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国内高水平实验室建设初探

2021-07-27李莎李先全陈树敏黄江康

商业文化 2021年15期
关键词:高水平实验室科技

李莎 李先全 陈树敏 黄江康

建设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丰富内涵,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为总牵引,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步走”目标。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再次强调,“要加强重大创新领域战略研判和前瞻部署,抓紧布局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重大创新基地和创新平台,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为落实党中央部署,优化整合国家科研基地,进一步推进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2017年8月,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2019年6月,科技部办公厅印发《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2019年7月,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优化调整名单公布;2020年3月,科技部印发《关于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暂行)》。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加快推进以高水平实验室为代表的国家科研基地建设,已成为国家、地区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新的主要途径和重要载体。

国内高水平实验室建设概况

2017年起,全国各地政府纷纷瞄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跟国家关于国家实验室的最新战略调整的步伐,把高水平实验室建设视为冲刺国家实验室重要举措。浙江省之江实验室横空出世,旨在积极争创网络信息国家实验室;上海張江实验室紧跟其后,目标是跻身一流国家实验室;广东敢为人先,以筹建国家实验室为目标,先后启动10家广东省实验室。截止2020年底,我国已建立高水平实验室41家,涵盖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新材料和新能源等多个研究领域,建设情况如图表:

从图表可以看出,近年来国内高水平实验室建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信息化、新材料和生命科学等领域,聚焦于前沿科技的研发与应用,对数学、物理等基础领域的研究普遍不足;二是现有研究人员规模与建设预期还存在极大差距,研究力量普遍不足;三是地域发展不平衡,西部省份建设的高水平实验室数量较少,这与经济和产业发展水平关联较大。四是各省在建的高水平实验室领域方向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融合,部分实验室领域接近,且均以该领域国家国家实验室为目标,在区域创新竞争的大环境下,未能实现资源有效协同,全国一盘棋发展尚有阻力和难度。

建设运行情况分析

政府高度重视是高水平实验室建设发展的先决条件

国内高水平实验室建设一方面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在布局上做好顶层设计,另一方面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和高素质人才,加强日常指导与管理。政府重视与否,是高水平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所在。从近年来各地推进建设情况来看,2017年7月浙江省之江实验室挂牌启动,打响了高水平实验室建设的第一枪。随后,上海市、广东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苏省纷纷以高水平实验室为抓手,强化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布局,抢占科技制高点。各省均建立了由省市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科技领导小组体系,不断完善相关政策体系,保障实验室建设发展。如广东省修订《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对科技创新进行了框架性的规定,首次将省实验室建设等写入法规中,从顶层设计上给予立法保障;同时陆续出台《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若干意见》《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等重要的科技创新政策,强化省实验室建设部署与保障。上海市将上海光源、蛋白质设施等在沪大科学装置划转至张江实验室,实施统一管理。浙江省、福建省等纷纷出台省实验室建设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指导高水平建设。各地政府高度重视,推动了本地高水平实验室建设的蓬勃发展。

财政投入的稳定支持是高水平实验室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作为研究型机构,高水平实验室在研究成果难以转化时或者尚未转化前,其本身在经费上没有“造血”能力,需要外界持续投入。在国内,这种投入通常由政府财政承担。纵观各省市做法,均将持续稳定的财政投入作为高水平实验室建设重要保障。广东省建立省市财政投入保障机制,规定“珠三角地区省实验室建设经费由承建市财政先投入,省财政按省市财政不高于1:2的比例采用考核后奖补投入;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省实验室由省市财政按2:1比例同步投入”[1]。浙江省强化多元投入保障,规定“对省实验室实行省市县三级联动,专题研究给予支持。鼓励省实验室依法通过与社会资本合作、接受社会捐赠及资助等方式,拓宽经费来源渠道”[2]。福建省实验室建设经费由设区市政府牵头筹集,“按照‘一事一议、分段补助方式给予支持。对院(校)地合作模式建设的省实验室,省级财政最高奖补额度为其建设总经费的50%”[3]。安徽省对新组建的“一室一中心”,省里分别给予 500 万元和 300 万元一次性奖励,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开设专门渠道,优先支持“一室一中心”[4]。强化财政经费投入,对建设启动期高水平实验室快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优秀人才团队是高水平实验室建设发展的关键核心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中,既需要战略科学家、学术大牛、领军人才等的影响力和带头作用,也需要青年科技人才的敢打敢闯和创新精神。特别是在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领衔科学家的统筹力和号召力尤其重要。国内高水平实验室始终注重人才队伍建设,普遍由院士团队坐镇。如量子信息科学安徽省实验室由潘建伟院士团队领衔,张江实验室聘请中科院王曦院士担任首任主任,广东省实验室主任几乎全部由院士担纲。与此同时,各实验室还采用各种灵活方式为青年人才队伍搭建阶梯和舞台。如广东省省实验室面向职业初期的青年人员设立探索“青年资金”“小额项目”“开放课题”等多类项目资助体系,采取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省实验室职称自主评定等系列举措,实现从“夯实塔底”(博士后和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到“壮实塔腰”(PI),到“拔高塔顶”(领军人才造就)的全流程人才培养和成长路径打造。

创新体制机制是高水平实验室高质量建设的发展根基

高水平实验室建设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国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体制机制创新探索之路。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用人不养人——管理人员实行职员制,研发人员实行双聘制,赛马不相马——多线路并行研发,视情况给与后续资助,探索了灵活用人和项目研发新路径。之江实验室“一体、两核、多点”构建独立法人资格混合所有制事业单位,开创了政府、高校和民营企业联合共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新模式。阿里巴巴达摩院牵头建设湖畔实验室(数据科学与应用浙江省实验室),尝试通过重大创新平台衔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化技术攻关。广东省实验室实行“核心+基地+网络”任务分解模式,实行“固定+流动”科研用人模式,通过重大项目直接委托、自立项目择优推荐、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探索构建新型举国体制。

对策建议

强化顶层设计

一是做好创新平台建设“十四五”规划,前瞻性地谋划指导高水平实验室布局和建设。充分考虑高水平实验室建设如何与国家、省和地方发展战略衔接,进一步明确各省实验室的发展定位、“十四五”目标和任务,做好地域性布局;充分考虑与国家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基础性、战略性科研领域,更好的衔接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进一步优化不同研究领域高水平实验室建设布局。二是明确各类高水平实验室的职责和功能定位,强化其核心引领地位。加大对高水平实验室创新资源倾斜力度,夯实和提升承接国家实验室战略任务的能力。对已建的高水平实验室进行资源优化整合,特别是对不同地域实验室及同领域实验室,要强调错位发展、有效协同,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解决行业技术瓶颈的技术支撑能力。三是加快推进高水平实验室运行机制创新,提升各实验室发展质量。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进一步明确和凝练重点方向,攻克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技术,力争确保国家重要安全领域技术领先、安全、自主、可控。通过重大项目直接委托、自立项目择优推荐、“军令状”责任清单、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等方式,推动实验室以目标为导向开展跨学科、大协同攻关,实现可持续发展。

完善资金投入

一是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在保障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建立多种渠道的投入资助机制;引导企业资金重点资助高水平实验室,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自筹经费投入高水平实验室的建设运行,以企业技术攻关发榜等方式联合高水平实验室开展技术攻关;整合社会各界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以最大的力度支持实验室的建设。二是实施分类支持。对于战略性、基础性高水平实验室,加大稳定性财政投入,着力将任务安排、经费支持与政府战略目标紧密结合;对于前沿性、应用型高水平实验室,实行依托单位投入和外部资助为主、财政投入为辅相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探索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定向委托机制与政策,有能力的实验室可由其牵头年度重点领域研发计划规划,充分发挥科研攻关引领作用。三是实施竞争取费。政府职能部门通过竞标等方式促使同类型实验室开展科研经费竞争,使得实验室在竞争中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科研、创新和基础研究的实力,同时,严格的经费管理和使用监督,确保经费投入全部用于科研本身,保证科研效果。

加强共建共享

在地域上,一方面加强国内与国外的交流合作,大力倡导和支持实验室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支持和推荐更多人员到有影响力的国际科技组织和国际重要期刊应聘任职,通过合作碰撞出“火花”,激发科研和创新灵感;一方面加强东西部共建和科研协作,聚集全国優势力量,采用“核心+基地+网络”任务分解模式,实行“固定+流动”科研用人模式,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技术发展需要,主动谋划前瞻布局。在渠道上,一方面加强实验室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共建共享,着重开展多方面、多领域人才和技术交流,一方面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共建共享,着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在载体上,一方面加强人才技术的开放和共享,引入“外部智慧”加强科技项目研发,一方面强化同领域相近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统筹,着力推进大型先进研究设备的共享,如在海洋领域、能源领域等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在耗资巨大的科考船、大科学装置、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等方面强化统筹协调,提高科研设置的开放共享率和资源聚集率。

夯实人才队伍建设

高水平实验室建设必须采取灵活的用人政策,吸引全世界优秀人才。要加强人才引进。多渠道、多方式地引进国外智力、优秀海外留学人才和国内优秀人才;对引进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人才进行充分的评估与充分的支持,提高吸引力;创新人才引进的渠道方式,鼓励优秀的科研人才及创业团队在本地落地生根,提高人才及知识要素的流动性。要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实验室高端科技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加强重点科研领域高端化人才培养的系统性,打造高端智库;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专门设置用于年轻人培养及发展的青年创新基金;实施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例如实验室主动承担吸纳和培养大学及研究毕业生的重任,经过培训后再转移给工业界,通过专项领域的人才培养打通科研与产业上下游的连接通道,强化人才与技术在科研与产业间的互动,增强科研机构发展活力。要加强人才使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岗位实行不同的用人政策,最大限度调动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统筹实验室科技人员综合能力,合理分配任务以调动科研人员的能动性;推动实验室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同的用人机制,促进人员合理的双向流动。

改进考核评估

适当的绩效考核对于既定科研目标的实现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既可以保障科研人员的基本生活诉求能够实现,又能够激发其潜在能力,更加专心地投入科研创新工作中,以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实现自我价值,获得荣誉感。要强化定期监测。明确监测指标、范围、时段,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快速响应的数据统计工作体系,明确核心关键指标,发布年度监测报告。通过定期监测,及时总结实验室建设规律,发现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高层领导决策和管理政策的完善提供支撑。要坚持分类考核。根据各高水平实验室的使命定位、活动特征以及运行环境等有区别进行考核,避免出现“一刀切”现象。探索“一室一策”分类评价,采用共性加个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分批对实验室开展考核。如,对于从事前沿基础研究类的省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侧重于基础科学的研究,主要考核标准是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及其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和地位;对于产业应用基础研究类的省实验室、省重、技术创新中心等,侧重于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主要考核标准是重大关键技术突破的情况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要坚持多方评估。除常态化考核省实验室建设以外,在进一步完善现有分类考核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增加海外评审专家、实践部门专家和科技管理部门专家,将学术卓越性与战略相关性评价相结合,对评估专家进行针对性培训,简化评估材料和评估流程,建立与定期考核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机制,为高水平实验室建设全面画像提供基础,充分全景式的对省实验室建设进行评估。要坚持以评促建。在注重外部竞争的同时,通过设置合理的目标形成激励机制,引发实验室或某个研究团队内部的良性竞争,提升科研创新的水平和效率,保证既定目标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以最高质量完成。根据实验室领域特点和区域布局的功能定位、任务目标,确定评价方式和标准,突出代表性成果和绩效导向,引导实验室建设向高水平跃升。

[本文系基金项目:广东省实验室体系数据库建设(2018B030318002)、广东省实验室建设创新机制研究(2018A030313238)、广东省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统计及重要指标研究(2020A1010020018)研究成果。]

(广东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广东省高性能计算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公安厅)(广东省科技厅)

参考文献:

[1]《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实验室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粤科规范字〔2019〕3号).

[2]《浙江省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

[3]《福建省科学技术厅等5部门关于印发<福建省实验室建设方案>的通知》(闽科基〔2018〕16号).

[4] 周晓辉,关闯,徐东辉.安徽建设“一室一中心”打造创新基地“先锋队.安徽科技,2018,(11):12.

猜你喜欢

高水平实验室科技
以“四精四度”推进率先建成高水平人才高地
为高水平建设好首都城市西大门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