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向推进 层层剥笋
2021-07-25史云波
史云波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议论文,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诉我们:人生在世,必须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为了说清楚这个观点,作者采用“层层剥笋”的纵向式结构行文。这种结构特别注重思维的逻辑性,唯有严密的推理,才有助于读者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形成认识。
《最苦与最乐》先是提出并论述了人生最苦的事情就是“身背一种未了的责任”,接着又追问“什么事最快乐”,阐释为什么“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最后通过对“责任能否推卸”这一问题的思考,得出“人人必须尽责任”的鲜明观点。
梁启超作为一代大家,在论证过程中,并没有掉书袋、摆架子,而是从生活的琐事入手,娓娓道来,由浅入深,丝丝入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处处为民众考虑,体现出了作者启蒙大众的苦心孤诣。
【技法讲解】
议论文中,纵向式结构需要非常缜密的逻辑思维。
如《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共六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段)盡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5—6段)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
那么,这三部分之间是一种怎样的逻辑关系呢?
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平常百姓也有深刻的思考,哲人志士更有不少精彩的论述。本文的论点就是一对姊妹命题: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作者将论证的重点放在“快乐”的反面“痛苦”上,先从人们最熟悉的“贫”“失意”“老”“死”等人生苦痛说起,通过否定大家的普遍认识来激发读者的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第一个分论点:“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这样就不会有强加于人的感觉,反而有水到渠成之妙。接下来,作者列举责任未解除的种种情况:承诺未办、欠钱未还、恩惠未报答、得罪人未赔礼。这些事实论据事事常见,句句入心,读者无不默许。
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论证“尽责任是最大的快乐”,这是第二个分论点。因为是前一个分论点的反面,我们有了前面的认识,自然而然就容易接受这个观点了。所以这里只做了简单的分析。最后引用孔子的话加以证明。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最苦与最乐”的所指“负责任与尽责任”,不是两个迥异的或对立的事物,而是同一事物的两个阶段,两种状态,两种境界。这种辩证思维所把握的有机联系,使全文的议论浑然一体。
至此,两个分论点已经证明文章似乎可以结束了。但作者知道,一些读者的思想上还有一个结没有解开:既然负责任是痛苦的,那么不负责任不就没有痛苦了吗?为了解开这个结,作者设立了第三个分论点:“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理由是:“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的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梁启超先生此文严密的论证之美令人叹服!
最后补充一点,我们注意到,几乎每段开头都是一个设问句,后面的跟进回答把三个分论点连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断接近文章的中心论点。连续的追问,如层层剥笋般,引领我们从混沌走向清晰,传递给我们思维推进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