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有声阅读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2021-07-27林丽
林丽
关键词 科技期刊;有声阅读;现存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5-0078-03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学科版)》(以下简称《学报》)是由南京林业大学主办的以林科特色的学术期刊,有着严格的审核标准,一直以来顺应时代的浪潮,不断地开拓创新。除了纸质期刊,还在运营微信公序号、微博、抖音以及喜马拉雅。期刊致力于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不仅在提升了公众的科学素养方面做出了贡献,而且对整个科学界来说也大有益处。
2013年,喜马拉雅FM手机客户端上市,凭借其独特的生产模式顺势成为行业领头羊。截至2020年,用户规模已突破6亿,各行各业纷纷在包括喜马拉雅手机客户端等在内的有声App上布阵,发布包括科学、历史、科技、时尚等各个领域的音频节目。《学报》致力于发表最新的科技期刊論文,尽管其本身发表的论文质量很高,但就喜马拉雅App上的收听量和粉丝数来说,还是不如人意,有很大提升的空间。本文以此为例,试着分析科技期刊在转换成音频节目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1 有声阅读得以发展的条件
2016年是中国有声出版的元年,《2016中国有声阅读市场专题研究报告》中对有声阅读下了明确的定义。在上海举办的书展上,喜马拉雅App联合世界多家出版集团进行了中国有声出版业启动和签约仪式。除了近年来国家方针政策的扶持,有声阅读得以发展起来也离不开以下因素,包括人的感官、飞速发展的技术以及社交新场景的需要。
1.1 感官支持
有声阅读的发展离不开感官基础。人们似乎潜意识地认为视觉对人的重要性大于听觉,但是结果并不是这样。通过分析人类的自然状况可以发现,我们可以通过把眼睛闭上来隔绝外界的画面,但是并不能把耳朵关上。相比于视力没问题的人,盲人的声音敏感度还要高一些。相比阅读纸质书,有声阅读依赖听觉接收信息,需要调动的感官只有耳朵,调动更少的感官进行信息获取,具有更强的伴随性。大家顶着生活的重担勤勤恳恳地工作,花几个小时不受打扰地捧着纸质书全身心地来读,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奢侈的,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听书是一个好的对策。人们在出行时,不管是自驾,还是乘坐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或者是在排队等这些闲暇的时间中,只需一部智能手机、一副耳机,就能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属于自己的时光。
1.2 技术支持
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信息技术企业数量成倍增加,电子产品制造能力不断提升,互联网产业呈井喷式增长。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网民规模在我国已经达9.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0%。同一时间,我国手机用户规模已经达9.32亿,通过手机上网的占比达99.2%。如同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一样,技术也一直在向前发展,其不断更新换代,也是促成有声阅读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不需要固定的场所、高价的设备,用户只用在智能手机上下载包括喜马拉雅在内的有声阅读App,即可收听海量的音频节目,不必花钱额外购买设备。
1.3 场景支持
根据易观《2020年在线音频平台生态流量洞察》分析报告,到2020年10月为止,喜马拉雅FM全场景生态流量突破3.29亿。在“听书”悄然兴起的同时,音频也在找寻新的应用场景。音频因其独特的伴随性,可以持续全天伴随用户,生活中各场景均有音频的渗透。另外,在移动设备的帮助下,从以前的单向输出到现在的双向交互,新的社交方式随之出现——声音社交。这种社交方式不在意用户的其他条件,只通过声音,可以疏解用户的压力,同时通过声音社群的建立,找到更多的归属感,满足马斯洛所提出的人的社交需要。
2 有声阅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简单来说,科技期刊是以报道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连续出版物。其特征有稳定性、复杂性等。《学报》运营的喜马拉雅账号现分为13个专辑,分别为园林专题、林木基因工程与培育研究专题、簿客山核桃基因工程专题、球速根花卉、黄檀系列、青钱柳专题、多年生花卉、珍贵树种专题、生态专题、丹凤系列、花花世界、蓝莓、新品种。每个节目收听量在46~200之间,粉丝数为23,暂无评论,关注了3名用户。就《学报》来说,在内容采集方面,《学报》的内容均是学界的最新论文,专业性无需质疑。但是将科技期刊在喜马拉雅FM以音频的方式发布,从文本转变成音频节目,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录音、后期剪辑、日常运营等一系列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学报》在喜马拉雅FM的运营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善。
2.1 数字化生存能力不足
2.1.1 主播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尽管纸质编辑的技术炉火纯青,但是在将其转换为音频这一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每期节目将期刊论文的文字内容转换成音频节目,时长从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尽管《学报》在探索新的模式,例如请老师、同学、论文一作等来做主播,但是在数字化出版的过程中专业性还有所欠缺:1)每期会出现各种噪音、主播念错字或者普通话不标准等情况发生。2)背景音乐的音量、环境音高于主播的声音,不能使用户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节目内容。用户得不到好的体验感,不能产生一定的依赖性,从而得不到一个较高的播放量。
2.1.2 节目更新频率尚未固定
尚未形成固定的更新频率,无法留住用户。《学报》在喜马拉雅上还未形成稳定的更新频率,发布作品的时间不确定,从一些流量大号的经验来看,有固定的更新频率是必要的,可以培养用户的阅读习惯,提高用户与账号之间的黏性。《学报》有时也会一次性上传多个音频节目,科技期刊相较于其他期刊,可读性不是很高,需要用户有足够的耐心和精力。一次性上传多个音频节目,用户在此之间进行挑选,导致流量在一定程度上的减少。
2.1.3 互动机制尚不完善
音频节目发布在喜马拉雅平台后,互动机制尚不完善,评论区鲜少有人参与评论和回复他人的评论。《学报》编辑无法及时获得反馈,不能了解用户的需求,导致了“信息不对称”的局面,进而很难进一步提升节目的质量。探究原因,服务能力尚存在提升空间。《学报》每期音频节目除了开头增加了问好话语,基本上和纸质期刊的内容相一致。没有充分利用音频节目的伴随性,积极引导与用户的交流互动,如在节目结尾设置一些提问环节等。
2.2 缺乏复合型人才
对于出版社来说,从传统的纸质期刊变成数字化期刊,拥有复合型的青年编辑是必需的。从整个出版市场来看,用户的体验感是决定出版社在数字化出版这条路上走得顺利与否的关键。将文本转向音频节目,好的青年编辑能在兼顾专业性的同时,以用户易接受的话语表达体系传播业界的最新研究成果[2]。从《学报》来说,出版社处于数字化出版早期发展阶段,负责音频节目制作的青年编辑也没有很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业务还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从整个社会来说,数字化出版的发展时间也是比较短的,青年编辑于整个社会来说都是不足的,这是一个普遍性的情况。国家也正采取多样的措施加大落实对青年编辑这样一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的政策。
3 应对措施
3.1 坚持以“内容为王”
2019年,喜马拉雅创始人兼联席CEO余建军出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周席开幕式时表示,声音已成为重要的内容传播媒介之一。喜马拉雅通过打造大量优质内容,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让公众更加清楚地体会到了内容背后的价值。喜马拉雅本着“事事利他”的企业文化,将持续投入优势资源打造优质内容,传播网络正能量,为人民群众和平台内容生产者持续创造价值。不管技术怎样更新迭代,不变的是,“内容为王”是期刊立足发展的关键。《学报》在将文本转换为音频的过程中,坚持创作优质内容。
3.2 利用科技实现精准推送
《纽约时报》有言:“对于势不可挡的科技革新,我们现在需要考慮的应是自身如何适应。”人工智能是科技迅猛发展的产物,这一新的技术科学被广泛运用在医疗、新闻等诸多领域。数据挖掘是人工智能的“看家本领”。基于此技术,喜马拉雅App对用户的分析会更加精确,推送这一环节将走向更精准化、个性化之路。通过使用大数据挖掘技术、个人信息行为追踪,可以做到为用户智能分析推荐,实现精准的符合用户兴趣的节目推送。
3.3 多渠道布局
2020年11月,上海举办了以“声音宇宙”为主题的《2020喜马拉雅营销峰会》。喜马拉雅创始人兼联合CEO余建军在峰会中提出,中国移动网民规模已经难以突破,下半场就是用户时长之争,如何吸引用户这个问题值得所有品牌认真思考。在喜马拉雅发布音频节目,固然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应同时进行多渠道布局,以此吸引更多的用户。第一,不要因为投身于数字出版而忽视纸质期刊。可利用纸书渠道,与纸书捆绑。第二,借线下活动加强影响,与线上宣传呼应形成良性的互动[1]。可定期围绕新的科研成果举办学术沙龙,邀请相关专业的人士进行交流学习,在学习最新科研成果的同时,调查用户对现存的运营制度存在哪些建议。湖南卫视的《声入人心》节目与喜马拉雅进行合作,在线下招募网民进行配音,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3.4 兼顾经济利益
吴宵征、祖成浩在《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出版模式现状与发展探究》提到,入驻模式的收益多寡与资源内容质量正相关,没有经过细细打磨的有声内容,就算是流量大号助力,播放量也很少。优质的音频节目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才,这就需要科技期刊在向用户介绍学界最新信息这一社会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
2020年2月,艾媒咨询发布了《2020年中国知识付费行业运行发展及用户行为调研分析报告》,这一文件中显示,2020年疫情期间,有63.1%的用户愿意为知识付费产品买单,当今社会,虽然有海量免费的互联网信息供人们阅读,但存在例如版权等的诸多内容,由于信息焦虑大家有意愿为精品内容付费。原业伟在《数字阅读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中也提到,有声阅读的经济利益有多种渠道,包括知识付费、直播打赏、会员订阅等。对于科技期刊来说,知识付费是一个可以考虑的盈利渠道。科技期刊出版社应把握好知识付费这一风口,为有声阅读的运营带来资金,以便于更好地发展。
3.5 培养复合型的青年编辑
将科技期刊以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变以成音频节目的方式进行传播,需要复合型的编辑[2]。作为知识的传播者,科技期刊的经营者,编辑的综合能力对科技期刊的发展至关重要,合格的编辑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政治敏锐性是前提,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以正确的价值导向为指引,提升受众的辨别能力。同时,文字编辑能力、技术能力也是必备的,能及时处理各种图片、视频和编辑文字,对内容进行多种形式的延伸,以更快更好的形式呈现给用户,并扩大其传播范围[3]。此外,创新是近些年永不消逝的议题,编辑应当要把握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使传统出版社适应新环境的变化,与新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编辑策划便于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内容和形式,为用户提供丰富的信息。
4 总结
科技不断发展,与之而来的是阅读方式不断的变化。不拘束于最初的阅读方式,从读到听,从以前的“读者”到现在的“听者”,与时俱进。这赋予了编辑更高的使命,更重的职责,需要编辑明确自己的职责,顺应时代的潮流,加强数字化生存能力、服务能力,构建“内容+技术+渠道+市场+人才”的“全产业链运作”[4]。在将科技期刊文本转换成音频节目这一数字化出版的过程中,走出一条适合科技期刊发展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1]贾劼晗,周阿根.试论传播学视域下新媒体对城市形象构建的影响[J].戏剧之家,2019(7):215-216.
[2]顾若言,周阿根.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东南传播,2018(12):74-75.
[3]张悦.自媒体编辑职业道德规范研究[J].汉字文化,2019(8):43-44.
[4]顾若言,周阿根.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展新路径:从“群众办报”到“人民传播”[J].东南传播,2018(8):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