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系统理论下民族经济融入“一带一路”研究的知识图谱
2021-07-27乔鹏程徐祥兵
乔鹏程,徐祥兵
(1.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院,陕西咸阳712082;2.西藏民族大学管理学院,陕西咸阳712082)
一、引言
(一)研究问题
2017年5月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Belt and Road Forum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在北京召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一带一路”将沿线各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一带一路”倡议将决定未来三十年资源配置的国际格局[1],将依托不同民族文化和不同国家经济黏性助力亚洲国际秩序,中国正在为融入和完善当前世界秩序而努力[2]。根据跨境次区域合作理论,八大民族地区被“一带一路”整体覆盖,民族地区将率先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于地缘展开经济管理合作。
民族经济管理研究是在当前不平等的民族和国际经济管理秩序中,为处于边缘、弱势或者后发民族的特殊问题进行的强调性研究,有助于不同的民族群体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获得民族平等的发展权利[3]。“一带一路”既为民族经济管理融入全球新经济系统提供了跨越式发展机遇[4],也为民族经济管理研究提供了新契机。共生系统理论下,中国在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以后,民族经济管理融入“一带一路”的相关研究蓬勃发展,现有研究以综述规范分析为主,缺乏计量分析[5]。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近年共生系统理论下民族经济管理融入“一带一路”研究的应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以后的研究提供综述参考。
(二)理论基础
现有“一带一路”研究的指导理论主要是市场失灵理论、空间结构理论、次区域合作理论、点与轴理论、均势理论、国际经济分工理论、区位理论等[2,6,7],“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互相影响,“一带一路”建设这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更适合应用共生理论和系统理论加以解释和指导。
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ery)在1879年提出“共生”概念,即相同环境下的共生单元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共生模式关系。1960年后,共生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非生物学科领域。1932年,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提出系统理论,这是通过数学和逻辑方法研究复杂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联性、时序性、结构等级、整体性等共同特征和结构规律的理论。同济大学夏立平教授在2015年将共生理论和系统理论结合形成共生系统理论(Symbiosis Syste Theory),用于解释“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关系[8]。共生系统理论包括国际体系共生共存、相互影响、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辩证统一、共生系统理论与实践诸方面。当前的“一带一路”是非对称互惠共生系统模式,只有经过长期的建设才能向对称性互惠共生系统模式转变[6]。根据共生系统理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民族差异,尤其民族经济管理的水平差异,是非对称互惠共生系统模式的重要影响变量。“一带一路”共生系统理论中应当增加民族特征、民族地区、民族经济管理这些新的单元要素。
我们将共生三要素(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整体环境)与系统层级划分(核系统、中系统、大系统、子系统)结合,构建民族经济管理融入”一带一路”共生系统理论框架,见图1。
图1 民族经济管理融入“一带一路”共生系统理论框架
民族经济管理融入“一带一路”共生系统理论框架显示,民族特征和民族经济管理是“一带一路”共生系统中较为重要的关键要素,民族经济管理共生系统是“一带一路”大系统的子系统之一。
(三)研究方法
Citespace 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是对文献资料中的潜在知识通过将科学计量(Scientometric)和数字信息可视化(Data and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相结合,挖掘科学文献的分布现状、知识结构、演进规律的一种文献可视化研究方法[9,10]。Citespace知识图谱中的节点背景圈的大小反映着文献的被引频次,节点之间的连线体现着共现或者共引关系,线条的粗细表示关系强度,节点的色彩反映文献引用时区,实现分时区、多元化、实时动态的文本挖掘。
截至2019年7月,Citespace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七十四个不同学科领域,经济和管理学领域占6.08%[10]。学者对2006年至2015年多种可以绘制图谱的研究方法形成的CNKI 数据库的1879 篇文献进行计量后发现,除其他学科外,Citespace在经济学领域应用增长最快,管理学领域应用正在不断加速[11]。
(四)研究设计
我们基于共生系统理论,应用CitespaceV对CNKI数据库2013年9月至2020年11月30日的文献进行计量。区分CSSCI收录和全部CNKI收录两个对照组,比较历年学者发文数量和趋势、关键词共现聚类的节点频次与中心性、文献空间分析和学术关注点演化的关键路径和时区变化、研究机构和作者聚类、研究成果载体聚类,希望从文献计量中挖掘民族经济管理融入“一带一路”研究的主题、研究热点、研究演进、研究主体、成果载体等规律,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民族地区经济管理研究提供研究综述性参考。
二、数据来源和描述性统计
(一)数据来源
我们在2020年11月30日对CNKI数据库收录的文献以关键词“一带一路”+“民族”进行精确检索,文献类别选择“经济与管理学科”,共检索到583篇文献,逐一清除新闻、通知、专题等非学术内容,得到556条全样本记录,以下对这些记录简称“CNKI组”。
鉴于CSSCI 引文对学术评价的重要作用,本文从CNKI 数据库应用检索并且进一步精选出CSSCI 收录文献146条全样本记录,形成对照组,以下对这些记录简称“CSSCI组”。
(二)描述性统计
为了判断“一带一路”经济管理研究中“民族经济管理”这一子领域的关注度和学术地位,我们根据上述方法检索“一带一路”,获得CNKI组43393篇文献、CSSCI组5774篇文献。
“一带一路”经济管理研究中“民族经济管理”子领域文献数量比重,见表1。
表1 “一带一路”经济管理研究中“民族经济管理”子领域文献数量比重
我们也统计了“一带一路”与民族经济管理研究CNKI 组、CSSCI 组、非CSSCI 组(CNKI 组减去CSSCI组)、CSSCI组被引频次的年度数据。
“一带一路”与民族经济管理研究各组统计数量年度分布,见图2。
1.民族经济管理研究的稳定性
表1提供的比重数据保持在稳定区间,图2各组数据在2014年至2019年持续同步性波动。刘光阳、邓大松、梁小江通过Citespace聚类分析“一带一路”研究的CSSCI文献发现,2014年爆发的围绕民族地区、西部地区、核心区的区域经济融合排在第五聚类(包含14个关键词)[5]。表1与图2与此结果基本一致,证明“民族经济管理”子领域所占比重稳定,该领域存在持续的关注热度和稳定的研究群体和机构。
2.民族经济管理研究的学术能力
表1所示两组比重的差别以及图2所示CSSCI组被引频次在2015年出现爆发性增长,证明CSSCI收录的民族经济管理研究发文数量表现较好,学术能力和影响力高于其他领域的学者。由于文献被引的滞后性,2019年至2020年CSSCI组被引频次尚未得到体现。
3.民族经济管理研究的敏感性
图2各组数据显示,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2013年,两组都没有文章发表,2014年的数据仍然较少,2015年的发文数量暴涨。与刘光阳、邓大松、梁小江的研究结果[5]不同,图2各组数据证明民族经济管理研究学者对“一带一路”的敏感性不足。
4.民族经济管理研究的未来趋势
我们以上一年为基数计算2017年至2019年增长率:CNKI组分别为1.60%、-38.89%、71.43%,CSSCI组分别为-85.71%、12.50%、-77.78%,非CSSCI 组分别为73.53%、-42.37%、91.17%,证明CSSCI 组研究增长存在波动性。图2除2020年(截至2020年11月30日,未足全年)数据较小外,2014年至2020年各组数据波动一致且维持一定水平,证明民族经济管理融入“一带一路”的研究开始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关注度随后有下降的趋势。
图2 “一带一路”与民族经济管理研究各组统计数量年度分布
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根据全球治理理论,各民族国家只有在全球事务中共同参与才能实现全球共生进化,“一带一路”共生系统需要所有沿线各民族的共同研究和参与建设。我们在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检索到1862 条记录,发文数量排在前五位的机构是:中国科学院(90篇)、浙江大学(54 篇)、中国科学院大学(51 篇)、地理科学与自然资源研究所(36 篇)、新加坡国立大学(36篇);学科分类方面检索到的456篇商业经济类文章(其他为非经济管理类文献),都与“Ethnic /Nation”无关。
我们在Scopus 数据库“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检索到2192 条记录,文章来源排在前五位的国家是:中国(1126条)、美国(206条)、英国(150条)、澳大利亚(118条)、俄罗斯(111条);学科分类中经济管理类520 条(其他为非经济管理类文献)。中国是“一带一路”研究的核心国家,美国等西方国家也较为关注“一带一路”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较少,主要是中国学者在进行相关研究,证明民族经济管理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已经初步产生国际影响力,深度则有待提升。
根据“一带一路”共生系统理论,沿线民族国家及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识存在从自在向自觉的发展过程。“一带一路”共生系统建设,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需要更多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中国民族经济管理融入未来“一带一路”国际共生系统的研究和实践,需要加强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合作。
三、CitespaceV知识图谱和聚类分析
2015年以后,Citespace软件的功能已经基本完善并且进入应用普及的提升期[1]。知识图谱分析是通过计算聚类、关系强度、网络密度、中心性和频次等方法实现的,关系强度(Links)提供了Cosine、Dice、Jaccard三种算法,本文采用Cosine算法,得出:
其中,Clk代表Tl和Tj的共现次数的统计量,Tl代表出现的频次统计数,Tj代表k出现的频次统计数。
在中心性(Centrality)的算法方面,本文采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社会学教授林顿·弗里曼(Linton C.Freeman)的中介中心性方法,得出:
其中,lkt代表从k节点到t节点的最短路径数目的统计量,mikt为从k节点到t节点的lkt条最短路径中经过第i节点的最短路径数目的统计量。
(一)关键词聚类图谱和中心性主题
基于Whittaker 共词分析理论,应用CitespaceV 关键词共现(Keyword)功能,时间设定为2014年至2020年,时间切片为1,Top50,N10%;CSSCI 组不使用任何网络裁剪,CNKI 组关系强度线较多,应用了“Pruning SlicedNetworks”和“ Minimum Spanning Tree”功能。人工剔除“一带一路”“民族地区”以及相似词汇和无关词汇。
CNKI组和CSSCI组关键词、频次、中心性对照,见表2。
表2 CNKI组和CSSCI组关键词、频次、中心性对照
共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映射出这一研究热点的相近知识结构和主题词聚类,网络中心性大于等于0.10视为网络图谱的重要节点。表2的CNKI组556篇文献共有关键词2315个(平均每篇4.16个),节点(Nodes)128个,关系强度联线(Links)175条;CSSCI组146篇文献共有关键词611个(平均每篇4.18个),节点26个,关系强度联线20条。
民族经济管理研究是经济人类学、民族学、管理学、人类学等研究内容和领域的深化与拓展[3]。这些研究内容和领域融入“一带一路”后,表2CSSCI组关键词共现较为分散,26个节点中除了“一带一路”“民族地区”外,频次大于3的重点节点有“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文化产业”两个,证明民族经济管理融入“一带一路”共生系统理论框架下,“一带一路”为民族地区提供了跨越式发展新机会,特别是地处边疆和落后地区的民族获得了国际市场区域合作发展的有利条件。CNKI组128节点,中心性关键词更加多样,除了“一带一路”“民族地区”之外,中心性大于或等于0.10的有“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产业”“经济发展”“沿线国家”“新型城镇化”“民族经济”六个二级中心节点,形成细分的研究热点。另外出现了与民族地区特点联系并不紧密的其他宏观热点词汇,例如“法制化”“创新”等关键词,证明CNKI组的研究更加广泛,将更多的热点概念与民族经济管理及“一带一路”相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地缘政治”“海上丝绸资料”等关键词的高频共现证明CNKI组文献突破了“民族”研究的固有的思路局限,将更多的主题纳入国际共生系统视野。
CSSCI组关键词共现聚类的知识图谱,见图3;CNKI组关键词共现聚类的知识图谱,见图4。
图3 CSSCI组关键词共现聚类的知识图谱
图4 CNKI组关键词共现聚类的知识图谱
我们根据图1共生系统理论框架可知,“一带一路”共生系统中的民族文化共同体是三个支点之一。不同民族文化具有的“异质性”特征增加了国际经济合作的竞争力,相近民族文化的“同质性”则有利于形成经济合作的“网络化效应”[12],民族文化是“一带一路”共生系统的重要影响变量之一。图3显示,CSSCI组“一带一路”节点之一是文化产业相关聚合,出现“文化产业”高频关键词,证明“民族文化与‘一带一路’经济管理”是CSSCI组研究的重点领域,证实民族与民族经济管理是共生系统的重要子系统之一。另外,“新型城镇化”节点的民族地区研究是另一个比较集中的领域,而且关系强度较为密集。
图4显示,CNKI 组最紧密的聚类仍然与民族文化相关,与“民族地区”节点聚类相关的热点是“新型城镇化”“精准扶贫”“文化产业”“经济发展”;另外几个相对独立的聚类中心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带一路’建设”等。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聚类相关的研究热点是“新型城镇化”“文化旅游”“欧亚经济联盟”等,证明这一研究中心关注着“一带一路”共生系统中更广阔的全人类、全世界的经济管理问题;“‘一带一路’建设”的聚类中心应当与国家热点导向有关。
综合图3、图4与表2对照CSSCI组和CNKI组,两个研究层次共同出现的五个高频关键词依次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产业”“新型城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对策”,根据马克思国际交往理论,国际民族合作是经济合作与文化合作的高度统一,知识图谱证明不同发文层面的学者都在集中关注这些细分领域。
(二)研究演进时区图谱和前沿热点
共生系统演化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演化路径遵循“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一体化共生”的规律[6]。CitespaceV关键词时区图谱(Time zone)将相同时间内的节点聚合关键词放入相同的时区,反映关键词首次出现的时间段位和研究热点的演进过程。CSSCI组获得的关键词节点较少且时区较短,我们无法看到研究演进过程。
CNKI组应用CitespaceV设定Top50获得的高频关键词(阈值3,存在明显的时区关系),主要关键词时间分布情况为:2014年(1个)、2015年(7个)、2016年(11个)、2017年(16个)、2018年(1个)、2019年(2个)。
CNKI组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见图5。
图5 CNKI组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
图5研究演进过程及表2显示,“一带一路”和民族经济管理研究最早出现在2014年,研究的广度未充分展开,主要集中在“建设”“倡议”与国家“一带一路”可以产生直接联想和政策解读的研究层面。2015年后,研究热点得到扩展,“‘一带一路’建设”“民族地区”“中华文化”“民族文化”“文化产业”等都有涉及,证明“一带一路”共生系统理论为指导的研究进入细化和纵深化阶段。
2016年,相关研究开始聚焦民族特点和民族发展禀赋等具体问题,立足点更加落地,“创新”“旅游”“沿线国家”“地缘政治”“经济发展”等经济细节问题得到充分研究,证明民族经济管理的民族文化研究是在价值导向基础上提出“发展什么经济、为哪个民族发展经济、如何发展民族经济”等如何参与的问题[3]这一理论假设。
2017年以后,相关研究更加具体、更加具有可操作性,高频关键词“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欧亚经济联盟”“区域发展”等更细节和更微观的主题得到关注,前几年的“中华文化”“文化产业”等抽象和宏大的概念不再是研究追逐的热点。
2018年,学界开始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政治热点话题。
2019年,“精准扶贫”“体育旅游”等更为细致的研究民族经济问题的话题热度得以提升。
根据共生系统理论,“一带一路”共生系统具有多重性、进化方向不可逆性、进化纵深分化加速性、共同进化性、自主增容性的特征。关键词时区图谱反映的研究演进过程证明研究在不断纵深化和具象化,“一带一路”建设已经正式加快速度,对民族地区特别是边疆地区的开放和开发拓展了新空间[13]。经过七年的研究,民族经济管理融入“一带一路”共生系统的研究不再停留在构想和呼吁层面,而是逐渐细化落地,进入共生系统建设的实务操作的研究层面。
根据共生系统演进路径的理论划分,图谱证明民族经济管理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已经进入“连续共生模式”阶段,即在一段时间内“一带一路”沿线不同民族共生单元已经在多个方面建立稳定持续的共生关系。据共生系统演进路径这一趋势进行预测,前沿热点将向更微观和具体的层面扩展,“一带一路”共生系统建设将逐渐形成体系化的学术理论。
图5和表2显示,CSSCI组和CNKI组都没有任何“管理”“人”“企业”“公司”的相关关键词出现,证明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一带一路”共生系统的宏观、区域、产业经济等“经济学”领域,没有关注企业管理、人口个体、企业内部等更微观的“管理学”领域,与管理学相关的研究有更大的细化空间,需要“民族管理学”领域的学者在“一带一路”共生系统理论框架指引下主动参与研究。
(三)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和核心机构
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和机构发文频次统计可以识别主要科研力量、核心机构、机构合作情况。这也是民族经济管理融入“一带一路”共生系统中的一个次级子系统,通过与共生系统环境(见图1)进行物质、能量、知识、人员、信息的交换实现共生演化,推动民族经济管理融入“一带一路”共生系统的倡议和建设的研究。
CitespaceV计量CSSCI组和CNKI组前五位核心研究机构及文献频次,见表3。
表3 Citespace V计量CSSCI和CNKI组前五位核心研究机构及文献频次
表3列举的CSSCI组和CNKI组研究机构主要是大学、研究院(所)、政府机构三大阵营。根据非均衡发展理论,主力研究机构在研究早期对其他机构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CSSCI组以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为首,研究主力是民族类院校、研究中心、政府机构。CNKI组以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为首,研究机构分布同样集中在高等民族院校。
表3证明民族经济管理融入“一带一路”共生子系统中,民族类高校具有地缘、研究便利性、资源优势、学术传统特点,是研究的主力。
CSSCI组机构合作网络图谱,见图6;CNKI组机构合作网络图谱,见图7。
图6 CSSCI组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图7 CNKI组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图6显示,CSSCI 组146 篇文献共来自138 个研究机构,其中,发文2 篇的机构有15 家,发文3 篇的有1家,发文4篇的有1家,发文5篇的有1家。研究机构网络图谱中孤立存在的节点非常普遍,无法计量到关联和聚类,证明研究机构合作少。
图7显示,CNKI 组556 篇文献共来自195 个研究机构,其中,发文2 篇的机构有31 家,发文3 篇的有8家,发文4 篇的有1 家,发文6 篇的有2 家,发文10 篇的有1 家,发文12 篇的有1 家,存在合作的机构,证明CNKI组的文献来源集中度较低,从频次上反映出只有个别高校形成了持续研究的组织和团队,证明研究机构之间共生系统化的研究合作的组织工作需要加强。
另外,我们的计量未发现民族经济管理研究机构与国际机构的合作记录,即未能通过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形成“一带一路”共生系统建设协同效应。
(四)研究学者知识图谱与学者合作
根据共生系统理论及图1理论框架,共生系统环境需要包括政治互信、经济合作、民族与文明交融、具体操作层面制度建设、合作通道建设、经济与市场培育、科研合作、知识信息传递、人员往来与合作等环境因素。民族经济管理研究学者之间的合作可以有力推动“一带一路”理论研究的系统化和纵深化[14],CitespaceV学者聚类知识图谱和发文频次可以识别出核心研究学者与合作关系。
CSSCI组和CNKI组前五位核心学者姓名及文献频次,见表4。
表4 核心学者姓名及文献频次
表4数据显示,学者来源较为分散,七年之间CSSCI组连续发文2篇以上的学者有9位,CNKI组连续发文2 篇以上的有28 位。我们对比CSSCI 组和CNKI 组发现,两组学者群存在差距,证明学术研究的“质”与“量”尚未同步,没有形成民族经济管理融入“一带一路”研究的权威学者和对主题持续跟进的研究群体。
CSSCI组研究学者知识图谱,见图8;CNKI组研究学者知识图谱,见图9。
图8 CSSCI组研究学者知识图谱
图9 CNKI组研究学者知识图谱
我们综合表4、图8、图9来看,绝大多数学者七年来围绕这一主题只发表了1篇相关论文,存在明显的偶发性。根据共生系统理论各部分之间合作与竞争的辩证关系,学者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推动了研究的进化发展,知识图谱显示几乎不存在学者之间的合作,跨学科和跨院校的合作现象也未出现,与刘光阳、邓大松、梁小江通过Citespace 计量CSSCI 的“一带一路”研究的结果一致[5],证明尚未出现权威的核心学者,多年持续研究形成系列成果的学者也极为稀少,学者之间合作的共生系统尚未建立,不利于“一带一路”倡议共生系统的建立。
(五)研究成果期刊载体分析
根据集聚效应理论,空间分布的集中将导致中心吸引力的扩大,出现中心增长并且带动整体发展,说明研究成果载体集聚度与相关研究的发展水平正相关。
CitespaceV计量CSSCI组和CNKI组前十家期刊载体的发文数量和占比数据,见表5。
表5 CitespaceV计量CSSCI组和CNKI组前十家期刊载体的发文数量和占比
表5CSSCI组期刊载体较为集中,前十位期刊占了发文总数量的41.08%,证明存在集聚效应。《贵州民族研究》《广西民族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是刊载成果的重要阵地,与刘光阳、邓大松、梁小江通过Citespace计量CSSCI“一带一路”研究文献结果(《东南亚纵横》《经济研究参考》《国际经济合作》《经济纵横》《国际贸易》《开放导报》《中国流通经济》《中国发展观察》《中国金融》《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存在巨大差异[5],说明民族经济管理融入“一带一路”研究与“一带一路”研究的期刊载体存在明显区别。
CNKI 组期刊载体较为分散多样化,刊载民族经济管理融入“一带一路”论文数量最多的《贵州民族研究》的主办机构在贵州省,属于民族地区。根据集聚效应理论,民族地区期刊未能形成中心增长极,民族地区和民族院校的期刊平台应当增加对这一领域研究成果的刊载。
四、结论和建议
“一带一路”倡议将对沿线不同民族未来的国际共生关系产生深远影响,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共生系统理论是指导“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理论。不同民族差异是建设“一带一路”共生系统的重要影响变量,构建民族经济管理融入“一带一路”共生系统理论框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论和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我们通过CitespaceV知识图谱计量2013年9月至2020年11月民族经济管理融入“一带一路”相关学术研究文献数据,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民族经济管理融入“一带一路”共生系统研究,存在持续的关注热度、稳定的学者群体和机构,这些学者的学术能力和影响力高于“一带一路”研究的其他子领域。民族经济管理融入“一带一路”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果持续涌现,在2015年出现爆发式增长。
第二,CSSCI组学者的研究主题较为有限,重点节点只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产业”相关。CNKI组文献共现关键词丰富多样化,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产业”“经济发展”“沿线国家”“新型城镇化”“民族经济”六个二级热点。CSSCI组和CNKI组的研究节点都与“民族文化”高度相关,证明不同民族文化是民族经济管理融入“一带一路”共生系统的重要变量。
第三,关键词时区图谱证明民族经济管理融入“一带一路”共生系统的研究演进路径正在向前不断推进,研究的演进过程在不断纵深化和具体化,民族经济管理融入“一带一路”已经不再停留在构想层面,而是逐渐细化落地,进入实务操作研究层面,并将逐渐形成体系化的学术理论,但是现有研究对企业管理、人口个体、企业内部等更微观“民族管理学”领域关注不足。
第四,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发现研究机构主要是大学和研究所(会)、政府机构,CNKI 组和CSSCI组的机构主力是民族类院校,CNKI组研究机构分布相对更加广泛。机构内缺乏稳定的研究团队,机构之间未能实现国际、国内、不同民族的机构协同。绝大多数学者只进行了一次偶发研究,尚未出现权威学者和对主题持续深耕的学者,几乎不存在学者之间的合作。
第五,CSSCI组期刊载体较为集中,存在集聚效应;CNKI组期刊载体分散分样,民族地区和民族院校未能成为期刊载体的主要对象。
针对CitespaceV 知识图谱计量结果,根据共生系统理论,“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是系统化地构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共生的共同体,推动民族经济管理融入“一带一路”的研究向理论体系化构建、共同产业政策措施制定和组织内部管理系统化等方面纵深发展。2017年5月15日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预示着“一带一路”共生系统已经进入“连续共生模式”。以共同系统理论为指导的民族经济管理融入“一带一路”研究必将迎来下一个学术关注度高峰,为建设秩序完善、地缘缓和、治理提升的“一带一路”建设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