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书法形式多样化之乐趣

2021-07-28甘肃省老年大学王有堂

老年教育 2021年7期
关键词:考古学书法家书法

□ 甘肃省老年大学 王有堂

传说“墨子见歧路而哭”,人生的这种境遇我深有体会。我想,现代的书法家也绕不开这种彷徨、犹豫和迷惘。生活在丰富的知识海洋里,很幸运,也很纠结。幸运的是,丰富多彩的资料,足以让你应接不暇;纠结的是,浩如烟海的信息,使你难以静下心来识别和选择。精神食粮与物质食粮相似,虽然各种知识逐渐充足,人们的读书兴趣却大大降低。

而今,经典书法作品的影印本随处可见,一部《中国书法全集》足以让人临摹和研习一生。历代流传下来的各种笔迹和出土碑刻层出不穷。面对各种碑帖,难免都想尝试一番,可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呢?这时索性随兴趣而走。

我初习书时临摹唐楷,而后学《兰亭序》《集字圣教序》、习米芾、观苏轼、效子昂、仿王铎、信笔张旭、狂写怀素……比起其他乐趣,习书是一种陶冶情操的雅兴。能在人前挥毫泼墨,那种洒脱岂非人生一大快事?经过一段时间认真钻研、刻苦临摹,虽小有进步,可时间日久,总会感觉单调乏味。

《草书李白诗》明·徐渭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文学艺术的审美形态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有所变化,遂使书法创作的不确定性成为一种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书法界便呈现多种创作模式,各种书风不断变换,“二王”风、民间风、流行风、仿古风……传统书法的完整链条开始断裂,碎片式的多样性创作成为时代的鲜明特征;有些在书展上获奖的书法创作者,在红火几年后便淹没在不断变化的潮流中。甚至是近年来书坛上比较活跃的书法家,在整个文化领域里也难以显示其公众形象。即便成就再高,也不再像齐白石、于右任等人那样被整个文化界所熟知和敬仰。媒体的分化、报刊读者的萎缩、艺术的多元杂谈、网络的纷繁复杂等,再不可能产生被社会公认的“书法大师”。并非现在的书法家不优秀,而是书法这门曾经享有较高公信度的书写艺术,在当今社会已变得微不足道,书法的“繁荣”也仅在圈内而已。

现代社会,物质的充足和居住环境的优越,超越了任何时代,这为书法的临池与创作提供了基础。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能够静下心来系统而认真地去临摹经典书作,哪怕是民间质朴而稚拙的诸如简牍、写经、帛书以及镌刻在器具上的文字,都是非常有趣且有意义的事情。

对书法系统的学习,往往能造就一个人的多种书写表现形式。王羲之能写正、行、草多种书体,故称为书圣;颜真卿的楷书呈现多种风貌,而行草书亦佳,成为一代大家;赵孟真、草、隶、篆、行样样精通,人称“五百年来仅此一人”……这些书法家对毛笔的掌控,能够达到转换自如的境地,故而赢得人们的赞叹和认可。

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知识考古学》一书中说:“考古学谈论断裂、缺陷、缺口、遗忘性、崭新形式乃至突然的再分配。”他将差异作为研究的对象。差异、断裂,被思想史看作谬误、失败,但考古学却要分析差异,用“转换”来取代“变化”。这种“转换”与“差异”的理念,对现代习书者是一个参考。

我对书法的临习与创作,持“见异思迁”的心态。今天写欧体,巩固法度;明日写魏碑,体验变法;隔日重温晋楷,品尝“韵味”;偶尔小酌一杯,兴致勃勃地去挥写“颠张狂素”的激情旋律。“转换”在“差异”中,呈现出不同的书法形式。

现代社会已进入艺术多元化时代,人们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视角的转换频率越来越高,碎片杂艺,瞬间即逝。一个书法家如果总是写一种书体,难免被社会所“遗弃”。因此,习书必须具备掌控毛笔的能力,尝试各种形式的创作。不断变化,时常给人以新的视觉印象,正是这个时代的多元化需求。

《为老年大学赋诗绝句二首》王有堂

猜你喜欢

考古学书法家书法
考古学未来的威胁与挑战
书法
汉代岭南考古学特征拾零
书法欣赏
《熬波图》煮盐盘铁的考古学探索
书法家周如璧
书法
辽代圹墓的考古学初步观察
书法家·谢 锐
小小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