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室模式的高职IT类专业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探索
2021-07-27邓卫红刘伟跃
邓卫红 刘伟跃
摘 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的迫切需要。IT类专业在“双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上,是有先天优势的,传统的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的专业工作室雏形(项目开发小组)在IT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很常见,在此基础上借鉴IT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对其进行优化,配合能力递进式项目实训体系,真正做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双创能力。
关键词:工作室模式 高职 IT类 双创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1)02(a)-0254-03
Explorat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IT-type Majors in Voc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 Based on Studio Mode
DENG WeiHong LIU WeiYue
(ZhangJiaJie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Engineering,Zhangjiajie Hunan Province,427000,China. )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promote economic quality and efficiency, it is urgently needed for the state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type majors have inherent advantag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The traditional professional studio prototype (Project Development Group) which focuse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is very common in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IT-type majors. On this basis, we optimize the traditional professional studio prototype by using the management mode and workflow of IT enterprises for reference, and at the same time apply the ability-increases-progressively project training system. In this way we can cultivate and enhanc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Key Words: Studio mode; Voc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IT-type;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ability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2019年7月,教育部印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积极引导各地各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创新性实践,推进高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在政府倡导,教育部推进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也启动了加强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改革探索。IT类专业在“双创”能力的培养上,是有先天优势的,传统的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的专业工作室雏形——“项目开发小组”在IT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很常见,并且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如果能将项目开发小组模式进行升级,转换成融入企业运作模式的工作室,一定能在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上有更多的收获。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工作室是指由一个人或几个人建立的组织,是一处创意生产和工作的空间,具有企业的雏形。大众普遍认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在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作坊式”教学模式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被正式提出以后,便很快得到业内的广泛认可。“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训练,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的组織都更符合“工作过程导向”职业教育的要求。
高职院校IT类专业的教学,由于其专业的特性,在实践教学中早早地就引入了工作室制的雏形——“项目开发小组”。它通常是教师带领学生组建的一个小团队,指定一名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小组内的杂项事务和与教师的沟通。项目开发小组在实训环节或课余时间会使用企业真实案例来进行实训,当机遇到来的时候,小组也会承接一些小型的企业项目开发任务。当然,这种项目开发小组式的团队对带队教师的依赖性较大,存在较大的局限性:(1)团队的项目承接能力由带队教师的专业能力决定,学生的作用微乎其微;(2)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教师的投入程度往往决定了项目开发的质量等级;(3)学生的项目管理和团队运营等综合能力无法得到有效锻炼;(4)学生的双创能力得不到培养。
2 基于工作室模式的探索
正如前面所提及的,项目开发小组只是一个工作室的雏形,对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基本没有涉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项工作,学生的综合评价也是由教师来完成,学生没有机会直接面向社会,接受社会的评价和反馈。针对项目开发小组的优缺点,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对其进行了改造和初步优化,改造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工作室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借助企业力量引入先进管理模式和项目开发工作流程,有效培养学生双创能力。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IT类专业经过十几年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已经发展到了相对比较成熟的阶段,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地拓展。学校可以借鉴IT企业的管理模式和项目开发工作流程来改革和优化传统工作室教学模式,也就是说,工作室就是一个小企业,它可以按照公司的模式来进行运转。在教学实训项目和商业开发项目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公司的“职员”,承担项目开发或管理岗位的职责。在不同的开发项目中,每个人承担的角色会根据实际的需求来进行调整,学生可以在不同的项目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不管是项目的开发能力,还是项目管理和团队运营等综合能力,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这也是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一种重要途径,更是完美地实现了学生从上课到上班模式的对接。
(2)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借助企业导师力量提升工作室管理水平和项目开发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双创能力的培养效果,企业导师是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可以便捷获取的重要外部力量。企业导师有着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对企业的运作模式和项目的开发流程非常熟悉,工作室引入企业导师的力量后,将会达到如虎添翼的效果。首先,企业导师可以凭借自身丰富的实战经验,提升工作室的管理水平,并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给出关键性的引导,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项目开发水平,尤其是商业项目的开发水平。其次,企业导师在企业工作过程中,长期累积下来的工程师素养是最好的工匠精神教育素材,学生在与企业导师的日常沟通交流就是一次次受教育的过程。再者,企业导师能将在自己在企业工作过程中,接触到的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创业”案例与学生分享,在学生的心中早早地种下创新创业的种子。
3 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学校教师的综合能力
工作室模式的引入,无形中对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1)学校教师必须熟悉企业的运作管理模式;(2)学校教师必须熟悉企业项目开发的工作流程;(3)学校教师必须能在工作室运转的过程中,针对处在不同岗位的学生给出有效的指导;(4)学校教师必须具备设计和开发中小型企业项目的实力。
学校教师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企业的支持,教师可以借助校企合作的平台,进入企业参加企业的管理工作和项目开发工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这样的教师才能带领工作室模式走得更高更远。
4 融入双创元素,开发能力递进式的项目实训体系
学生能有效融入工作室的运转,这与学生自身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分不开的,学生的能力提升了才能更好地融入工作室的运转。因此,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融入双创元素,开发能力递进式的项目实训体系,是更好地实现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基础和重要保障。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能力递进式的项目实训体系,主要包含三个层次。
(1)第一层:认知项目,第一层的认知项目,由校企合作团队共同开发设置,主要由基础的综合实训项目和简单的工作室项目案例组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企业角色扮演完成项目实训,由小组成员和教师共同完成项目评价。第一层的认知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并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2)第二层:提升项目,第二层的提升项目,由校企合作团队共同引入,主要由企业真实项目和学生竞赛项目构成。第二层的项目实施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主导,工作室中的师生团队以企业模式共同实施,学生也要参与到需求分析和项目管理工作中来,由企业、企业导师、教师、小组成员共同完成项目评价。第二层的提升项目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并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3)第三层:孵化项目,第三层的孵化项目,在合作企业和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协助下引入,主要是现实的专业技术服务项目。第三层的孵化项目,由工作室的学生团队自主运作,学生团队独立完成项目的开发、生产、实施和推广工作,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只提供咨询和指导工作,项目的完成情况交给企业和社会来评价。在孵化项目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个人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双创能力等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双创意识能在学生的心田深深扎根,并伴随学生的整个学习和职业生涯。
5 结语
引入了企业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的工作室模式,对于高职IT类专业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是切实有效的,这一点在笔者团队探索的过程中,已经得到了有效的印证。同时,在工作室模式的引入和探索过程中,又进一步推动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对于学校教师而言,更是对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这对于学校教师的成长,是有很强的促进作用的。当然,在探索的过程中,也碰到了一些尚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1)工作室不能完全照搬企业管理模式,应该在企业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做出适当修改以期进一步契合学校工作室教育模式;(2)应该让更多的学生有效参与到工作室教学模式中来,避免工作室仅仅是优等生的沃土;(3)建立更有效的机制,保障创业孵化项目的引入;(4)让工作室不仅仅是学生专业能力、双创能力的培养沃土,同时还能成为教师和学校科研工作的沃土,并进一步探索工作室“产学研创”一体化的运作管理机制。
如何保障工作室模式更健康、长久地运转下去,让更多的学生和教师获益,同时也能让学校能在这种运转模式下获益,是笔者团队下一步要探索的目标,让工作室不仅仅是学生和教师能力提升的场所,更是能创造实际价值的小型企业。
参考文献
[1] 唐浩祥,张凯,徐燃柏.基于工作室模式培养IT类专业学生双创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3):51-54.
[2] 杨宏祥.基于双创教育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J].陕西教育(高教).2020(8):64-65.
[3] 唐浩祥,张凯,徐燃柏.基于工作室模式培养IT类专业学生双创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51-54.
[4] 阮兰娟.中外合作模式下高职IT类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探析——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中加合作办学项目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6(26):235.
[5] 刘亚娟.民办高校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6] 高少芋.基于混合式学习的高師生双创教育模式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