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政Vlog”在新媒体平台下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2021-07-26天津工业大学赵恒心

区域治理 2021年8期
关键词:时政新闻报道传统媒体

天津工业大学 赵恒心

一、“时政Vlog”产生的原因

在过去的传统媒体语境中,“Blog”指代的是微博和博客中的网络日志,而出现在新媒体传播语境中的“Vlog”(Video+Blog),即视频博客,也称视频日志,是指作者通过影像而非文字或相片来上传网络阐述思想,其拥有极强的个人色彩风格,最早诞生于2012年的Youtube平台。2019年,随着短视频人口红利和流量红利的消失,主流媒体为赢得更多青年的关注开始以Vlog的新视频形式来报道新闻,从不同视角呈现了新闻的各个角度,丰富了新闻的报道类型(如图1)。2020年,全网涌现出大批记录居家抗疫日常、一线疫情的Vlog。

图1 2019年中国Vlog用户接触平台分布

(一)新型移动传播形式发展态势强劲

“移动传播”主要指的是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与移动终端技术实现信息实时共享与交换的一种传播行为和过程,它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两个领域中,同时实现了传播者、接收者与媒介三者之间的空间可移动性,并且打破了以往传播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限制,实现信息的双向互动与个性化传播。在如今的网络世界,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型移动媒体作为新兴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随着社交媒体在生活中的普及,微信、微博成为主流的社区平台,移动短视频在互联网日渐普及以及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几乎成为了每个网民都会接触使用的一种新媒体社交方式。在资本与技术的推动下,移动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了人们平常使用的生活化工具,正是因为移动短视频拥有的独特传播特性,“时政Vlog”应运而生。

(二)新媒体语境下传统媒体的转型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不断升级与普及,2013年中国进入4G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得到大幅度提高,传统媒体与视频势必要无可避免地融合。时至今日,传统媒体已经无法满足受众可视化与参与感的要求,移动短视频成为当前炙手可热的新媒体传播方式。为解决观众接收率日益低下的问题,传统媒体也在积极寻找一种更加顺应时代潮流与受众需求的方式。

(三)新闻机构语态向人性化转变

以往传统媒体中,时政新闻的报道形式是千篇一律的,无法摆脱掉时政新闻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这一刻板印象,而当今时代,人们越来越有个性,对时政新闻的要求也不仅仅是获取信息这一唯一目的。面对“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快速兴起,传统新闻不得不加快改革的步伐。官方媒体需要在网络时代先发制人,凭借传统媒体时代建构起的传播优势和社会知名度,打造具有人格化和个人品牌效应的知名主播,为受众呈现更加具备个人符号属性、更有温度的报道内容,打破以往冷冰冰的罗列实时信息、新闻报道。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及时获得更多受众的支持。Vlog在拍摄过程中,镜头长时间对准记者,一些新闻的生产后台也部分暴露在受众面前,这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也让传统的主流媒体新闻生产走下严肃庄重的神坛,在受众面前变得和蔼可亲。

二、“时政Vlog”与传统新闻报道相比的特殊性

受众已经在心中产生对传统新闻报道固有的印象特征,在这一领域日趋饱和的趋势下,“时政Vlog”如同新兴事物一样杀出重围,其通过报道方式的创新颠覆记者在受众心目中的形象。

(一)拉近受众心理距离,建立“面对面”交谈氛围

传统的新闻报道中,记者与受众之间隔着传播介质,受众只能有被迫接受这唯一的一种选择。而“时政Vlog”的主题虽然与时政相关,却加入了人的内核,改变了主流媒体与大众生活想象中的形象差距,建立了一种双向沟通交流的新型磁场,给观众以深刻的印象,让观众能够更好地产生共情感。这些Vlog能够带给受众真实的体验,紧扣社会关怀,让公开透明的真相缓解焦虑、引导舆论,彰显了主流媒体的使命和担当。不同于传统短视频类所展现的“奇观化”新闻形态,“时政Vlog”的特点在于平常和“去戏剧化”,强调完整地叙事和如实地记录,语态亲切、沟通自然,就像朋友在你面前与你对话般娓娓道来。这种日常化的叙事让受众无形之中认同了新闻向其传递的正确信息,在“面对面”的磁场中实现情感的共鸣。

(二)将“社区化”内容特性更改为“私人化”内容特性

以往的传统新闻报道讲究“社区化”,即新闻会按照地域划分为省部级、市级、县级等等。而在互联网时代地球变成“地球村”,关于地域的差异逐渐被磨平,受众在新媒体平台按自己的兴趣为自己划分了新的“社区”,例如美食、摄影等板块,“社区”这一概念被不断精细化,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扁平信息化新闻处理,而是需要更多的扩展外延。“时政Vlog”不断拓宽了传统新闻报道所无法到达的领域,延展了以往传统新闻报道受限的领域。“社区”的概念外延至“私人”,使得“时政Vlog”拥有了比传统新闻报道更加接地气、更具个人魅力以及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特性。

(三)建构“主动互动”的拟社会交往环境

“互动”既是Vlog的显著特点,也是视频话语建构范式的重要组成要素。对于“时政Vlog”来说,“互动”从宏观层面来讲是社会生活构建和发展的主要方式。在社会学里,“互动”这一概念被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人类的社会生活就是互动的生活。而人类所做出的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互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通过人类之间的互动联系构成社会关系。从微观层面来看,任何的信息、具体的文化与情感之间的传播都离不开“互动”。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兴起与发展、流量以及技术方面的不断进步与创新,“时政Vlog”不仅为“用户的反馈”提供了评论区、弹幕区等多种多样且便捷易操作的互动途径,更为用户建构了“主动互动”的拟社会交往环境。Vlogger与粉丝之间更加容易形成一种“亲密关系”,模糊了虚拟社交与现实之间的界限。在“时政Vlog”的内容方面也十分注重互动性和交流感,这样的互动方式对用户自身的认知体验、个性发展和信息的接收效率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时政Vlog”发展中的不足

(一)娱乐化因素增多,时政严肃性减少

“时政Vlog”究其本质仍然是作为新闻报道的新型形式而有所发展,但在现如今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主流媒体将视角过多放在“注意力稀缺”的缺口中,放大政治宣传内容在各种各样的新型传播形式和娱乐样态对注意力争夺的挑战上。新的媒介形式让传统的宣传语态得到解放,现在的我们不介意“表演”,不介意“失态”,甚至不介意“错误”,也让一些“时政Vlog”变得娱乐化,丢失了新闻报道该有的作用。作为一种最新的流行形式,Vlog虽然拥有无限的发展潜力,但还并未建立流畅的输出机制。

(二)个人主观因素强,易片面化输出观点

在传统新闻报道时期,新闻事件的叙事要求客观、准确,记者往往是以第三视角或者全知视角模式进行报道。而“时政Vlog”改变了新闻事件叙述的角度,往往采用第一视角来进行新闻播报,这种角度的改变意味着事件的切入角度、对事件的叙述方式、叙述的顺序等都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不仅要求出镜记者在视频中以第一视角去报道新闻事件,也要控制所报道的内容与新闻事件本身的关联性。当记者未具备完全准确强大的新闻素养的时候,“时政Vlog”这一形式极容易在报道新闻事件时受到出镜记者个人主观化色彩的影响,动摇受众本身的立场。

(三)制作门槛低,视频质量良莠不齐

从某种意义上看,Vlog作为一种影像内容,本质是电视真人秀和互联网直播的综合体,尽管呈现出来的是经过剪辑编辑后与观众之间存在时间差的独立视频,但是其内容所展现的并不是真人秀的戏剧化情节,而是与直播相似的“普通人”的属性。“时政Vlog”的核心便是与直播不谋而合的日常感,因此,除了新闻的基本属性要求外,Vlogger只需要展现自身的生活就能制作一条“时政Vlog”,门槛极低。大多数的Vlogger只是对新闻进行简单的记录以及对所属领域新闻内容的承袭,缺乏个人风格这一软实力。因此,容易出现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意等问题,使得视频质量不高,令受众产生视觉疲劳。

猜你喜欢

时政新闻报道传统媒体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时政要闻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时政资讯
时政
传统媒体创新发展方向
以资本运作纾解传统媒体困局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传统媒体记者该如何主动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