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高质短季棉新品种研发及高效技术产业化应用

2021-07-26王桂峰王安琪

江苏农业科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产业化山东省绿色

王桂峰 王安琪

摘要:通过近10年来全国棉花生产格局下的山东植棉业态变化的棉作结构效益影响分析,基于保障粮食安全与山东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统筹生态区域布局,提出了通过发展高质短季棉及高效技术产业化应用,建立绿色高效耕作制度,综合降低植棉成本、提高比较效益,实现棉花生产稳定与棉花高质量供给相对统一的绿色高效优化技术新型产业模式支撑的产业路径,以期加快现有传统棉作熟制技术模式的升级变革,在山东生态宜棉区及次宜棉区重构“粮经饲”三元结构,保持粮棉产业“双安”、棉饲生态“双优”、棉蒜高效“双增”的系列绿色生态化轮作棉花新产业模式,为山东“十四五”棉花产业绿色高效高质发展转型的技术集成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山东省;绿色;高效高质;耕作制度;高质专用;短季棉;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1)11-0058-07

收稿日期:2020-09-18

基金项目:山东省棉花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编号:鲁农棉字〔2017〕5号)。

作者简介:王桂峰( 1964—),男,山东平原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棉花产业技术与产业经济、遗传育种与耕作学应用研究。E-mail:sdnkzx@163.com。

棉花與粮油糖料一样,是我国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基础性重要大宗农产品,棉花产业经济关系到基本民生保障和基础产业体系安全,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格局中举足轻重。

我国棉花生产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4亿kg 到1978年全国棉花21.7亿kg直到21世纪20年来保持55亿~60亿kg的水平,棉花生产力持续提高,既满足了居民需求,又为中下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绿色基础原料强力支撑。

山东省是全国传统棉花生产、消费、纺织服装出口大省,棉花产业经济总量及市场竞争力居全国前列,为全国棉花生态生产格局变迁与棉花全产业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市场高效配套体系有力支撑。20世纪80年代,山东棉花面积、产量均占全国的1/4,曾连续12年居全国首位,出口量占全国1/5。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农业产业结构集约化调整,国内外棉花资源市场融合变化、市场价格机制调节以及自然气候条件变化,引导了全国棉花区域布局大幅度调整,内地棉区适度集中调减,在2019年西北内陆棉区(主要为新疆和甘肃)面积、总产量全国占比分别为76.66%、85.50%的“一支独大”格局下(表1),山东省植棉业已降至棉花播种面积、总产量全国占比分别为5.07%、3.33%规模。

山东省棉花生产规模缩减和植棉区域集而散的变化态势基本为全国棉区变迁的一个缩版。由表2可知,自2008年后,全省棉花生产以每年5.33万 hm2 规模收缩波动走势,2016—2019年山东省播种面积分别为27.91万、17.47万、18.33万、16.93万hm2,总产量分别为3.29亿、2.07亿、2.17亿、1.96亿kg。山东省2019年棉花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约为1984年峰值(植棉171.2万 hm2、总产量17.25亿kg)的10%,与1个世纪前植棉播种面积相当。

据山东省农业农村系统棉花生产公共管理服务系统统计,全省自2015年,鲁西南棉蒜套作2熟高效棉区播种规模全省占50%并逐年增加, 2017—2018年为52.0%~53.6%,2019—2020年为60%;2020年鲁西北黄河故道棉花间作花生“双花”生态生产“双增”优化2熟产业模式支撑了鲁北植棉播种面积最高点位。

全国棉花生产格局与内地棉花产业主要变迁原因为:一是当今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棉花生产区域的进一步分工优化,内地生产要素价格走高,棉作1熟制传统生产模式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低;二是国家粮食安全产业保障及2014年启动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补贴并构建目标价格长效机制,有序引导全国棉花生产格局向西北内陆产业优化转移与内地农业种植结构有效调整;三是内地植棉业主栽品种单一,纤维质量指标体系相应的棉纺织适纺结构性不均衡匹配,传统生产方式和在地化棉花二三产业链条脱节较重[2]。

根据国家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大局基本原则,结合近10年山东省种植业结构播种面积现状,从保障全省粮食生产稳定大局与山东农业特色经济作物优势产业全局出发,推进加快高质短季棉新品种研发及高效技术产业化应用研究,以此变革传统高成本棉作制度,建立山东省绿色高效高质耕作制度体系,实现棉花产业融合生态化,建立全省“粮经饲”三元生态高效产业体系的新型棉花绿色高效高质生产体系机制格局,保障植棉综合收益,稳定植棉有效供给,是一定社会生产力条件时期内综合型产业组织优化的重要技术创新路径[3-4]。

1 发展高质短季棉是突破山东省传统棉花生产低效发展瓶颈的有效技术与产业途径

短季棉(shout-season cotton)生育期季节缩短,起源于美国、苏联地区,株型紧凑、植株偏矮、节间果枝均短,第一果枝着生节位低,枝叶较少,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叠加较长、开花到吐絮生殖生长较快,植株成铃采收性状集中,为生长发育期相对于我国农历节气能够缩短1~2个农时季节以上早熟性状稳定的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inn.)棉花种植类型[3]。

高质短季棉新品种高效技术产业化应用,既能连接植棉新型主体群(棉花生产供给体系)农艺技术,与纺织工业工艺技术契合衔接配套,实现棉花全产业链融合,又能构成新型、绿色、高效、高质的耕作制度[4],有效协调化解山东人多地少、大田作物争地的生产生态问题,提高集约土地资源利用率,并使鲁北传统1熟和鲁西南套作植棉模式转变为2熟制种植制度,提高机械化作业率,稳定增加收益。

推进加快培育早熟稳定、稳产高质、抗逆性广的高质短季棉品种研发,成为山东省变革植棉业态、完善传统生产体系,提高生产生态综合效益的技术突破选择。

高质短季棉产业化及绿色高效耕作制度粮经饲产业体系配套完善,是山东“十四五”期间基于保障粮食安全及特色产业框架下,保持全省棉花生产保护区规划基本产能的重要技术和产业创新,也是现代棉花育种研发应用与棉花杂交优势进一步应用的研究方向[4-5]。

1.1 山东省农业自然生态条件与目前棉花适纺结构类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东省主产棉区棉铃虫危害重,加之受黄萎病影响,棉田素质下降,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低。

山东省棉区≥15 ℃积温为3 500~4 100 ℃,无霜期180~230 d,年日照时数2 200~2 900 h,大部分县域≥15 ℃积温为3 500~3 600 ℃,仅能满足中早熟品种对热量的要求;年降水量500~800 mm,多集中在7—8月,雨量分布、土壤等生态条件也有较大差异,春末夏初常有旱情发生,春秋日照适中,利于棉花生长和吐絮,由南向北逐渐减少,差异较大,晚秋降温不利于秋桃成熟与纤维成熟。土壤以壤质的潮土为主,鲁西北棉区以沙壤土盐碱地为主,鲁北黄三角及环渤海植棉区主要是滨海盐碱地[4]。

据国家市场监督总局报告有关数据显示,山东省2018年棉花纤维品质质量指标,断裂比强度29.29 cN/tex,棉花长度27.85 mm,马克隆值4.9,成纱强力低;长度整齐度指数82.17%;依据棉花国家标准颜色级的白棉、淡点污棉、淡黄染棉、黄染棉占比类型,白棉占比为46.27%,淡点污棉占比51.05%[6]。

山东省目前陆地棉主栽棉花品种体系类型单一、强度不足,缺乏纤维长度25、31 mm等2个档次的棉花国产原棉(可配纺或混纺40~60支纱原棉纤维指标体系,主体长度30 mm以上、比强度30 cN/tex 以上、马克隆值3.7~4.2、整齐度83%以上)[2,6]。

1.2 山东目前棉花主要分布与耕作特点

自2005年后,山东省棉花生产基本面主要向鲁北盐碱地、鲁西北黄河故道沙壤土轻度次生盐化地、鲁西南高效两熟蒜棉套作(包括少量买棉套作)3个植棉区适度转移调整,其中鲁北是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棉花1熟区,鲁西北是黄河故道为1熟、2熟混作棉花老棉区,鲁西南是蒜棉套作为主体高效2熟区,鲁中、鲁南零散分布旱地微域棉区,2019年植棉主要分布全省5市13县(区);2020年全省植棉主要播种规模占比鲁北25.3%、鲁西北15.2%、鲁西南47%、其他旱地棉区域12%[4]。

自20世纪90年代后,全省主产棉区棉铃虫危害重,加之受黄萎病影响,棉田素质下降,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低。鲁北基础棉田单作,耕地质量较低,土壤缺钾较重;鲁北鲁西北棉杆基本作为发电燃料,仅少量作为奶牛羊饲用;鲁西南棉花采收拔杆晾晒棉花为种蒜腾茬,棉杆全部作为发电燃料使用,蒜茬化肥过量化施用。

1.3 山东省植棉成本效益比较简析

近年来,由于推广轻简化绿色技术,植棉成本有所下降,但全省棉花1熟区生产成本一般仍在3.3万~3.9万元/hm2(含土地成本),其中劳动成本在1.35万~1.50万元/hm2,植棉销售收益一般在2.34万元/hm2,补贴2 250元/hm2,棉花生产机械化作业率48%~50%,机采棉面积0.4%[2,4]。

棉花2熟区棉花生产成本,由于大蒜、马铃薯生产比较效益高,土地复种指数高,土地成本相对低,物化成本相对降低,两因素叠加摊低了植棉成本,植棉综合成本比1熟纯作棉生产成本降低65%以上。

全省传统宜棉区春棉1年1熟制耕地利用率及复种指数低,作物品类单一,晚秋时节气温下降,影响棉花成熟,纤维品质适纺性能差;棉田物质单向循环较重,棉田有机质低且钾匮乏;棉花发育生产周期长、人工作业量多、物化投入大,棉花生产的中后期携裹性异性纤维“三丝”较重,生产效率与比较效益长期走低。

1.4 短季棉绿色高效技术产业化应用简析

适宜短季棉品种在耐盐碱、耐旱涝、避免早春晚秋季节病虫草危害等自然抗环境胁迫植物性状表达的同时,实现了无膜化种植,剔除了“白色污染”,能减少用工12~15个,节约农业物化投入70%以上,集约耕地和淡水自然利用率,提高种植业整体复种指数160%以上[5],为前后茬作物种植全部机械化作业、种植区域规模化创造了技术产业形成条件,短季棉技术应用推进了绿色高效生态耕作制度创新。

根据2018—2019年东平县、巨野县棉花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技术攻关区试验结果可知,一般短季棉单产稳定在3 375~3 750 kg/hm2。以巨野县麦后直播短季棉模式为例,按照6~7元/kg计算,收益20 250~26 250元,物化成本3 825元左右,纯收益16 425~22 425元;玉米9 000~9 750 kg/hm2,按2019年1.8元/kg计算,收益16 200~17 550元,物化成本4 500元左右,纯收益11 700~13 050元。按照棉麦模式种植比小麦玉米连作模式多收入2 550~9 450元/hm2,经济效益显著。

1.5 发展高质短季棉品种研发及技术高效产业化应用,既是新型绿色高效耕作制度技术体系创新,也是棉花业态创新

短季棉比中熟春棉生育期缩短30~35 d,为目前农田耕地轮作制的一种优选作物接序茬口作物,能够通过改变传统棉花单作结构,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2熟制生产模式,在目前棉花种植比较效益低的态势下,能够综合降低植棉成本,提高综合效益,对一定时期稳定棉花生产有一定程度的有效支撑。

自2018—2010年,试验推广已审定短季棉品種产业化应用,成为近年部分棉区保持植棉业层面相对稳定结构性产业措施。

根据纺织服装业机械智能化装备工艺技术结构发展趋势并结合农业粮经饲不同生产效率,推进加快选育生育期稳定在100~105 d、纤维指标体系优良、遗传性状稳产的品种(系),适合山东省37°N以南的鲁西及鲁南冀鲁豫皖4省交界传统植棉县域的棉区自然生态要素,6月5日前播种,9月25日前集中收获的高质短季棉品种[2,7]。通过实现纺织产业需求和完善高校农作两熟比较效益显著提高,形成绿色高效高质新型耕作制度(种植结构与养地制度)基础技术产业支撑,以期配套作物体系机械化、规模化区域布局,提高农业生产结构整体效率,是目前一定时期内统筹粮经饲产业稳定前提下的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重要技术产业优选路径。

2 推进高质短季棉新品种研发背景与高效技术产业化应用的产业技术集成路线

世界短季棉种植国家和地区主要有美国、中亚5国(乌兹别克斯坦)、印度、埃及、阿根廷、中国北部棉区等,美国、埃及种植短季棉品种是为了减少或避开后期虫害,减少田间管理工作量,降低生产成本;印度20世纪80年代推行轮作中制,生产配套需要种植短季棉品[3]。

我国1919年通过朝鲜从美国引入金字棉(King)。在“七五”期间原农业部曾将短季棉育种列入科技攻关计划,并引进美国、法国、阿根廷和苏联地区早熟棉材料,选育出早熟短季棉品种中棉所10号、鲁棉10号。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山东省菏泽、聊城地区曾推广麦棉套模式(主要是棉花育苗移栽到预留麦行)[4-5],当时棉花品种纤维品质低、生育期偏长(120~125 d)、早熟差,棉花育苗基础设施投资大、用工多,年际间差异变化较大等,推广成效不大。

目前,生产推广的短季棉品种,由于植棉区域分散,种植品种多杂且退化严重,生态区域的纤维指标比强度、长度、细度、成熟度协调一致性较差,主栽品种纤维品质中低端同质化,平均长度基本在27~29 mm,强度28~29 cN/tex,马克隆值4.1~4.8,棉纤维生态类型异质化重,成纱质量低于进口棉(特备是澳棉、美棉)及新疆棉,棉花种植结构低端过剩,仅能适合中端混纺配棉与30支纱以下低端商品纺性。

2012年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中心、德州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及蔬菜花卉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相继选育出早属性稳定优质、产量稳定的短季棉品种(系),并配套小麦、大蒜、马铃薯、饲料绿肥作物2熟制品种技术体系。

高质短季棉研发,以在地化棉花纺织产业原棉品质结构需求为导向,结合当地自然生态产业经济条件,科学确定品种(系)选育目标,契合传统植棉生态区域大蒜(麦、马铃薯、油菜、绿肥饲料等作物)茬口后直播方式,合理调整粮饲结构三元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建立新型棉作绿色高效耕作制度体系,完善棉花原种繁育及良种产业化技术标准体系,总结生产技术规程,同步实现植棉业综合收益稳定提高与棉花一二三产业融合有效统一,增加农民耕作收入、拓展稳定植棉业态。

2.1 高质短季棉品种研发及技术配置重点

基于目前短季棉存在优异种质资源缺乏、亲本遗传基础狭窄且较弱、晚发迟熟、产量偏低、纤维质量不稳且年际间变化较大等,根据山东省生态宜棉区及次宜棉区粮棉经饲肥作物种植结构现状,科学确立短季棉高质育种目标和技术突破关键瓶颈,构建绿色高效2熟制新型耕作制度类型[3,8]。

2.1.1 棉花种质材料广泛技术深入开发与优化组合

棉花优异种质基因的克隆挖掘,将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结合,进行棉花品种改良和材料创新挖掘、遴选。广泛收集国内外早熟或特早熟、高质、抗逆性稳定的种质资源,利用多亲本杂交及定株杂交法、复交、修饰回交法、远缘杂交、病圃筛选、海南加代(包括多点试验、穿梭育种)与多点生态鉴定相结合的方法,注重杂交技术充分运用与杂交亲本材料优势组合[9-10],筛选开花到吐絮发育较快的遗传亲本材料,聚合优势性状与高质短季棉品种(系),培育适于棉花“粮经饲”轮作的高品质短季棉新品种(系)。

具体指标:生育期100~105 d、纤维品质长度及比强度双“30”以上,整齐度83.5%以上,马克隆值4.6以内,较当地目前短季棉品种增产5%水平,早熟性状稳定而不早衰,适纺40支纱以上的原棉纤维品种[3-4],有效协调短季棉种质资源缺乏、亲本遗传基础狭窄且较弱、晚发迟熟、产量偏低、纤维质量不稳且年际间变化较大等环境胁迫表达问题[8,11]。

2.1.2 研究短季棉品系(种)生态生产技术配套系统

根据选育短季棉新品系(种)进程,开展直播短季棉方式的稳产、高质、绿色简化关键种植技术分类集成,试验、不同播期、密度、单作或不同作物互作效应、肥水运筹、化控、机械化作业等农艺技术基本要素标准及生产规程配置;根据生物量干物质与技术经济产量质量以及土壤营养物质结构、有机质[2,7](具体结合包括腐殖酸组分变化、土壤酶活力等)分析,总结最优耕作制度模式,并探索配套当地完善高质短季棉良种繁育技术标准体系(生产技术规程)。如当地生态条件局限,可通过试验总结在鲁北宜棉区建立高质短季棉品种晚春直播良种繁育技术标准体系,保障键子率,以免棉花外来异花授粉。

2.2 高质短季棉研发的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创新技术研究

研究不同生态区域适宜的大蒜、马铃薯,37°N以南的鲁南省际地理边际县域小麦收后贴茬直播、鲁北棉后轮作饲料绿肥作物稳产、高质、增产、绿色简化关键种植棉轮作茬口作物及机械化作业配套技术。试验系统总结建立最适茬口作物品种、宜播期、种植高密度生态区域区间(适宜种植密度阈值)、高光效群体结构、水肥简化、植物病虫草绿色防控重点技术等,实现种植生产体系对应的技术标准(生产技术规程),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棉蒜(麦、马铃薯、油菜、饲料绿肥)”复种轮作生态循环绿色高效高质种植制度规范。

3 推进高质短季棉新品种研发及高效技术产业化应用的技术产业体系构建

3.1 高质短季棉高效技术产业化应用试点示范推广生态区域研究

据20世纪80年代后及近10年麦棉品种及栽培技术研究,在黄河流域棉區大蒜产区,棉蒜2熟制模式基本稳定成熟,麦棉2熟耕作模式在光热水资源丰裕棉区比较适宜。

棉作2熟区域生态基本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具有一定的热量生态基础。小麦和中熟棉花品种1年2熟制,要求≥0 ℃活动积温5 000 ℃、≥15 ℃活动积温3 900 ℃。据文献记载,在38°N以南地区(即大致石家庄-德州以南),其热量可满足1年2熟制的基本热量条件[3,8]。其次要具有较完备灌溉水浇设施。麦棉作物生理发育特点,麦棉2熟需耗水900 mm。最后需要具有较高的土壤肥力基础,麦套棉土壤条件土壤有机质含量0.8%以上,全氮含量0.8 g/kg以上,速效磷含量在15 mg/kg以上,速效钾含量100 mg/kg,土质以壤土、轻壤土为宜。

3.2 高质短季棉高效技术产业化应用的区域产业结构体系生态高效配置

山东省近年种植大蒜面积20万hm2、马铃薯5.33万hm2、油菜1.33万hm2水平[12],具有37°N以南的旱作土地及魯豫苏皖边界光热水资源禀赋丰裕的早熟宜棉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潜力明显。

以高质短季棉新品种形成的绿色高效耕作制度模式为传统棉作区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路径,构建山东新型绿色高效耕作制度生产布局,契合相关生态传统植棉区麦(蒜、马铃薯、油菜、绿肥饲料等作物)后直播棉栽培模式,建立全省20万hm2 绿色高效2熟制棉区植棉基本面;对鲁北盐碱地棉区,变更鲁北传统春棉1年1熟栽培模式,试验形成适宜晚春直播高质短季收后棉轮作小黑麦、燕麦饲料绿肥产业模式,培肥棉田地力、改良盐碱,形成当地纺织企业产业价值链延伸到植棉新型经营主体的经营体系(新棉农合作社、产业棉农的专业化职业),构建12万hm2棉花保护区绿色高效高质专用盐碱地棉花产业带产能优势[2]。全省大蒜、马铃薯、油菜特色作物收后直播;试验推进37°N以南的鲁西、鲁南小麦收获后直播高质短季棉产业模式,实现山东省传统老棉区绿色高质高效种植生产体系升级。

推进“轧花厂+新型植棉大户群体(棉农合作社)+纺织加工企业”全产业链“耕、种、管、收、轧、纺”与棉花一二三产融合的“订单化”产业模式[13],构建山东棉业特色产业竞争力优势。

4 推进高质短季棉的产业拓展与生态产品技术研发

棉花是集植物纤维、高蛋白质饲用原料及食用油料“棉粮油”产业产品特性的复合型作物,其饲料产业和优质食用油脂产业价值链拓展深延潜力。

棉花除了含有绿色原棉纤维产业特性,其棉仁中含有35%以上的高品质油脂和含量为37%~40%且氨基酸较齐全的蛋白质;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和耕地集约化利用方面,对于大豆、花生、饲用玉米种植区域单位的等位种植均同时具有兼具结构替代效应[14]。

选择光热资源禀赋适宜的生态宜作区小麦收后轮作高质专用短季棉6.67万hm2棉花,在保证小麦产量收成的同时,又收获1熟制春棉90%棉纤维产量,于生态等位土地面积可大致增加2万hm2大豆和1.33万hm2花生规模的潜在产业技术替代效应,相应增加高档饲料蛋白原料和食用油的产业总量,可对冲我国对大豆、饲用玉米国际贸易的部分依赖,同时提高耕地资源技术产业替代集约度和资源产出效率。

研究突破短季棉饲用蛋白与食用植物油脂精深加工基础研究理论,综合研究利用棉籽蛋白质和油脂工业化工艺技术集成创新,是拓展棉花产业多功能生态化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向[4,15]。

5 加快结合基础与应用技术研究,突破重大技术创新点

据有关研究,基于短季棉产量和纤维品质等性状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遗传,同时受许多其他因素制约及影响;短季棉品种产量性状及其构成产量性状,包括衣分、铃质量、铃数遗传以显性效应及显性与环境的互作效应为主,以及存在的相关加上位性效应和加性与环境的互作效应[8,10]。应注重研究选育短季棉田间农艺栽培与耕作技术集成体系配套。

5.1 系统研究短季棉主要茬口作物大蒜、油菜、小麦、马铃薯饲料绿肥作物,能够适期收获直接播种的种植生态环境条件

建立棉花新品种与“粮经饲”轮作优势种植区域规划布局的结构调整技术优化途径;实现高质短季棉为技术突破的粮棉、棉经、棉饲2熟的新产业态模式创新[16],建立棉作绿色高质高效耕作制度技术体系。

5.2 研究解决短季棉晚发迟熟与产量偏低、纤维质量指标年季间不稳的关键技术

系统试验总结提高综合技术集成度与种植密度、肥水耦合、化调促控、光温水肥(包括叶面肥、微肥利用)资源高效利用配套农艺措施。

6 推进高质短季棉新品种研发及高效技术产业化应用研究的组织保障

高质短季棉研发及高效技术产业化应用,是山东植棉业绿色高效高质量发展转型的一项重大技术创新集成与产业创新系统技术工程,要建立全省棉花产业技术公共管理服务机构牵头组织的产学研密切结合并以现代纺织工业技术创新平台为主体的重大技术创新工程协调机制[2,16]。

在示范应用推广方面,充分发挥山东省棉花生产技术公共管理服务系统组织优势,组建省级、地市级、县级3级高效技术产业化应用“点面结合线型推广”试验示范应用组织效率模式。

保持密切跟踪科技进展。建立全省大蒜、油菜、小麦、饲料绿肥作物、马铃薯生态适宜生产潜力特具村镇试验点线并区、线面综合拓展技术产业扩散效应机制,开展系统茬口贴茬直播短季棉品种(系)试验对照及种质筛选保纯技术并建立配套高效技术集成生态试验研究,逐渐确立构建全省集中度棉区的重要产业技术基本定式。

积极研究探索通过绿色金融支持发展提升山东棉花高质量绿色生产有效规模区域化的机制方式构建[13],形成绿色金融支撑棉花高品质原棉生产和绿色高质量产业体系转型发展棉花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可持续强力机制保障,包括高质短季棉研发及高效技术产业化应用关联推进:纺织工业化订单式生产体系转变发展产业融合、粮经饲结构与短季棉产业产品结构合理配置、鲁北短季棉晚春去膜直播生产推广、全省高品棉花及高效短季棉原种良种省级、地市级、县级3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技术必要配套。

推进实现高质短季棉新品种研发及高效技术产业化应用,在山东棉花生产可持续稳定发展与棉花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之间实现技术产业有效配置,对于当下研究农民增收与棉花产业经济体系组织突破点,棉花生产与棉花纺织服装业质量结构性技术着力突破点,棉花生产与粮经饲作物的耕地、淡水、气候生态要素生产生态结合着力点,既统筹了粮食安全、特色产业稳定,又保持了棉花产业质量与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关于2019年棉花产量的公告[EB/OL]. (2019-12-17)[2021-03-02].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12/t20191217_1718007.html.

[2]王桂峰,张 杰,王安琪. 全国棉花生产格局时景下山东省棉花生产保护区支撑体系构建[J]. 山東农业科学,2020,52(5):130-135.

[3]范术丽,喻树迅,宋美珍. 中国短季棉遗传改良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J].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6):164-167.

[4]王桂峰,纪凤杰,张 捷. 山东省棉花产业发展报告[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9:1-157.

[5]董合忠. 短季棉蒜后直播是两熟制棉花轻简化生产的途径[J]. 农业知识(致富与农资),2017(6):14-16.

[6]市场监管总局.  关于2017/2018年度中国棉花质量情况的通报[EB/OL]. (2018-07-25)[2021-03-02]. http://xy.snqi.gov.cn/gsgg1/31818.htm.

[7]王广春,代建龙,董合忠. 山东省棉花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和建议[J]. 中国棉花,2016,43(7):5-7.

[8]宋美珍,喻树迅,范术丽,等. 短季棉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J]. 棉花学报,2005,17(2):94-98.

[9]黄滋康,黄观武. 中国棉花杂交种与杂种优势利用[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60.

[10]肖光顺,李保成,谢宗铭,等. 早熟陆地棉主要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及杂种优势研究[J]. 作物杂志,2010(6):62-66.

[11]祁 杰,代建龙,孙学振,等. 短季棉的早熟性机制及栽培利用[J]. 棉花学报,2018,30(5):406-413.

[12]王桂峰. 山东省棉花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规程与绿色高效棉作结构优化技术[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20:2.

[13]王桂峰,徐勤青,张少红,等. 关于调整完善山东省棉花补贴机制的建议[J]. 中国棉花,2019,46(4):7-9.

[14]陈 莹,张法铭,姜 辉,等. 我国棉花形态标记性状应用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科学,2019,47(18):46-50.

[15]李雪源,郑巨云,王俊辉,等. 精准把握和推动我国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J]. 中国棉麻产业经济研究,2018(3):19-26.

[16]喻树迅,宋美珍,范术丽. 我国短季棉遗传育种演进[M]//范术丽.中国短季棉改良创新三十年:喻树迅院士文集.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03-111.

[17]程国强. 中国棉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选择[J]. 中国棉麻产业经济研究,2018(1):15-16.

猜你喜欢

产业化山东省绿色
绿色低碳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
山东省即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