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精准提问“三性”原则
2021-07-27杨孟琼
杨孟琼
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向,也是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训练点;问题作为推进课堂教学进程的有力抓手,不可让学生乱抓,也不可让学生抓不着。这就给教师的提问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精准的指向,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课文的重点、难点问题。
一、目的性
阅读教学从满堂灌中走出来并解决高耗低效问题,一些教师又走进了满堂问的泥潭。满堂问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教师提问的目的性不强,只是依靠“碎问碎答”走完教学预定的程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要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进行提问,以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努力解决问题。
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体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很显然这就是课文学习的重点、难点所在。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中,需要围绕这一语文要素的学习目标提出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细读课文的问题,有位教师提出的问题是“课文是怎样表达作者观察爬山虎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将课后练习中的两个问题综合成一个问题提出来,目标很明确。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细读课文第3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先找到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初生状态、生长过程及结果;再聚焦描写的准确生动,可以采用换一种说法比一比,或者按照描写画一画等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连续观察的印迹,从细丝的出现时是直的到变弯曲了,再到头上变成小圆片,这一系列的变化中,体现的正是作者连续的细致观察、记录。
二、开放性
提倡精准提问并不是说提出的问题答案是唯一的,而是说提出的问题针对性强;针对性强的问题并非只有一个答案,可以有多种合理的理解,反而更能显示问题的高质量,可见精准提问需要提出具有开放意味的问题。所谓开放性问题,显著特点是答案不固定,还能够引发学生就彼此的答案进行争辩,通过争论明辨是非,解决问题。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如教学《小英雄雨来》一课时,课文描写的核心事件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叫雨来的少年为掩护交通员与日寇作斗争的故事,从课文题目上看这被定性为“小英雄”,但英雄通常都是做出轰轰烈烈大事的人物,雨来是十二岁的孩子,能不能称得上英雄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雨来是个英雄呢?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提出这样的问题就属于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研读课文,会得出不同的答案,只要言之成理都值得肯定。有的学生说雨来为掩护李大叔被鬼子抓住,经受住鬼子的誘骗、毒打、死亡威胁,都不说出李大叔的下落,称得上英雄。有的学生说雨来下河游泳、上夜校读书也是英雄行为时,引起了争论:一个学生认为下河游泳惹得妈妈追打是不应该的,上夜校读书是很普通的事情,与英雄无关;另一个学生认为游泳是为后续从鬼子枪口下逃生作铺垫的;上夜校学习使雨来明白了“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的道理,才能在面对鬼子的威逼利诱时做到坚贞不屈。
三、启发性
学生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提问后,虽然能够提出的问题变多了,但多数问题都属趋于客观性问答,学生不能从所提出的问题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给学生示范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如教学《开满鲜花的小路》一课时,课文写了一个美丽的故事,长颈鹿大叔寄来的一包种子全漏在鼹鼠先生去找松鼠太太的路上,春天来时那一路上都开满了美丽的花朵,大家都觉得很惊奇。学生学习故事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课文中‘美好的礼物是指什么?为什么说这份礼物是美好的?”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探究长颈鹿大叔寄来的不起眼的种子掉在小路旁发芽开花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从中受到了启发,认识到开满鲜花的小路给大家带来的快乐、温馨、美丽,使大家走在小路上心情愉快,所以说这份礼物是美好的。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也提出一个带有启发性的问题,互相交流。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像火把点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问才能做到指向精准并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