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文本解读“三关注”

2021-07-27甘秀敏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小虫子编者课文

甘秀敏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教学的必备工作,也最能体现自身的素养。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深入文本,多层次、全方位研读,做到整体把握与个性解读有机结合,形成既能体现编者意图又适合学生发展的见解,引导学生进入阅读活动。

一、关注阅读文本

教师在面对一篇课文时,需要采取素读的方式进入文本,获得对阅读材料的第一印象。完成这样的素读,意在与文本进行一次直接对话,可以避开参考资料等因素带来的先入为主的影响,更多关注文本中那些对教师来说属于陌生的词句、独特的表达,呈现的也就是教师自身的感受。

如教学《我是一只小虫子》一课时,对于这篇童话故事,许多教辅资料上的解读多是提取文本中的一条主线,分成四个阶段进行解读,即:当一只小虫子好不好——当一只小虫子一点也不好——当一只小虫子还真不错——“我”喜欢当一只小虫子。从中读出小虫子对自己生活的感受,表达的是小虫子对生活的热爱。这样的解读看似很客观,但是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未必能夠懂得抓住主要线索来理解课文,而小虫子对生活的不同理解,更不是学生一读就能懂的。因此,教师要在素读文本时发现陌生化的表达,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找准学生阅读时可能出现的偏差。一位教师从课题入手,让学生比较《我是一只小虫子》与《我是一只虫子》的区别,继而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寻找“小”的表达,关注“小”的内涵,进而领悟课文是对“小”虫子的生活理解,而不是对任何虫子的关注。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在学习课文中找到自己解读的某些抓手,轻松走进文本中。

二、关注关联文本

阅读教学,师生除了与文本进行对话,还需要与作者、编者进行互动对话,弄明白作者在文章中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还有编者安排学生在特定的位置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要求,还原作者创作的背景、动机,梳理文章进入教材之前的多方面资料。

如教学《好的故事》一课时,这篇课文是学生学起来很费劲的课文。学习这样的课文,教师就有必要引导学生去弄明白课文的“前世今生”。从课文最后很独特的标注“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这个时间节点,我们可以看出文章的创作背景是处在五四运动之后的低潮期,许多青年觉得前途迷茫,看不到出路在何方。鲁迅尽管也深受时代背景的影响,他依然看到了“好的故事”,虽然故事中出现的只是一些梦境的幻觉,但“美丽,幽雅,有趣”是故事带给人的最直接感受,显然这就是鲁迅借助梦境来传达希望。弄清了文章的“前世”之后,再来看文章的“今生”——编者安排课文所在单元是“走进鲁迅”的人物专题,单元语文要素目标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课后练习中对接单元语文要素学习,既有联系“现代文学初创时期”学习语言的要求,又有“阅读链接”给出的对《野草》的评价中指向《好的故事》的内容。基于这样的文本解读,教师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才能引导学生顺利地读懂课文。

三、关注拓展文本

课文是一个例子,教师需要利用课文来教学生学习语文。在阅读实践中,如果还有类似的文章用来训练、巩固从课文中学习的阅读方法、策略,其效果是最佳的。所以,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还需要找寻文本的“家族系列文章”,为学生开展拓展阅读提供便利。

如教学《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时,这篇课文主要写在一场秋雨后的早晨,透过阳光看到水泥路上落满的梧桐树叶,这些看上去有些凌乱的梧桐叶,竟然像一个个金色的小巴掌贴在水泥路上,妙不可言。这种充满诗意的表达,其实是作者张秋生先生《小巴掌童话》中一贯的表达。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小巴掌童话》。学生阅读作家的系列作品,就会徜徉在一种神奇美妙的世界之中,不舍得放下手中的书。这样的阅读活动,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提高语文素养。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在文本中多走几个来回,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属于自己的解读,真正有一课一得的学习结果呈现。

猜你喜欢

小虫子编者课文
小虫子的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我是一只小虫子》写话设计
小虫子的大世界
编者语
瓶盖子和小虫子
编者语
编者语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