养殖面积约8×104hm2,养殖模式包括精养、轮养、套养、混养等;罗氏沼虾养殖面积约2.7×104hm2,包括池塘主养和混养等模式;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2.7×104hm2左右,主要有工厂化、土塘及高位池养殖模式。2015年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组织开发了“全国水产养殖动植物病情测报信息系统”(以下简称“测报系统”),并于2016年1月1日启用,将水产重点养殖地区、重点养殖品种纳入监测。2020年江苏设立测报点443个,有测报员443人,其中虾类测报点144个,蟹类测报点175个。监测养殖虾类8种,蟹类2种,覆盖21 832 hm2虾蟹养殖面积,占总监测面积的41%。现对“测报系统”中江苏地区上报数据进行了汇总分析,以期为虾蟹类养殖病害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1 病害总体情况

全年监测到发病的虾蟹类品种占所有水产养殖品种比例为33.44%,接近三分之一。其中虾类占比9.02%,比上年度降低0.61%;蟹类占比24.42%,比上年度增加2.59%(见图1)。从测报数据来看,病害情况复杂,病害种类较多。监测到的疾病种类有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疾病、病毒性疾病以及真菌性疾病等。危害程度较大的虾蟹类疾病主要为甲壳类病毒病、河蟹颤抖病、虾蟹肝胰腺疾病等。

图1 2020年监测到发病的虾、蟹类品种占水产养殖品种比例

2 不同品种养殖病害情况分析

2.1 蟹类病害

监测到的虾蟹发病面积率见表1。蟹类病害中,以蜕壳不遂症上报比例最多,占31.93%,其次为烂鳃病、水瘪子病、肠炎病,见表2。2020年监测到的蟹类主要病害见图2。蟹类不同月份比例发病面积变化见图3,从图3可以看出,6—7月蟹类发病面积比较高。

图2 2020年监测到的蟹类主要病害

图3 2020年蟹类不同月份发病面积比例

表1 2020年监测到的虾蟹发病面积

表2 2020年监测到的蟹类病害汇总

河蟹病害测报点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沿长江地区和内陆湖泊周边养殖区以及江苏中北部淮安、泰州、宿迁等河蟹重点池塘养殖区。2020年监测到的河蟹病害有蜕壳不遂症、腹水病、烂鳃病、弧菌病、肠炎病、河蟹水瘪子病、固着类纤毛虫、颤抖病、白斑综合征等。养殖初期监测到病害为蜕壳不遂,蟹苗经过漫长的越冬期,体力消耗大、体质较弱,水温上升后首次蜕壳困难。加上养殖管理、水质、饲料等多种因素导致蜕壳不遂发病率增加,伤亡较大。水瘪子病、肝胰腺坏死等以肝脏病变为特征的疾病给河蟹养殖业带来较大经济损失,发病塘口其病死率较高。水瘪子病是一种慢性病,养殖池塘如果使用菊酯类清塘,或在河蟹养殖中杀虫次数过多,导致河蟹肝胰脏受损伤,常常加重水瘪子病。

河蟹颤抖病发病率9.53%,病死率6.29%,7、8月发病率最高,发病快,病程短。河蟹养殖后期,水温降低,监测到的病害发生率下降,主要为烂鳃病、固着类纤毛虫病以及缺氧引起的死亡等。近年来,江苏省成立河蟹产业技术体系,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组织产业科技培训,培育地方技术指导团队,组织现场指导服务及重大特色活动等,突出水质调控、应激管理、科学投喂,开展用药减量行动,规范用药培训,有效降低病害损失率,为河蟹产业发展不断助力增效。

2.2 虾类病害

虾类养殖初期病害主要为弧菌病和水霉病,5月份随着气温升高,养殖密度增加,虾肝胰腺出现的问题逐渐增多,抵抗力也会随之下降,极易感染弧菌、病毒,多种疾病同时并发,治疗相当困难。近年来,随着虾类养殖经济效益转好,养殖规模和养殖水平也不断提高,但由于养殖模式、气候变化以及生态恶化,病害种类也在增多,养殖风险增高,而且很多高密度养殖塘口一旦发病,往往很难控制,常常引起大批量的死亡。2020年度测报区监测到虾类病害主要有肠炎病、烂鳃病、甲壳溃疡病、弧菌病、蜕壳不遂、纤毛虫病和不明原因疾病等。发生的细菌性疾病主要为弧菌病、肠炎、黑鳃、甲壳溃疡,病毒性疾病为白斑综合征,病害种类、比例等数据详见表3、图4、图5。

图4 虾类主要病害

图5 2020年虾类发病面积比例

表3 2020年监测到的虾类病害汇总

(1)克氏原螯虾。主要分布在淮安、泰州、扬州、盐城等地,测报点数据显示,肝胰腺坏死性疾病发病面积比例最高,为12.58%,发病区域病死率1.94%;白斑综合征平均发病面积比例约0.92%,发病区病死率13.78%。此外烂鳃病、蜕壳不遂、弧菌病也是常发病害。

(2)南美白对虾。针对南美白对虾,主要监测到白斑综合征、虾肠道细菌病、弧菌病、对虾微孢子虫病、肠炎病、固着类纤毛虫病等病害。病死率最高的为对虾弧菌病,为35.36%,其次为白斑综合征,发病区域平均病死率11.25%。此外由于高密度养殖以及苗种质量等多种原因,不明原因疾病引起的病死率也很高,发病区域平均病死率高达30.01%,南美白对虾一旦发病,使用消毒剂、内服药一般较难控制,导致病死率较高。

(3)青虾。平均发病面积比例3.91%,较2019年度下降3.28%,发病区域病死率15.51%,较2019年度增加12.44%,不明原因疾病发病面积较高,为16.86%,病死率2.41%。其他病害有烂鳃病,发病面积比例2.82%,发病区域病死率6.50%;其次为蜕壳不遂,发病面积比例1.77%,发病区域病死率1.98%。

(4)罗氏沼虾。测报点主要分布在扬州高邮、江都等地区,平均发病面积比例2.28%,发病区域病死率0.84%,主要有烂鳃病、弧菌病、肠炎病、蜕壳不遂等。其中蜕壳不遂发病面积比例最高,为4.2%,发病区域病死率1.26%;其次为烂鳃病,发病面积比例1.08%,病死率4.21%;此外还有弧菌病、肠炎病、固着类纤毛虫等病害,发病面积比例1%左右,纤毛虫病病死率0.94%,其他病害病死率在0.2%左右。

3 病害流行预测与对策建议

3.1 病害流行预测

2021年各主要养殖区仍有可能发生甲壳类细菌性以及常见寄生虫性疾病,需重点关注虾类病毒性疾病、河蟹颤抖病、河蟹水瘪子病。梅雨季节光照不足,蟹塘水草生长缓慢,底质恶化,容易造成河蟹肝胰腺损伤,应注意提高河蟹先天免疫能力,维持肠道健康和肝脏代谢,以防止水瘪子病发生。此外,高温季节细菌性疾病多发,从4月份开始,随着温度上升,烂鳃病、腹水病、弧菌病、肠炎病等细菌导致的病害比例上升。颤抖病也是近年来大面积发生的疾病之一,发病快,病程短,蟹种至成蟹均可患病。

3.2 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生产管理。通过改善池塘水质和底质条件,优化养殖环境,选择优质饲料,合理投喂,保证养殖动物充分摄食、健康生长,避免饵料过量投喂、营养不均衡。适当添加免疫增强剂,精粗饲料合理搭配;适量拌入多维、免疫多糖等,增强鱼体的免疫能力和抗病力。二是做到精准用药。在养殖过程中针对鱼体常见寄生虫和从患病鱼体中分离的致病菌,利用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方法,精选高效药物。对水产种类进行药物防控时,使用剂量科学、合理,避免多次、大量使用各种药物对养殖鱼类造成应激性刺激,尽可能选用对养殖水体中浮游动、植物与益生微生物破坏作用小的药物进行水体消毒,选用毒副作用小的药物内服,且避免长时间高剂量使用药物。三是完善病害生态防控机制。控制养殖密度,最大限度减少密度胁迫,合理培养,遵循生态互补原则,提高水产动植物对生长环境的抵抗性和耐受性,减少因环境刺激而暴发的病害现象。

猜你喜欢

蜕壳弧菌测报
销量增长200倍!“弧菌克星”风靡行业,3天杀灭98%弧菌
注意:这种菌很“要命”
蜕壳的歌唱家
螃蟹
美味海鲜为何会变成致命毒物
蜘蛛蟹:我的蜕壳“苦”旅
影响地面测报工作质量的因素分析及质量控制
影响地面测报工作质量的因素分析及质量控制
影响地面测报工作质量的因素分析及质量控制
17次蜕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