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存在的问题与优化
2021-07-25周洪松
周洪松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学生课程设置、体育理论课程、教育课程与社会需求等方面一直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各高校和教师去研究优化。在教学课程的设置过程,教学方法的改进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为未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一直是各体育高校和一些普通高校的热门专业,对于学生的就业发展也有很大的保障,但是现如今一些高校中,对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这个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专业技能学习不到位等等。本文主要探讨关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与优化方法。
1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存在的问题
1.1 对于学生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现如今很多高校的社会体育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多”且“杂”,因为学校对于课程的模板分不清,所以导致一些专业的课程多了很多没有必要进行学习的课程,这就大大挤压了学生的专业课时间,导致学生的训练没有针对性,专业性不强,学的东西丰富多样又都不精通,那么学生出了社会后专业技能不过关,就无法顺利就业。还有学校的技能课程连续性不强,例如今天学的技能课程是运动解剖学,可能下一次学习运动解剖学课程就要一两个星期之后,那么学生对这一技能的学习就容易出现断节情况,导致下一节课听的云里雾里,掌握不了这节课的技能学习。
1.2 学校和教师不重视理论课程
因为体育专业的高校学生在高考升学是与普通的高考升学的分数线不一样,所以很多学生的专业技能较强,但是对于理论课程较为头疼,不喜欢上理论课程。而学校对体育技能理论也不重视,教师对于理论课的上课方式过于随意,只是将理论知识死板的灌输给学生,而不重视学生是否理解吸收,对于理论课也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那么学生就更不愿意去学习理论课程。但是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中,技能理论也很重要,对于学生体育技巧的训练也有极大的帮助。
1.3 学校的教育课程与实际需要不符
时代一直在发展,对于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但是有些高校对于体育专业的学习课程一直没变,这就导致学校所学习的内容知识与社会需求不符,在现实生活和社会中没有实际意义,发挥不出应有的价值。同时很多高校的教学模式过于单调枯燥,导致学生在课堂中也学习不到相关的教学方式或学习了错误的教学方式,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工作发展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1.4 忽視学生本身的身体素质,个性等因素
很多学校的教学方式较为统一,死板。教材也只是根据统一的教学目标进行撰写。而学生是个性发展的,这种枯燥单一得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容易失去学习兴趣,且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是机械的学习体育技能,不利于学生终生的体育素养形成和体育思想,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存在问题的优化方法
2.1 制定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
学校对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以学生的就业方向为主,根据学生的就业,社会需求设置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样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对学生的教学才能有一个合理清晰的教学思路和定位,那么教师的教学效率也会有相应的提高,且教学目标是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和社会需求制定的,那么学生在毕业以后也可以更好的就业,更好的在社会上发挥价值。
2.2 重视学生的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在学生的体育学习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让学生的体育技能学习体现一定的有效性,专业性,对于学生的技能学习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那么学生在对体育技能的学习中也可以事半功倍。学校可以采取学分制来硬性要求学生的理论学习。如一定要上满相关的理论课程或者一定要上够一定数量的理论课程才能拿到相应的学分,这种方法至少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理论课中,对于一些学生觉得较为有用的知识也会进行理解记忆,那么就可以提高学生体育技能的专业理论知识。
2.3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课程与教学方法
在体育技能课程的设置中,应该根据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课程。对于一些对于学生发展作用不大的课程可以不用设置或者减少这类课程。将更多的练习时间给对学生发展有帮助的课程。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只是根据统一单调的教材对相关的专业技能及动作进行讲解,教师在教授学生专业的体育技能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终生体育素养的养成,所以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定来上课,打破传统枯燥的教学,采用灵活丰富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气氛更加轻松活跃,让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中,在较为欢快的学习氛围到学习到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就业。
3 结束语
高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去调整优化,这离不开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学校要根据学校实际、学生的就业方向和社会需求合理设置教学课程,让学生所学习技能能够与社会接轨,让学生在社会发挥价值。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教学,让学生在更为轻松活跃的课堂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也更有利于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和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武汉江汉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