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型肺癌的CT和MRI表现特点研究
2021-07-27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放射影像科广东深圳518004
1.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放射影像科(广东 深圳 518004)
2.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深圳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放射影像科(广东 深圳 518004)
王学松1,* 刘翰林2
肺癌是目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且随着目前生活方式、环境及饮食习惯等改变,其发病率逐渐上升并趋于年轻化,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引起了临床重视[1]。多数周围型肺癌于初发期无明显症状及特异性体征,难以发现,大多通过体检影像学检查发现,晚期出现面颈部水肿、声嘶、气促等症状,治愈率低,死亡率高[2]。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周围型肺癌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且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可进一步研究作为防治重点。临床目前采用CT检查诊断周围型肺癌,其中以多层螺旋CT最佳,具有速度快、图像清晰且伪影少等特点被临床接受,逐渐广泛成为肺癌检查主要方法之一[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MRI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其价值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得到肯定。目前周围型肺癌影像学检查方法较多,但因其检出率低且纤支镜难度高等,该肿瘤影像学检查为临床的重要难点[4-5]。为此,本研究探讨了CT联合MRI诊断周围型肺癌的疾病特征及诊断效能,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76例周围型肺癌患者。纳入标准:经穿刺及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为周围型肺癌[6];接受CT与MRI检查;自愿参与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肺部疾病患者;预生存期不足1年患者;肝肾功能障碍患者;合并严重心脏、高血压等原发性疾病患者;精神疾病且沟通障碍患者;依从性差患者。患者男性42例,女性34例;年龄为41~78岁,平均年龄为(56.97±4.68)岁;病程为2~9个月,平均病程为(3.08±0.73)个月;病理类型:鳞癌24例,腺癌19例,腺鳞癌12例,肺泡癌10例,低分化癌11例。
1.2 方法CT检查:选择多层螺旋CT机(Siemens,型号:128层SOMATOM Definition AS),参数设置:管电压120kV,有效mAs(Eff.mAs)120~350mAs,螺距为0.55,层厚3mm,层距重建间隔为0.7mm,肺窗窗位、窗宽分别为-500、1200HU,纵膈窗位、窗宽分别为50、350HU。当有可疑层面或病灶,对患者行薄层CT重组,层厚为1mm,方法如下:患者取仰卧位,嘱咐其深呼吸屏住气,由肺尖至肺底开始扫描。使用80~100mL碘海醇造影剂以2.5mL/min速度通过高压注射器进行静脉团注,注射30s后进行增强扫描。
MRI检查:使用MRI扫描机(Siemens,型号:Aera 1.5T)及其线圈(型号:胸部40通道相控阵线圈),嘱咐患者平静呼吸,常规序列扫描,图像采集后嘱咐其屏气,快速序列扫描后采集图像。成像参数及序列设置:T1WI Vibe dixon仅扫描横断位,层厚3mm,TR和TE分别为6.91、2.39ms;T2W1 Haste序列扫描横断位及冠状位,层厚为3mm,TR及TE分别为1200、84ms;Trufi稳态进动快速成像扫描横断位及冠状位,层厚相同,TR和TE分别为3.8、1.9ms。根据患者病情更全面了解病变状况,必要情况下扫描矢状及斜矢状切面。
1.3 图像分析选择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医师共同对CT及MRI检查的影像资料分别分析,当结果不一致时共同商讨达成相同结果。主要观察病灶内部结构、特征变化、强化状态及程度,分析比较两种方式单独与联合检查对肿瘤的检出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软件统计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以()形式表示,t检验,肿瘤检出率用(%)表示,采用χ2比较,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与MRI图像显示取同一患者肿瘤直径>3cm的CT与MRI检查资料,图像显示见图1。
图1 A CT平扫;图1B CT增强;图1C MRI T1WI;图1D MRI T2WI。
2.2 内部结构显示情况比较CT对直径<3cm和3~5cm肿瘤内部结构显示优于MRI检查(P<0.05),CT与MRI对直径>5cm内部显示结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内部结构显示情况比较(个)
2.3 周围特征性表现比较患者周围特征性表现为分叶征、棘突征、毛刺征及血管集束征。CT检查对肿瘤直径<3cm和3~5cm周围特征情况显示优于MRI(P<0.05),CT与MRI对直径>5cm周围特征表现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周围特征性表现比较(个)
2.4 病变显示情况比较CT检出钙化、血管断面误诊及胸膜凹陷征情况优于MRI(P<0.05);MRI检出淋巴结、积液、胸膜胸椎等侵袭情况优于CT(P<0.05),见表3。
表3 病变显示情况比较(个)
2.5 CT与MRI检查结果比较CT检出率为40.79%,MRI检出率为43.42%,CT联合MRI检出率为89.47%,CT与MRI单独检查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联合MRI检出率显著高于两者单独检查(P<0.05),见表4。
表4 CT与MRI检查结果比较
3 讨论
肺癌为常见的呼吸系统恶性肿瘤,多见于中老年人,但随着如今危险因素不断增多,该病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引起临床重视。周围型肺癌早期无特异性临床特征,多为隐匿发病,部分患者于就诊其他疾病时发现[7]。大多周围型肺癌患者确诊时多为中晚期,错过最佳手术时间,无法手术切除。常规治疗难以有效检查肿瘤恶化程度且治疗效果不佳,故早期确诊周围型肺癌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并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价值[8]。
CT技术目前不断扩展,成为目前临床诊断胸部病变的常规检查方法,其中多层螺旋CT机明显提高检查准确性。多层螺旋CT为周围型肺癌的主要检查方法,原因为该方法中有线性内插重建技术和X线管,可有效降低干扰从而改善图像质量,显著提高其分辨率,图像显示更清晰,并提高疾病检出率[9]。多层螺旋CT能快速连续性扫描,多数患者在一次屏气中可对全肺进行扫描,减少因呼吸程度不同而漏诊肺内小结节的情况,加上螺旋CT具有图像处理技术,对病变部位通过三维重建,全面定位观察复杂位置的病变[10]。该技术能降低容积效应,提高病变部位CT值测量的准确率,病灶缘显示清晰,且具有更高的病变检出率。研究显示,相比于X线平片检查,CT扫描可检出肺内小结节,且检出时间提前了6倍[11]。
MRI作为近年来新发展的影像学方法,具有无创、高分辨率、全方位及多参数等优势。随着快速成像序列技术逐渐成熟,显著提高成像速度,可在一次屏气中完成胸部检查,广泛应用于周围型肺癌诊断并得到临床认可。MRI检查安全性较高且不会对检查者产生电离辐射,可准确分辨骨骼、肌肉及直肠等,对软组织具有高分辨率。文献报道,MRI检查中的磁场大小可改变,能从全方面检测人体以获得更准确且全面的疾病信息,加上成像参数较多,能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丰富的医学信息,进而让疾病诊断更准确且效率更高[12]。对于肺中直径不足1cm的小病变,通过MRI检查无法显示,其对小结节检出率差于CT检查。周围型肺癌表现为分叶状时,MRI中T1W1呈中等信号,T1W2呈强高信号,当肿瘤直径逐渐变大,两者值延长,表明肿瘤液化或坏死。MRI检查对结构细节及病变部位的判断不足CT检查,但对于胸膜、胸壁及胸椎侵犯,积液和淋巴转移等显示情况更清晰[13]。本研究结果显示,CT与MRI检查确诊情况无显著差异,且对直径超过5cm肿瘤检出无明显差异;但对于直径不足3cm的小结节,CT检查的图像显示优于MRI。MRI对胸膜、胸椎及胸壁等侵犯显示更清晰,检出淋巴结、积液情况更优;CT钙化显示情况更佳,该结果说明CT与MRI检查方式各有利弊,CT能显示肺内细小病变及周围特征情况,MRI可较好判断淋巴结和病灶对胸膜胸椎等侵犯情况[14-15]。本研究中CT与MRI肿瘤检出率无显著差异,两者联合检出率显著高于单独检查,提示CT联合MRI可发挥各自优势,显著提高肿瘤诊断准确性,有助于患者及时发现疾病并治疗,并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关参考依据[16]。
综上所述,CT为周围型肺癌检查的首选方式,可清晰显示肿瘤部位及周围特征;MRI为新型影像学检查方式,相对于CT可提供清晰的有关淋巴结及病灶侵犯图像,能为疾病诊断提供更多依据,CT联合MRI检查能提高肿瘤检出和准确率,及早诊断出周围型肺癌,以便患者及时治疗,提高其预后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