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渗透传统文化,让语文课堂更有内涵

2021-07-27秦小燕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赵州桥传统节日古诗

秦小燕

中华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沉淀,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宝藏。文字是文化的象征,文化又是文字的内涵,二者是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的。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教师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主动地挖掘教材上的文化元素,引导学生开展富有文化气息的活动,将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语文课堂更加有内涵。

一、創建情境

传统文化是相对抽象的内容。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直接为学生引入传统文化,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理解质量。创建多样的情境,则能削减传统文化的抽象色彩,带给学生直观、形象的学习感受。所以,教师应当主动地围绕教学内容,为学生打造融入传统文化的学习情境,积极学习传统文化。

比如,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打造直观的学习情境,强化学生对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先带领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欣赏作者笔下描写的赵州桥,了解中国古建筑的特点和承载的文化。随后,教师使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赵州桥的图片,使学生对赵州桥的“美观”和结构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提高对古建筑文化的认识。

二、关联典故

传统文化既有剪纸、年画等有形文化,也有美德、精神等无形文化。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时,不仅要引导学生欣赏剪纸、年画,也要指导学生认识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帮助学生将文化基因融入心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历史典故关联起来,帮助学生聆听故事,传承文化。

例如,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古诗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意境外,也可以为学生讲述典故:重阳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然而王维在十七岁时独自一人离开家乡,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王维望向繁华的长安,想起了自己的家人,以及以往过重阳节时家人团聚的情境,便写下了这首古诗。听了这个典故,学生对古诗中的情感有了更深的认识,体会到从古至今人们对亲情的重视以及对家的思念。

三、展示交流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身独有的学习经历和学习能力,同时也有着自己的喜好。教师为学生布置了同样的学习任务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也会有差异。所以,为了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打开学生的视野,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为学生创建展示交流的平台,以便学生相互沟通,分享各自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以“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展示自己对传统节日的认识,以便学生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在课堂上,教师先为学生展示带有中华传统节日的图片,让学生基于这些图片展开热烈的讨论,交流自己是如何过节的。随后,教师为学生安排“挑选一个传统节日,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的任务,引导学生查阅自己最喜爱的传统节日的资料,促使学生详细地了解这个传统节日的来源和风俗习惯等。之后,教师再搭建展示的平台,鼓励每个学生呈现自己收集的资料,以便学生在分享活动中打开视野,提高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

总之,教师应当主动重构语文课程的教育内容,将传统文化元素与语文知识进行整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赵州桥传统节日古诗
你不知道的赵州桥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学了就要用,不用就没用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