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更好发挥科创板作用

2021-07-27贺宛男

理财周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硬核创板科创

贺宛男

提要:A股市场首创注册制的科创板取得了阶段性的显著成果,也让市场各界对这块试验田充满期待。

自2019年7月22日开板至今,科创板在上交所落地已将近20个月。

截至3月10日,上交所累计受理IPO科创企业541家,除86家终止撤回外,455家受理企业中已成功上市236家,这236家公司累计募资约3230亿元,目前板块总市值达3.13万亿元。

毫无疑问,A股市场首创注册制的科创板取得了阶段性的显著成果,也让市场各界对这块试验田充满期待。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来自上海代表团的樊芸代表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率先向证监会喊话:“目前科创板缺乏吸引力,国际竞争力尚显不足。”

樊代表所说的“不足”,主要涉及三方面:

一是板块在满足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国际竞争力方面尚有不少差距。樊芸和有关人大代表通过调研提到,原来上交所跟国内证券市场有紧密接触的70多家高科技企业,都陆陆续续到海外和中国香港上市,其中不少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以及其他的行业性标杆企业,比如金山云、小鹏汽车等。

二是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科创板在老股减持、企业用汇、优先股处理等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审核机制都不够明确,造成不少红筹企业难以回归。

三是审核资源短缺。注册制排队企业拥堵较为严重。确实,有关媒体报道,目前IPO排队家数已高达752家,其中科创板196家(包括在审企业107家、已过会未上市89家)。樊代表建议,可以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手段,进一步提升审核效率。

当然,樊代表的意见主要来自企业方面,涉及的主要是一级市场。在二级市场上,我们也可以明显地看到,科创板的走势并不强。截至2月底,科创板全部上市公司均已披露2020年年报和业绩快报,累计营收增长16%,净利润增长58%,每股收益0.60元。16家尚未盈利的企业,亏损金额也从56亿元减至40亿元,应该说相当不错。可2月底至今(3月10日),科创50指数还是下跌逾7%,而同期沪综指和深成指的跌幅分别为5.8%和6.5%。

这是怎么造成的?

首先,科创板的盈利增长来自少数企业。在科创板整体456亿元盈利中,前10家占了216亿元,将近一半,这10家企业年均增幅达84%。但它们中很多来自“疫情红利”。如盈利第一股中芯国际(盈利43.32亿元、增长142%),应该同疫情期间国外不少做芯片的企业停产停工有关。盈利第三股传音控股(净利26.39亿元、增长47%),盈利第四股圣湘生物(净利26.16亿元、增长6526%),以及盈利第六股东方生物(盈利16.88亿元、增长1956%)等均与疫情有关,或者说均为特定环境下的突发性增长。

第二,科创企业的发行市盈率通常多為50~60倍,最高有达300~400倍的;而同为注册制的创业板通常在30倍上下。正因为高溢价发行,大批科创次新股破发。据笔者粗略统计,目前上市的236只科创股中,已有近50只破发或接近破发。如久日新材相比发行价破发41.38%,天宜上佳破发37.65%,开普云破发35.66%,三生国健破发34.76%,百奥泰破发30.61%,科威尔破发28.56%,奥莱德破发24.87%,普元信息破发24.5%,等等。科创企业的高溢价发行自然同其硬核科技属性有关。问题在于,什么是硬核?如何判断?似乎没有明确的标准。

第三,流通市值普遍较小,流通市值占总市值的比重普遍较低。据上交所数据,目前科创板总市值和流通市值分别为3.13万亿元和1.02万亿元,即上市流通的仅为三分之一。其中低的如圣湘生物,总市值396亿元,流通市值34.6亿元,占比仅为8.72%。这就涉及到樊芸代表提到的老股减持、优先股处理等问题。那么,包括存量发行在内的国际通用的做法,能不能在科创板先行先试呢?

猜你喜欢

硬核创板科创
科创板/创业板观察
科创板/创业板观察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硬核爷爷炼成记
“硬核”举措下的暖心举动
用“三个最严”彰显“硬核”担当
科创板的圈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