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JU核真录”事实核查新闻的生产机制与现实困境
2021-07-27季一格
季一格
关键词 事实核查;“NJU核真录”;生产机制;困境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5-0107-03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宽松的网络环境使得人人可以发声,用户生产内容(UGC)充斥着网络空间,信息的传播呈现出碎片化、快速化的趋势,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逐渐被打破。但由于缺乏严格的核查机制,“把关人”的作用被弱化,信息时代下的社会互动日益成为人们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1],“深度技术依赖使人们的焦虑感加强且真实性受挫”[2]互联网也成为了谣言滋长的温床。在风险社会中,焦慮、恐惧以及不信任成为普遍的社会心态,谣言更是加剧了这种心态,因此对信息真实性的核查显得尤为重要。
1 事实核查新闻的出现及内涵
早期事实核查是为了探寻美国政坛真相,例如在2008年总统大选时作用突出并获得普利策奖的网站PolitiFact,网站的工作人员会检查国会议员、白宫工作人员、游说团体和利益集团的种种言论。再如监控美国政治体系中政客言论的准确性的FactCheck.org,旨在促进新闻行业的专业程度和丰富大众知识。社交媒体的兴起加快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但也使得信源更加模糊,因此事实核查的目光由政坛拓宽到了人民日常的生活。被称作“社交媒体时代通讯社”的Storyful,凭借大数据信源监测工具和经验丰富的编辑团队,在行业内领先。杜克记者实验室(Duke Reporters Lab)在2009年发起了新闻查证国际网络(International Fact-Checking Network),目前已经有包括谷歌在内的超过100加热点网站加入其中。
我国早期也有网民自发形成的类似于“谣言粉碎机”的辟谣组织,但由于缺乏管理机制,公信力不足等原因,没有产生较大范围的影响。2011年1月,主流媒体《人民日报》的“求证”栏目上线,栏目针对人们热议的焦点问题,运用多种方式对信源进行多方求证,最后将核查的事实呈现给读者。由中国网信办主办,新华网承办的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在2018年8月上线,该平台具备举报谣言、查证谣言的功能。
实际上,事实核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事前核査,即新闻发布之前的审查流程,是媒体内部基于新闻专业主义对新闻真实准确性的把关,事实核查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初,作为新闻机构的内部核查机制,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新闻业流行,《时代周刊》《纽约客》都是其先行者。二是事后核查,也就是如今互联网时代由第三方机构或个人介入,对新闻信息的信源、内容等进行核査,最后将整个核查流程制作成一篇报道供网民参考。“传播的本质不仅在于信息的传递,更在于关系的构建。”[3]有学者指出,国外新闻的事实核查,由新闻产制逐渐变为一个独立的新闻品类,从一项编辑制度变为一种新闻报道方式。也就是说,“事实核查”变成了“事实核查新闻”。如果说事前核查是“预防”,那么事后核查就是“纠偏”。总的来说,事实核查新闻是以政客和影响他人生活与生计者为对象,由专业核查人员对上述人士言论中声称的事实进行二次报道与探究,目的是向用户提供清晰的经过严格核查的信息,帮助用户做出基于事实的判断和选择。
2 “NJU核真录”事实核查新闻的生产机制
新媒体突破传统媒体一对多的传播形式,以多对多的网状信息传播模式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4],同时,借助社会化传播的兴起以及媒体去中心化格局的形成,学生群体也更多的参与到对社会问题的核查与报道中来。“传播手段增加,传播方式发生变化”,[5]作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事实核查》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微信公众号“NJU核真录”创立于2017年,旨在践行后真相时代新闻事实核查的理念,检验新闻专业主义在当今时代的标准与价值。社会责任理论强调大众传媒要履行社会责任,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最初的两大基本职能,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在原有的职能基础上拓展了服务社会新职能[6]。“NJU核真录”对关乎公众利益和兴趣的信息进行查证,这正是媒体社会责任的体现。
2.1 事实核查新闻的团队建设机制
不同于普通校媒,“NJU核真录”自创立之初便明确了自身“真相复核”的文本形式定位,因其突出的问题意识与相对有效的纠偏功能,成为了校园媒体中极具辨识度的代表。从“NJU核真录”2020年度报告中获悉,目前“NJU核真录”主编均为在校学生,主要成员除了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外,还包括来自法学院、社会学院等其他院系的本科生及研究生,由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郑佳雯老师作指导。“成员构成多元化,基于某种共同目标所聚集的社团成员异质性显著”[7]。“NJU核真录”经过改组,目前共有境内外媒体部、健康科学部、三个社会时政部、媒介质量报告部、数据新闻部、运营部和研究中心九个平行部门,部门各司其职维护了平台良好的运营。
2.2 事实核查新闻的议题选择机制
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日渐成熟的技术手段,信息来源的渠道不断被拓宽。“互联网信息平台的优势在于通过大数据搜集及大数据处理”[8],“NJU核真录”主创指出,谣言的存在是核查的原因,而核查的目标是让大家对信息有一种真实的观感。“一个成功的媒介产品在满足用户基本的功能性使用需要之后,其受到用户喜爱的核心必然是满足了用户的情感需求”[9],真实、可信赖正是用户所需要的。团队成员或通过群组讨论,或主动发现存疑信息,通常都是首先确定选题,之后利用相关领域的学科知识进行后续的数据搜集与分析,及时跟进,最终给出核查结果。
当健康、食品、就业等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的方面出现不实信息后,人们的恐慌程度相较于其他方面更加明显。人之本性的存在应该通过真理认知的过程走向内心的清晰[10]。通过对“NJU核真录”微信公众号近180期推送的梳理,可将其选题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食品药品安全类,例如《药品目录增改,哪些救命好药进入医保?》《人工合成的“假肉”你敢吃么?》;2)教育就业民生类,如《南大有野猪?》《“信联”落地,关于个人征信的这些事》;3)社会事件疑点核查类,如《“高管被指性侵养女”案十大疑点》《红黄蓝事件十大疑云》;4)外媒核真类,除了对国内的新闻进行核查,“NJU核真录”还将目光投向境外,对一些海外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进行了求证。公众号的“周报”版块,会对一周内的假新闻进行盘点分析,并给出警示。“NJU核真录”开设几年来经过数次改版与创新,虽然形式改变,但真实理性的核心始终如一。由于核查范围涉及领域众多,“NJU核真录”的传播维度不局限于校园,除了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外[11],对多种议题的关注使其吸引了更加广泛的受众,能够有效地形成社会共振。
2.3 事实核查过程与结果分发机制
“NJU核真录”的核查基本按照“确定选题—搜集数据—分析判断—给出结果”的路径展开。对于核查结果的呈现,为了方便受众理解,“NJU核真录”借鉴了国外媒体事实核查的真实性判定标准,建立了一套“南大新传核真指数”分级量表,对信息的准确性进行了量化评分,分为“真实”“大部分真实”“一半真实”“大部分错误”“错误”五个等级,数字1为“错误”,以此类推。以公众号中《南京人要熬34.6年才能买上一套房?》一文为例,核查对象是2017年东方网的一则报道,核查陈述为“在华东地区,南京的购房压力较大,需要34.6年”。核查者对《南京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与南京房地产年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搜集,计算发现其中南京市人均月收入与购房需要的年数和报道中数据有较大差异,指出该报道在数据引用的准确性、语境的联系上与官方存在出入,给出了“南京购房压力大的事实是存在的,但数据上并不准确真实”的核查结果,并给出4级“大部分真实”的评分,最后附注了可靠的参考信源,获得了较高的阅读量。
微信公众号“NJU核真录”开设伊始只有单一的“核真”专栏、随着后期团队建设和选题机制的逐步完善,推出了评价新闻质量的“评估”专栏、以图表直观展示结果的“数据”专栏以及整合事实性信息的“政策”专栏等创新性的版块。分专栏标签式的内容推送使用户对报道性质一目了然,符合当前碎片化阅读的趋势。在结果的呈现与分发方面,“NJU核真录”与澎湃湃客、虎嗅等平台合作,多渠道分发,在新浪微博、知乎平台上也建立了“NJU核真录”同名账号并投入运营,与微信公众号形成媒体矩阵,具有开放、互动性强的特点,也赋予了平台“层次性”“碎片化”的特征[12]。借助媒介資源与其他媒体合作实现多媒体联动,通过新媒体平台增加受众参与感[13],扩大了产品的影响范围,利于引导舆论,最大限度阻止不实信息的传播。
3 “NJU核真录”事实核查新闻的现实困境
单一领域学生查证具有难度。“NJU核真录”的查证者为新闻专业的学生,虽然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指导,但是对于复杂的社会性问题,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实战经验显然是不够充分的,有些数据资料的获取更是存在难度。学生只能根据通常的路径模板进行长时间的跟进。
反转新闻频出核查速率较低。后真相时代反转新闻频出,人们密切关注的信息在短时间内多次出现不同说法,事实核查新闻能否取得大众信任受到了极大挑战。“对事物的描述需忠于真相”[14]没有任何一家媒体拥有全知视角,因此“NJU核真录”所做的核查也并非最终鉴定结果,而是一个无限接近事实的纠偏过程,查证耗时过长会使新闻时效性降低。
事实核查结果的传播范围有限。通过媒体与受众的互动融合才能提高公众的参与度[15],部分中老年人或知识素养偏低的人群为谣言易感人群,对信息的辨别能力有限,由于数字鸿沟的客观存在,事实核查新闻的传播范围并不能完全覆盖此类人群。“NJU核真录”作为具有创新性的校媒,也无法避免传播效果失衡的弊端。
新闻生产前端事实核查的缺失。目前事实核查新闻的通病就是无法从根本上抑制谣言的产生,也无法阻断谣言流传的路径,只能作为一个工具帮助受众厘清线索、探索事实。真实健康的网络环境还是有赖于公民媒介素养的提升和科学求真的态度。
总之,实事求是,谨慎求真、科学理性才是新闻应有的态度。“NJU核真录”作为国内事实核查新闻的代表之一做到了融会贯通、统筹兼顾和良性互动[16],对于社会各方面的查证报道还是没有让人失望的,突出的表现来源于其相对完善的核查机制。虽然平台仍存在不足,但该团队借鉴国外优秀经验,彰显出互联网时代媒体新闻专业主义的态度,将专业与责任相结合,守正创新,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实践当中去,更好地弘扬正义、传播社会正能量[17],为将来事实核查新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张砚宸.基于生态视角的特需行业子女教育场域初探[J].大众文艺,2019(12):209-210.
[2]王琛.浅析“流觞曲水”中的休闲文化及内涵[J].青年文学家,2018(26):176-177.
[3]王全权,张卫.我国生态文明的对外传播:意义、挑战与策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8(5):149-153.
[4]刘云.新媒体视域下我国生态文明传播的嬗变与策略[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2):102-112.
[5]吴成晨,黄慧敏.新媒体视域下传统文化节目热播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8(15):132-133.
[6]潘承亚.基于第四职能的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8(18):207-208.
[7]潘承亚.社会生态学视野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探析[J].神州,2018(27):216,239.
[8]王琛.基于“互联网+”的家庭农场科技应用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8(36):151-153.
[9]朱霜.国内情感传播研究的范式演进[J].今传媒,2018,26(3):74-76.
[10]黄闽倩.生态美学视角下的春节文化探析[J].汉字文化,2020(10):171-172.
[11]王琛.文化“上墙”推动休闲农业发展探讨:以罗浮山澜石村为个案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11):174-175.
[12]勾莞玥,吴承彦,常百钧.城市生态文化传播路径创新的新媒体之维:以南京生态环境官方微博为例[J].汉字文化,2020(18):154-155,168.
[13]谢梦婷.传统文化传播创新的路径探析:以综艺节目《遇见天坛》为例[J].汉字文化,2020(8):31-32.
[14]张砚宸.说话是重要的修行:基于传统经典的阐释与反思[J].汉字文化,2020(3):58-59.
[15]孔源.新媒体传播中国诗词文化之维:以《中国诗词大会》热播为例[J].汉字文化,2020(18):86-87.
[16]刘千萌.人林共生时代:国有林区林俗文化建设探究[J].汉字文化,2020(4):174-176.
[17]黄闽倩.“最美人物”现象的受众审美心理分析[J].戏剧之家,2019(31):229-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