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中让自己和组织“升维”
2021-07-27廖雪红
◎廖雪红
中国产业经济研究会副会长胡军教授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探讨》一课中,对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后指出: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文化焦虑之中,除了价值观迷茫,人们容易出现短期心理、功利行为,也容易出现价值观混乱与疲劳,“容易什么都不信也容易什么都信”。这与周如南教授在《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与危机应对》课程中指出当下舆论场“感情结构固化”,处于容易断裂的“后真相时代”是一种呼应。
我们处于一个快速变化的大变革时代,作为要识别社会问题、回应社会问题、推动社会问题解决的公益机构,首先要将历史的纵向脉络、当前的各个横切面都了然于胸,从中找准自身的定位与目标;因此,正如清华大学王名教授在课程之初的殷殷提醒:作为公益机构的负责人要通过经典学习让自己“升维”,从而带动团队、带动整个机构的“升维”。要从日常庞杂的事务中抽出时间进行学习,特别是掌握时代动向,扩大视野,深化思考,是我在“国强领军人才培训班”的第一条学习心得。
此前我的公益领域工作经验主要在基金会,对于社团、社会服务机构的了解不够深入。此次国强一期班,大多数同学来自协会、商会,让我对社团法人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理解社会组织——概念、理论和思想》一课则对分类进行了理论介绍,这是我的第二条学习收获。王名教授的分类概括十分精确易懂: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是财团类(捐助法人),商协会、社会团体属于社团类(社团法人);基金会因财结社,社团因人结社。在公益性的考量上,同学会、校友会、商会、行业协会有一定利益边界,利他性要低一些,准确而言属于“互益组织”(共益组织);同时,王名教授也指出,商会、行业协会与市场相关,建议单独立法。
第三条心得是“管理就是沟通”。周逸松老师在领导力课程中设置了一个大型游戏现场,学员分成若干组,任务是利用七巧板拼出指定图案。每个小组都有独立的任务书,但仅靠组内被分配到的材料,无法全部完成任务,但不被允许随意走动。获得随意走动权的“领导小组”在第一次游戏中首先是没有亮明“协作者”的身份,让人感觉摸不着头脑;在第二次游戏中则因为直接“发布施令”引起了某些组员的质疑,引发争辩,拖延了“工时”。
管理确实是一种沟通: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群体中传递,达成共识。在信息传递方面,作为新组成的团队,从去年到现在,通过微信、tower、钉钉等工具进行内部协作,我对此也有不少感触。管理沟通需要践行公开性、简捷性、明确性、适度性、针对性原则,公开性意味着管理沟通的方式、方法和渠道及其沟通的内容必须对全体成员公开,只有所有成员都十分清楚知道自己应该参与沟通的详细过程要求,沟通成员之间才能遵循规则,产生正确完整的沟通行为;便捷性意味着沟通方式要简单明了,采用最短的沟通渠道,减少渠道环节降低信息损耗或变形的可能性;明确性意味着最大限度排除沟通成员的模糊和误解,保证管理沟通能够顺畅高效地进行。
在沟通的过程中,也需要借助“故事的力量”。在周逸松老师的领导力课程中,头一天先花了大量的时间讲述他的育儿故事,周如南老师的课程,从头到尾,故事更是一个接着一个,学会讲故事,将核心理念通过故事展示,是最有力的沟通方法。但在讲故事前,在面对公众的层面,我们也必须先认识当下舆论场的怪现状:随着互联网发展,技术赋能与社会特征的双重作用力,反而容易出现“信息茧房”,人们之间的沟通竟然变得越来越困难。
作为公益组织,除了在宣导公益理念、发动资金募集时要面对公众,还不得不提前学习如何在公关危机中与公众沟通。因为公益慈善具有道德光环,关乎伦理,极易引发舆论风暴,信任就如一件“易碎品”,重建艰难。
在周如南教授的课程中,我了解到“预防”、“危机处理”、“品牌恢复”的三重流程,其中“预防”包括建立危机监控机制,听取网络口碑的讨论,及时发现负面内容和来源,同时也通过监测了解网络文化和网民行为的变化;建立自媒体平台,拥有网上的话语渠道,学习微时代的沟通方式,与公众或主要利益相关者沟通;制定机构员工微时代网络行为规范;与相关意见领袖、重要媒体建立良好互动关系。
纸上学习有收获,绝知此事要勤练。制定一份《新闻发言人制度》很容易,要当好新闻发言人,开好一场新闻发布会,却不简单,尤其是危机突如其来,是否可有效践行理论“化危为机”,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地收集案例,进行代入式的思考与练习。这是我在国强一期培训中的第四条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