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奇妙的心理效应

2021-07-27

散文诗世界 2021年6期
关键词:拉赫共生糖果

瓦拉赫效应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如此 “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共生效应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共生效应”一个杰出的典型。

糖果效应

我很欣赏萨勒通过实验得出的“糖果效应”这个概念。

萨勒对一群都是4 岁的孩子说:“桌上放2 块糖,如果你能坚持20 分钟,等我买完东西回来,这两块糖就给你。但你若不能等这么长时间,就只能得一块,现在就能得一块!”这对4 岁的孩子来说,很难选择——孩子都想得2 块糖,但又不想为此熬20 分钟;而要想马上吃到嘴,又只能吃一块。

实验结果:2 / 3 的孩子选择宁愿等20 分钟得2 块糖。当然,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不少孩子只好把眼睛闭起来傻等,以防受糖的诱惑,或者用双臂抱头,不看糖或唱歌、跳舞。還有的孩子干脆躺下睡觉——为了熬过20 分钟!1 / 3 的孩子选择现在就吃一块糖。实验者一走,1 秒钟内他们就把那块糖塞到嘴里了。

经12 年的追踪,凡熬过20 分钟的孩子(已是16 岁了),都有较强的自制能力,自我肯定,充满信心,处理问题的能力强,坚强,乐于接受挑战;而选择吃1 块糖的孩子(也已16 岁了),则表现为犹豫不定、多疑、妒忌、神经质、好惹是非、任性,顶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伤害。

这种从小时候的自控、判断、自信的小实验中能预测出他长大后个性的效应,就叫糖果效应。

权威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试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其事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

这是因为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权威效应”。所谓“权威效应”,就是指说话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则所说的话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晓风编选)

猜你喜欢

拉赫共生糖果
四块糖果
四块糖果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观察:糖果找不同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做自己爱好的事
雨季里的糖果湖
法官和他的刽子手(三)
建筑与环境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