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现实困境及引导策略
2021-07-27郭欣欣张铨洲
郭欣欣 张铨洲
摘 要
义务教育是国家教育战略中最重要的部分,城乡义务教育如何实现一体化是解决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突破口所在,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内涵要求,更是应对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的发展困境有:基础设施、队伍建设、教育生源。探究化解困境的措施,通过着力加大教育投入、统筹教师队伍、均衡教育生源等一系列措施,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最终实现。
关键词
城乡义务教育 一体化 均衡发展 乡村振兴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格外重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健康发展和深入推进,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1]2018年,面对城乡发展中日益明显的差距,我国开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央一系列意见、纲要的推出,无不显示着党和国家高度关注并深刻重视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性发展,也意味着深化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重要意义。
一、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价值
1.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举措
教育公平从古至今始终都是人类社会一直坚持和持续探求的理念,它不仅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关键环节,也是人民群众真切关注和关心的热点问题。义务教育作为实现整个社会教育公平的重要基础,它的深入推进与持续发展对整个社会的教育公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问题依然存在,如顽瘴痼疾一般严重制约着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深入推进。目前,能否合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以及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的就学问题,成为衡量城市化内涵的重要标准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并为其树立了向系统化、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这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了城乡之间的义务教育发展,进而保障了城乡一体化中所有适龄儿童能夠权利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
2.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2]由此可知,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实现乡村振兴其中的一个必然要求即是城市与乡村义务教育的高质量、均衡化发展。首先,城乡义务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和高质量推进是乡村振兴得以实现的先决基础。乡村振兴不只是局部与部分的振兴,而是涉及到乡村全面性的领域诸如经济、文化、教育等的多层次振兴。在乡村振兴的整个环节中,农村教育是较为基础的一环,它的蓬勃发展是前提条件,只有作为类本质的人接受了系统完备的教育,乡村振兴才能持续深入推进。其次,城乡义务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和高质量推进也是乡村得以可持续振兴的必然之举。从本质层面来分析,乡村振兴就是使乡村地区实现现代化,而其中乡村地区教育现代化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之一。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从深层次破解城市和乡村的二元教育格局,并以此来带动城乡之间经济、社会的发展[3],它的明确提出和有效实施能够从根本上消除因城乡发展不均衡带来的乡村地区教育发展滞后的影响,它的深入推进也可以为乡村地区教育现代化不断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优良的师资配备等,进而助推乡村振兴的早日实现。
3.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之举
由于党和国家的顶层设计及亿万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问题已然摆在亟需解决的突出位置,它关系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关乎教育强国的深入推进[4]。义务教育的深入推进与统筹发展不仅能够使得每个儿童可以平等公平地接受各阶段的教育,而且也可以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支持。加快推进城市与乡村义务教育的统筹发展,不仅可以妥善处理和有效解决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教育问题,而且也可以为不同层面、各类领域缩小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提供操作平台。
二、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现实困境
1.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两极化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校依然存在着教育基础设施配置不到位、分配不均衡等情况。首先表现为大多数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学校缺少相关的教学仪器,甚至根本没有教学仪器,而城市地区的义务教育学校有着数量丰富的教学仪器,并且配置健全;在网络硬件上,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学校网络设施匮乏,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只能轮流使用电脑等相关网络设备,而城市地区的义务教育学校普遍采用网络化教学,教师能够熟练运用电脑、多媒体等相关网络设备来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教育教学;在文体活动设施上,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学校缺少运动场、图书馆等场所,而城市地区的每所义务教育学校都有着相应的运动场以及图书馆等设施,以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可见,由于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等,使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倾向于城市地区的义务教育学校,致使城乡义务教育的发展呈现两极化。
2.城乡义务教育师资不均衡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与城市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在结构上,二者差距较大。究其原因,城市的区位优势、福利待遇、发展机会、硬件设施以及生活条件等都远远优于乡村,从而吸引了大量优秀的教师,使得乡村地区的教师出现大量流失甚至是无教师可用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在城市地区,中小学教师集聚的数量远高于农村地区,有些地区出现满员甚至是超编的现象,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教师数量较少,甚至于出现短缺严重的现象;从质量上看,城市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远高于农村地区,甚至于硕士以及博士学历层次的教师也比比皆是,而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参差不齐且相对较低,专科及本科学历的教师占整个农村地区的大多数。据统计,“2016年,全国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占93.7%,农村占91.8%;全国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82.5%,农村占78.6%”[6]。从结构上看,城市地区的学校无论文化课教师还是综合课教师配备齐全、结构合理,整体呈现蓬勃发展的迹象,而农村地区的学校师资配置匮乏,无论是文化课教师还是综合课教师都大量缺乏,整体呈现衰败的迹象。城市与乡村中小学的师资配置不均衡现象不能得到有效处理与妥善解决,城乡义务教育的统筹发展就难以为继。
3.城乡义务教育生源不平衡
诸多实践表明,我国城镇化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农民工的家庭化流迁,因此,农民工随迁子女如何在城镇获得义务教育是家庭化迁居背景下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大量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孩子置于家中无人看管照顾,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被迫携带子女进入城市学校就学;二是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之间在义务教育水平上的差距日益明显,迫使学生家长改变在农村就学的教育策略,转而寻求更好的教育资源,将子女送往师资配备齐全、硬件设施完善以及教学环境优良的城市学校就读。此外,农村地区自古以来普遍存在着轻教育的现象,学生家长看到少数没有接受教育的人也能赚钱发财,而且如今大中专学生甚至于本科生也难以就业,部分学生家长认为教育可有可无,放任子女辍学自由发展。长此以往,农村地区的生源会持续流失,导致本就难以支撑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少,甚至出现无人可招的现象,导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难以为继,出现并校或者撤销学校的现象。而随着从农村转移来学生生源的持续进入,给城市地区的义务教育学校带来了一系列压力,使得学校的学习环境、教育质量下降,每个班级出现超额超编的情况,难以保证学生能够接受系统化、科学化的教育。
三、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引导策略
1.增加教育投入,不断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
教育是党和国家事业的基石,也是国富民强、民族复兴的根基所在。针对我国义务教育出现的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始终秉持着“教育是最大民生”的教育理念,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标准化建设。一是在校舍建设、教学硬件等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共同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兴办和建设,以保证农村地区的学生有学可上;并且加大经费投入,专项资助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学仪器的购置、运动场所与图书馆地的建设,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二是在网络教学方面,不仅需要政府拨款对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网络设备和硬件进行更新换代和完整配置,还须要派遣网络技术人员和熟练使用网络教学的教师对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和指导,确保其网络化教学持续推进和有效施行。此外,地方各级政府在进行规划过程中要与国家大政方针保持一致,保证教育优先发展,保障教育经费落实到位,确保教育项目创新升级,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所造成的城乡义务教育分化、分割。
2.统筹师资队伍,合理调配城乡地区教师资源
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指导学生健康成长和高素质发展的中坚力量。为了着力解决当前城市与乡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所出现的师资配置不均衡等问题,要着力构建和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具体而言,一是倚重教育资源配置在乡村的持续扩展,强化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采取一揽子鼓励性政策吸引更广泛的优秀教师去农村任教,继续填补农村师资队伍的缺乏,为这支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续支撑;二是多措并举式地提高农村教师的薪金待遇,“按照农村学校艰苦程度和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专项补助,依据‘越往基层、越是艰苦、越是边远、待遇越高的原则,切实提高艰苦边远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6],并在此基础上改善农村地区教师的晋升机制,确保教师的晋升机会和空間,使得农村教师在奉献的同时也能够得到发展;三是建立城市地区学校对农村地区学校的“一对一”帮扶机制,促进城市与农村教育资源的相互流通,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只有统筹好城市与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合力配置教师资源,才能为整个社会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3.均衡教育生源,制定合理公平的生源调配机制
城乡地区学校的生源分布极不均衡,出现两个极端的问题,城市地区学校生源密集,甚至人满为患,而农村地区学校生源稀少,乃至无人问津。针对此类问题,国家相关部门要制定合理公平的生源调配机制,均衡城乡地区的教育生源。一是从政策制定出发对农村地区进行扶持,并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全方位改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育人环境,不断改进其办学条件、提升师资质量以及教学水平等。二是建立合理规范的入学机制,进一步强化学籍管理,鼓励学生按片上学、就近入学,严厉杜绝不平等与不平衡现象的产生。三是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一方面宣传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对于农村学生的便利性、普惠性等,让学生家长真正了解农村地区学校的优势所在,从而减轻学生家长的顾虑和担忧;另一方面指引学生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作出正确且符合实际的择校选择,引导他们不要盲目跟风,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认真考察城乡学校之间的差别,作出正确的选择。只有制定合理公平的生源调配机制,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密切关心的学校教育问题,才能够有效地使城乡之间的教育生源得以均衡,最终在城乡之间实现义务教育均等化、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7.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http.//www.gov.cn/zhengce/2018/coantent-5263807.htm.
[3] 朱文辉.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困境剖析与出路分析——政府职能的视角[J].当代教育论坛,2019(01):11-17.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48.
[5] 邬志辉.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7[N].中国教师报,2017-12-27(011).
[6] 张敬燕.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论略[J].中州学刊,2019(12):100-104.
[作者:郭欣欣(1982-),女,山西忻州人,太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张铨洲(1994-),男,山西侯马人,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