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

2021-07-25

旅游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红色旅游革命红色

主持人:蔡红

红色旅游是构筑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彰显中国自信和中国力量的重要实践。自2004年以来,随着连续3期《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及其相关系列政策和文件的出台,红色旅游迅猛发展,成效显著,尤其是在旅游扶贫、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本期“红色旅游”专题邀约了6篇笔谈,系统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红色旅游的发展成就,梳理新发展阶段的重点问题,探讨红色旅游的新内涵、革命历史空间的场所精神和数字人文等理论和实践交融的课题,并就新时代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实现路径、创新举措提出发展策略和政策建议。期盼旅游学人的思考能够助力红色文化弘扬、红色基因传承,进一步促进红色旅游的理论建构和体系深化。

红色旅游发展的“破”与“立”

吴若山1,2,3

(1. 新时代文化旅游研究院,北京 100020; 2.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旅游政策研究中心,北京 100048; 3.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北京 100006)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1.06.001

我国系统推进红色旅游发展以2004年为起点,至今已有16年。实践表明,发展红色旅游不仅能够加强红色遗址遗存保护开发、用活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更能够推进红色文化弘扬、促进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旅游已成为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近年来接受有关部委委托,系统评估《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落实情况,并谋划“十四五”时期红色旅游发展政策制定,牵头编制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专项规划,深度调研十省区市红色旅游。通过实地调研、查阅资料、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发现“十三五”时期我国红色旅游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得到全面提升。但“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当前,依然存在一些制约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站在“两个百年”交汇的新起点上,适时审视红色旅游发展,梳理当前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时代价值。

一、回顾:“十三五”时期红色旅游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红色旅游发展成就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一是各地高度重视,密集出台有利政策,红色旅游总体发展环境有所优化。二是资金投入显著增加,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加快推进。“十三五”期间,全国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16.9亿元,支持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项目170个。三是各地积极拓展育人路径,深入挖掘红色旅游景区所蕴含的红色文化内涵,有效发挥了红色旅游教育功能。四是产业链条有所拉长,脱贫攻坚作用效果明显。五是不断强化行业监管,红色旅游规范化水平得到提升。六是宣传推广活动扎实推进,红色旅游品牌的认知度和美誉度不断增强。

二、审视:制约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

问题一:体制机制不够顺畅。我国红色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归口复杂,分属宣传、文旅、文物、党史、教育、住建、纪委、军事等不同部门,“九龙治水”问题比较突出,部门之间缺乏高效协调联动机制,导致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以及宣传推广方面难以高效联动,制约了红色资源功能的有效发挥。与此同时,资源归口、权属和管理的相对分散,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红色资源小而散,重复开发、低水平建设、单调雷同、特色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加大了区域红色旅游品牌打造的难度。

问题二:资源家底不清。资源家底内容包括两个维度,一是全国红色旅游资源的范畴和资源品级不明,这是“大家底”不清的问题。当前,我国尚未形成准确、全面、科学的全国红色旅游资源数据库,影响全面决策和项目建设两大工作。二是既有红色资源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这是“小家底”不清的问题。不少地方展馆陈列方式落后,讲解内容陈旧,产品单调,无法充分体现这些“小家底”承载的历史意义和思想内涵。

问题三:产业链条短板仍存。目前,我国红色资源产业仍然存在产品单一、业态不足、融合不深、品牌不强、融资不畅、链条不全等问题,产品体系建设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供给层次的缺失,导致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低。在产品模式上,与其他旅游资源融合发展力度较弱,红色文化创意商品、创意演出、夜游等新业态较缺乏。此外,我国红色旅游多元化投资体系尚未完全形成,難以有效发挥民间资本发展活力和社会参与的共建力,制约了红色旅游精细发展。

问题四:人才队伍不够健全。业界谈及红色旅游人才队伍,往往聚焦讲解员队伍。实际上,红色旅游人才队伍是个更为宽广的概念,调研发现,红色旅游的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性人才短缺问题同样严重。就行政管理人员而言,很多省级行政部门只有一名同志兼顾红色旅游工作,地市一级情况更为严重。可以说,行政管理人员数量不足就天然限制了“责任落实到岗到位”。此外,在红色旅游景区景点,精通红色旅游规划、运营、策展、红色文化研究等相关专业人才普遍稀缺。各地红色旅游讲解员队伍普遍存在职业上升空间狭窄、工资待遇偏低、人员流动性强、重复培训成本较高等突出问题。

问题五:科教水平有待提升。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科技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催生了展陈方式、业态活化和红色旅游消费需求的深度变革。然而,反观我国多数红色景区景点,与前沿科技融合度相对滞后,部分红色旅游场馆、纪念设施未能融合VR、AR、AI等高科技手段,红色旅游体验仍然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体验红色文化、接受革命教育、铸就时代精神的实际需求。

问题六:基础理论相对滞后。当前,我国现有红色旅游研究已延伸至教育、政治、传播等多学科领域,但在理论体系构建上,尚未破题。在研究方向上,缺乏对红色旅游核心竞争力、国家认同、红色旅游综合收益、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的探究。在研究队伍上,受红色旅游研究机构在学术评价中的权重相对较低所限,以红色旅游为专长的科研院所相对紧缺,相关科研人员数量相对不足,导致我国红色旅游理论基础研究相对薄弱,长期缺少一支有战斗力、影响力、前瞻力的研究队伍。

三、前瞻:红色旅游发展的前沿趋势与核心要点

红色旅游发展,当下有为,未来可期。“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推进红色旅游发展应在“破”与“立”之间疾步前行。

一是完善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展的体制机制。各级党委、政府须提升战略定位,强化组织领导,提升协调职能,完善推动红色旅游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中央政府可用好部际协调机制,明确不同部门推动红色旅游发展的职能,完善红色旅游跨部门管理、综合协调、公共服务等机构职能。

二是拓展红色旅游资源的内涵边界与外延。应及时制定“红色旅游资源分类、评定标准”,明确红色旅游资源的范畴和资源品级,以普查有效带动各地党委政府重视红色旅游发展问题。工作中应注重扩大红色旅游资源评定覆盖范围,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理念嵌入其中,将一批我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标志性成就、代表性项目纳入红色旅游资源范畴。

三是构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十四五”要注重形成面向人民需求、面向时代特色、面向未来趋势的红色旅游现代产业体系。在供给端,其核心是要加快提升红色旅游载体和精品线路建设水平。可加快实施重大红色旅游建设工程,在延安、遵义、井冈山等既有红色旅游发展“高峰”基础上,培育更多具有世界影响力、民族象征性、区域辐射力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实现从“高峰”到“高原”的转变。在发展方式上,要注重融合发展,研究推出红色旅游融合示范区、国防军事旅游示范基地等品牌。同时,要注重加快红色资源、渠道、设施、服务和品牌建设力度,综合发力,打造全局性、高效率的红色旅游现代产业链条。

四是依托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优化红色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及时贯彻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依托区域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探索推动建立区域联动、协同发展机制,对红色旅游发展高地及跨省的红色旅游资源集聚区,加强统一规划和整体包装开发,让红色旅游发展纵深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特别是以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为支点,统筹推进革命老区振兴,提升革命老区致富内生动力。

五是坚持创新驱动,提升红色文化和旅游科技水平。以提升红色旅游“上云用数赋智”水平为导向,加快实施红色文化和旅游产业数字化战略,提升新一代网络通信、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水平,加快发展新型红色文化和旅游业态、场景和消费模式,壮大红色文化和旅游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新模式,推进超高清视频、沉浸式体验、云观展等新产品应用,构建红色文化和旅游创新体系。

六是畅通红色文化和旅游投融资支持体系。加快建立健全政府资金、社会资本、金融资本于一体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更好地发挥财政性资金的主体和撬动作用,激发和引导民间投资活力。鼓励各地在年度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计划中,不断加大红色旅游目的地周边公路、连接线、厕所、停车场等交通配套体系建设。

七是夯实红色旅游高水平人才队伍基础。加快优化红色旅游人才梯队、人才评价、人才激励等体制机制,推动红色旅游讲解员用人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分级管理,提高基层讲解员薪酬待遇,稳定人才队伍。实施红色旅游“春风行动”,积极引导红色旅游项目为乡村弱劳力、半劳力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提供就业岗位。支持职业院校开设红色旅游相关课程,培养专业人才,增强红色旅游发展活力與后劲。

八是构建红色旅游现代宣传和传播体系。以文化强国建设目标为指引,可尝试设立国家级“红色旅游重点宣传项目库”,创新打造红色文化和旅游全媒体传播体系,创新红色文化和旅游领域的优质内容创作、产业运作和模式创新,不断扩大红色旅游影响力、传播力。

(作者系新时代文化旅游研究院院长,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旅游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收稿日期:2021-04-20)

红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1

宋昌耀,厉新建,张    琪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北京 100024)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1.06.002

一、要在讲政治基础上重视市场

红色旅游是政治工程、文化工程,需要始终坚持把握意识形态,要把好政治观;“可以通过传统教育带动旅游业,但不能失去红色旅游的底色。只有体会到革命年代的艰苦,才能使人们真正受到教育。”2同时,红色旅游是经济工程、富民工程,需要借助市场的力量推动深入发展。庞大的旅游市场既是红色教育的潜力市场,同时也是红色旅游最重要的发展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红色根据地,爱国主义教育,这是一个概念。发展红色旅游,是另一个概念。”3因此,对红色旅游的发展要注意处理好红色价值和旅游价值之间的关系。红色(革命)根据地突出的是其革命意义、“红色价值”,不一定有旅游价值;红色(旅游)目的地突出的是其旅游意义、“旅游价值”,重在挖掘空间价值。也就是说,红色(革命)根据地不一定必须发展红色旅游,红色(旅游)目的地未必一定是红色革命根据地。

在红色旅游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政治主题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第一,要纠正两种错误观点。一种错误观点认为,红色旅游难以做好,红色旅游的主动消费和社会化程度低,难以大发展。另一种错误观点认为,红色旅游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有相对稳定的客源,因此不认真研究市场,不认真研发产品,不认真完善体验,不深入挖掘,不主动作为。第二,要清醒地认识到,红色旅游发展不能只讲市场不讲政治,没有思想感染力的红色旅游是没有灵魂的红色旅游;红色旅游发展也不能不讲市场,没有市场生命力的红色旅游不是高质量的红色旅游。红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发挥红色旅游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功能和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积极作用。对于革命老区而言,充分发挥红色旅游在脱贫攻坚以及后脱贫时代发展成果巩固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其实,展现昔日老区突出的发展成就本身就是红色旅游教育最好的素材之一。

二、要推动组合化、融合化发展

坚持内涵化发展、市场化发展与坚持组合化、融合化发展相结合,是红色旅游走向市场、走进市场、获得市场喜爱最重要的路径。因此,要对知名红色旅游演艺驻场演出给予宣传支持,对这些节目的巡回演出给予资金扶持,对相关红色旅游演艺线上化发展的探索提供技术支撑和鼓励,有序、有效地优化红色旅游品牌体系;要注重红色旅游纪念物或事件的创意化、组合化发展,开发人们乐于看乐于听乐于买的纪念品,为突出仪式性,还可以采用编号、证书的形式,来提高诸如红船模型、恢复高考有关珍贵文件复印件之类纪念品的吸引力;要形成红色符号与生活需求、时尚追求的组合,红色旅游资源和其他地方特色资源(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合等多样化组合。

淡化主题、失去内涵的红色旅游缺少红色旅游应有的本质、失去了红色基因。不过,如果没有融合发展的理念,远离人们的生活化感知,不利用科技手段创新,不着力打造红色旅游品牌体系,那“一条红色主题线路走到底”的红色旅游的生命力和市场号召力就会受到削弱,红色基因传承的群众基础、市场基础就无法进一步壮大、压实。只有紧紧抓住红色旅游的主题,并放在红色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格局中,扩展了空间,开阔了视野,红色旅游才会有可持续的未来。对于教育性红色旅游产品,红色经典景区可以成为标志性吸引物,整合周边其他资源,着力构建包括博物馆、遗址、陵园等要素在内的区域性联合体模式,从而形成完整的纪念地体系,甚至作为红色旅游的唯一吸引物;而对于大众性红色旅游产品,红色旅游景区就要注意与周边其他类型景区景点之间的融合互动,成为整个旅游行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大尺度红色旅游景观,可以有效地带动红色资源之外的其他旅游资源进入市场,获得价值兑现的机会;而对于小尺度红色旅游景观,须依赖于所处区域主流的其他类型旅游资源进入市场,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当然,无论是面向国内旅游者还是国际旅游者,讲述“红色故事”时都要强调平易近人、可听可感,要注意处理好“国家的记忆”与“百姓的声音”以及“高贵的灵魂”与“平凡的世界”之间的关系。只有红色故事能“贴心”,红色精神才能真正“入心”。

三、要抓好体验化、科技化发展

红色旅游已经取得了重要的发展和突出的成绩,但红色旅游体验质量还有进一步提升优化空间。红色旅游不能停留在“说、看”层面,还需要有“参与、体验”层面,不能只有严肃的解说甚至说教,而应该有更多的寓教于游、寓教于感、寓教于悟,要更好地通过技术来优化解说系统,推进红色旅游解说系统革命,利用技术来丰富方式、展示内容、引导体验、优化效果。红色旅游需要有更多的场景思维、场景能力,要从博物馆、纪念馆、纪念地的观光式、教育式游览中走出来,谋划好沉浸式体验的文章,打造好沉浸式体验的空间,这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和必须关注的方向。红色旅游要注重讲解群体的多元化、方式的多样性以及讲解的亲近性、体验的互动性、产品的参与性。只有这样,讲解才能成为体验重要的素材和入口;否则,讲解就只是一个职业而不是一个事业,就只是一个任务而不是一个追求。红色旅游还要注重培训的系列化、课程的网络化、资源的公益化和典型的榜样化,只有这样,才能带动解说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要在五好讲解员培养项目、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基础上,进一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优势,为红色旅游讲解员、导游员的自主学习提供相应支持。

红色旅游要高度重视“沉浸式观赛、复眼摄像、虚拟体验、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的影响,更深入地推动数字化、網络化、智能化方面的发展。科技赋能红色旅游发展,需要考虑包括材料科技、数字科技、生物科技等诸多科技发展对红色旅游的促进。红军装、忆苦饭等传统的红色旅游产品依然必要,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满足市场对红色旅游体验新期待。红色旅游可充分用好红色影视作品,让这些红色影视作品成为红色旅游的体验背景,在景区拍摄再现或具身体验,或者是口述历史形式及其资料在红色旅游中的深入应用,都是值得探索的方向。要积极探索沉浸式纪念馆、博物馆的建设,要以红色资源为原材料,通过算法推动数据空间化,在数字化的文化资源方面大胆探索,形成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的高效融合。

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红色旅游发展

要注意处理好点线面的关系。要遵循点轴开发模式,重点构建点状(比如博物馆、纪念馆、核心展示园等)、块状(比如区域性的纪念地体系或纪念地联合体)和廊道状(比如建设“重走长征路”国家步道系统)的标志性产品,形成“点轴网”的整体架构。在建设过程中,要着力培育形成线性的标志性产品、形成具有市场辨识度的统一的标识系统,要重视其政治意义、教育意义之外的经济意义、富民意义,要突破资金、人才、机制等核心难题。资金从哪里来、人才从哪里调、机制从哪里破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最重要的制约要素。只有形成了财政资金之外的社会资金投入机制,线性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只有形成了稳定的统筹推进机构体系,大跨度线性空间的协同才能有效落实;只有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节事化推动的联动机制,才能构建“地方间竞争、集中化投资、聚焦性带动”的发展模式。

要注意处理差异化、体系化的问题。一方面,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是一个整体,因此,在形象、标识、标准以及管理、服务、包装符号等方面需要有统一要求,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形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社会认知。另一方面,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涉及空间广泛,15个省区市的资源禀赋、经济基础、交通条件等各方面条件不一,因此,在内容选择、解说重点、建筑形制、建设模式等方面都要因地制宜,避免盲目求大,小题大做。要考虑在国家级英雄烈士纪念设施和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的基础上,探索形成国家步道、国家纪念公园、国家纪念地(纪念馆、纪念园、纪念碑)、国家战场遗址(廊道、步道)、文旅融合示范区(创建区、引领区)等体系。

在红色资源的保护、再现、创新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科技赋能,扎实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官网等数字化矩阵建设、数字化传播与体验等工作,在重要节点的标志性博物馆、纪念馆的建设中,要率先探索和示范。在文旅融合区的建设过程中,要在公共服务融合、科技创新融合、突破政策或制度障碍、红色资源创意的规范与权属开放、系列化品牌化发展方面加大创新力度,要用更积极的土地政策探索来激发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沿线红色旅游的发展活力。

(第一作者系该院讲师,第二作者系该院教授兼吉首大学湖南芙蓉学者(青年)、通讯作者,第三作者系该院硕士研究生;收稿日期:2021-03-29)

“三新”引领下的红色旅游发展思路12

林宝民1,林德荣2

(1. 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2.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系,福建 厦门 361005)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1.06.003

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旅游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红色旅游新发展格局,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意义深远,影响重大。

一、新发展阶段红色旅游内涵

1. 红色旅游核心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强调,“发展红色旅游要把准方向,核心是进行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让干部群众来到这里能接受红色精神洗礼。”这从理论上提出发展红色旅游的核心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论断,也是发展红色旅游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红色象征光明、凝聚力量并引领未来。红色基因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中所形成的一种先进的观念;红色基因是爱党、爱国,是追求,是勇于拼搏、自强不息;红色基因是忘我,是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红色基因是红色文化的核心要素,红色文化又是红色旅游发展的核心和灵魂,是红色旅游发展遵循的根本原则。

2. 红色旅游落脚点

发展红色旅游必须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发展红色旅游的落脚点,在实践中遵循红色旅游发展规律,结合新发展阶段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创造红色旅游的社会、经济效益,探索红色旅游助力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的路径和机制,将其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革命老区及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3. 红色旅游功能价值

发展红色旅游须体现新时代新发展,凸显红色旅游的本质,搭建新时代风采与革命历史故事的跨时空联系,挖掘红色文化精神内涵,正确理解红色旅游承载的功能价值。实践证明,红色旅游在加强革命传统和党性教育、文化自信培育、弘扬爱国主义和推动民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进入新发展阶段,在保持原有政治、思想方面价值功能基础上,一方面,要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利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一剂富含精神营养、红色基因营养的营养剂,让广大党员群众在红色教育和“四史”教育过程中领会新思想的磅礴伟力,坚定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胜信念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另一方面,还需考虑如何推动红色旅游市场化的发展,使其不仅是教育的工程,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富民工程。

二、新发展理念下红色旅游发展问题甄别

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是把质量取向上升为发展的一种理念,这一理念是对红色旅游发展的价值取向、原则遵循、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等的重大调整和提升,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高度聚合和集中体现。这要求解决好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问题,解决红色旅游的内外联动、区域融合和开放问题,解决主客共享美好生活需要的问题。

1. 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

发展红色旅游,要全面、深入理解党中央对于红色旅游发展的要求。一方面,规范红色旅游的发展建设,认识到红色旅游不是高端化、高档化,也不能过度商业化,必须保持红色旅游底色;另一方面,要遵循旅游产业发展规律,高度重视红色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红色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以高质量的生态赋能,促进红色旅游的多业态融合,构建可持续的红色旅游发展体系,在保持红色旅游的原真性的同时,面向未来,强调主客共享,兼顾各层次的需求,满足人民特别是老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动红色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2. 红色旅游发展规划问题

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制定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须把握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构建红色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体系,丰富红色旅游内涵,确定红色旅游项目的区域分布及协同、区域发展重点任务、红色旅游的价值实现机制和路径、政策保障及具体实施时间序列,规避现有红色旅游仅停留在“说、看”层面、主题或内容同质、发展模式单一等问题。因此,要将红色旅游发展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把红色旅游规划实施绩效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标体系,且这一系列规划设计和出台的相关政策须经得起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3. 红色旅游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问题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须对人才这一资源进行整合、组织和运用。然而,从发展现状看,部分红色旅游从业人员的政治素养、历史知识和文化知识相对匮乏,已有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专业素养难以有效地传递红色旅游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与教育意义。而且,能够适应新发展阶段要求,懂政策、善经营、会管理、富有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的中高级红色旅游人才较为缺乏,由此引发管理和开发过程中的短视行为,难以从整体上把控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红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三、新发展格局下红色旅游发展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這句话阐明了“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逻辑关系,明确了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和需要把握的工作重点。“发展是第一要务”要求红色旅游要实现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续的发展,做强红色旅游。“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求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创新引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与时俱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逻辑,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照顾好”,把文化自信“树立好”,把中国形象“传播好”。

1. 制定科学规划,保证可持续发展

(1)内涵发展,品质提升

制定科学规划,必须坚持内涵化、可持续发展道路。首先,要深挖红色文化内涵,以红色文化为灵魂,开发多样化、具有地域特色的体验型旅游产品,以高质量产品和高质量服务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其次,营造开放、充分竞争的营商环境,培育知名红色旅游企业和旅游品牌,增强区域红色旅游发展内生动力、创新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保障产品和服务的高品质供给;最后,要处理好红色旅游国内发展与国际共鸣协同的问题,充分认识到红色旅游资源所蕴含的中国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生动体现,同时,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科学规划要重视国内游客,更要重视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和外国人,以更开放姿态,让红色文化引起更大国际共鸣,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区域合作,多元融合

红色文化是以党史事件和人物为线索,各红色旅游地间往往有着时空上的联系,要完整讲述红色故事,需要区域间的协作。为此,要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结合现有红色旅游管理体制、运营机制和监督机制,探索共建、共营、共推的协同发展模式,建立跨区域合作的制度保障机制,并从国家及基层的层面,制定红色旅游发展、区域联合发展的专门法规、条例及扶持政策,使区域协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由政府搭建平台,以红色旅游融合发展为创新抓手,做好“红色旅游+”和“+红色旅游”文章,吸引资本和人才汇聚,构建以红色为底色的产业链条,在产业融合、产品打造、营销赋能等方面,实现明确专业分工及跨界协作,共同在红色旅游精品、红色旅游示范项目等方面创造更多价值。

(3)科技加持,丰富体验

科学的规划要加快红色旅游“新基建”,借助VR、AR、5G、AI、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加大对红色旅游在线体验技术的提质改造,通过线上线下技术融合创新,丰富红色旅游产品和服务体验,做好科技化、场景化和体验化的文章,实现全方位、全时空、全要素的红色旅游沉浸式体验、个性化定制和智能互动,优化和拓展红色旅游的空间,共享数字红利。

2. 加强能力建设,造就人才队伍

一是注重外部人才引入。根据区域红色旅游发展特色及产业化发展需求,制定灵活有效的“引才、留才”政策措施,在待遇和发展机会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引入优秀人才,尤其是经营管理类优秀人才。并加强与旅游院校、专业规划机构对接,做好人才输送、对口培养工作。二是加强内外部讲解队伍培训,优化讲解队伍结构。首先,以文化和旅游部五好讲解员的培养为基准,构建符合新时代特点的红色旅游发展理论架构和话语体系,鼓励讲解员结合自身特点和经历,创作出有吸引力、感召力的讲解词,实现让游客从听见到听进和听懂的转变。其次,创新培训模式,优化管理机制。采用以赛代练、以赛促学的模式,引入诸如剧本杀的时尚元素,丰富讲解员的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制定讲解员的等级评定和评聘制度,提高其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的热情,不断提升讲解技能。最后,优化讲解队伍,促进队伍的多元化。要重用老年讲解员,活用青少年讲解员,稳定专业讲解员队伍,吸纳红军后代担任讲解员,规范义务讲解员队伍。当然,在这过程中,要切实强化人民群众对于红色旅游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主动参与,积极作为,以实现“人人都是传承者,个个都做代言人”的目标,共创更为丰富的红色旅游价值。

(第一作者系该院讲师,第二作者系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通讯作者;收稿日期:2021-03-30)

数字人文:红色旅游发展的新路径1

吴志才1,2,黄诗卉2,3,张凌媛2

(1.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广东 广州  510006; 2.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广东广州  510006; 3.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1.06.004

伴随VR、AR、5G等新技术,云上文博、数字红色博物馆等新兴业态开始涌现,红色旅游的数字化转型为行业注入了新活力。但数字要素的价值远不止于此,数字人文在红色旅游领域的应用应该突破重产品轻运营、重形式轻内涵、重技术轻组织的发展误区,以数字生态圈战略为引领,整合各方的资源、产品和服务,共同创造价值,形成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共荣共生的“数字生态圈”,推动红色旅游走出一条“平台思维、技术赋能、以民为本”的新发展路径。

一、平台思维:盘活红色旅游资源存量

我国革命老区红色文旅资源具有独特性、多样性和分散性的特点,潜在价值巨大。平台思维作为数字经济背景下实现创新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建档立库从时间维度上整合各类红色资源,通过推动跨界跨域的联盟合作从空间维度上整合现有的红色产业要素,为盘活红色资源存量开创了新的思路。

1. 建档立库推进红色资源的数字化再造

红色旅游需要以历史为基础。数字化资源库的建立是红色文旅资源保护、传播、活化的逻辑起点。除传统的革命历史遗迹外,大量红色档案、史籍、文献、图片、纪录片、声音材料都是重现红色历史、传承本源性社会记忆的原始材料,也是跨越时空界限向社会公众传递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2。因此,需要加快红色文旅资源开发的数字化发展步伐,包括推进红色文化数字化档案馆和红色文物资源大數据库建设,对各地的红色历史档案、史籍、文献等进行数据收集、梳理、挖掘与整合;建立红色文化元素数字化管理标准体系,实现传统的文物档案管理工作与城乡数字化建设相衔接;支持开展多主体参与的红色文化研究,强化档案、史籍和文献的数字化和公开化的合法性。在红色文旅资源的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梳理和优化红色文旅资源结构,为红色文旅资源的活化利用奠定基础,为民众深入了解历史提供更多的信息来源和教育途径,这类数字化平台本身亦有可能成为彰显新时代红色精神的文化IP。

2. 联盟协同推进红色产业的要素整合

良好的数字生态可以使地方小循环带动地区大循环,进而促进红色旅游服务于国家战略和时代需求。数字人文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深化跨界跨域的融合创新,将空间上分散的文化要素和资源“串点成线”,形成红色文化旅游带,进一步提升旅游资源开发与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事发展的契合度,推动“小旅游”向“大平台”“大生态”演进1。一方面,在国家战略层面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体性挖掘与结构性整合。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以红色文旅大数据库为基础,以构建国家文化公园“云平台”为突破口,探索建立跨区域的红色旅游合作联盟,为打造区域性红色旅游公共品牌拓展制度空间。另一方面,促进红色文化旅游带沿线地区实现“人、文、地、景、产”等旅游要素的整合,以信息技术撬动文化创意与当地旅游资源相结合,推动红色旅游发展与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环境、产业经济活动、自然人文景观融合发展,全面提升红色文化旅游带沿线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的发展活力,使红色旅游成为当地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二、技术赋能:带动红色旅游市场增量

当前,我国文化消费升级趋势日趋明显,需要促进红色旅游思维从传统的“景点”开发到“目的地”打造的转变,通过技术赋能,以新主体、新技术、新方法推动红色资源从文物价值向文旅价值转变,带动红色旅游市场迈向转化增效的高品质路径。

1. 新主体激发红色旅游产品供给活力

数字人文在红色旅游中的应用为实现红色旅游生态圈从单一主体到多元合作、从文化事业到文旅产业、从管理为主到运营为主的转變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鼓励文化文物单位与互联网龙头企业合作,以数字技术桥接大资源和大资本,共同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数字化红色文旅IP大平台;支持中小型科技企业参与红色旅游产品和服务供应,使其成为红色旅游产业的有益补充,搭建红色旅游大舞台;激活当地民众在资源保护和服务支撑上的能动性,依托数字化平台推动红色旅游创新创业,鼓励更多技术性人才、文化创意人才走进乡村,在社区参与中彰显红色旅游新精神,实现红色旅游大繁荣。

2. 新技术推动红色旅游体验深度化

红色遗址的文物价值并不完全等同于旅游价值,红色文旅价值更强调为游客创造独特的历史顿悟、文化体验、情境沉浸。红色旅游目的地能否通过符号化转化使文物价值被旅游者所正确感知和内化,与其所依托的媒介紧密相关。数字人文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衡文物保护和旅游需求之间的矛盾,通过5G与人工智能、VR、AR等先进技术融合,提升红色景区项目的可视化效果与互动参与度。对于具有较高保护要求的文物,可以通过“数字化再现”实现沉浸式体验、个性化定制和智能互动。红色文旅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则为打造红色旅游云项目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通过设计红色旅游云线路,对相关红色文旅资源实现故事性串联,提升旅游者对于红色文化的整体认知,是对线下红色旅游的有益补充。此外,以红色文旅资源库为蓝本,更加深入地挖掘红色目的地的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红色故事和红色资源,对于建立内容更加丰富、详实、准确而不失生动的解说系统,规范红色旅游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打造“云研学+旅游”新模式,建设远程培训平台,还能为广大党员和群众提供红色研学服务,建立结构虚拟却最真实的红色“田野教学”场景。

3. 新方法强化红色旅游行为动态预测

大数据的精准性可以动态预测红色旅游市场的消费偏好,帮助红色文化走出“深闺”,拥抱市场。一方面,对于红色旅游目的地而言,通过大数据运用,可对目标市场,特别是对青年人和老年人这类群体的旅游轨迹、参与特征、选择偏好等消费行为进行精细捕捉,立体化地分析红色文旅资源的利用率和影响力,形成红色文旅资源的个性化推荐,促进红色旅游产品的差异化供给。另一方面,对于旅游者而言,大数据可通过其在搜索与浏览所产生的实时需求、用户页面停留时间、转载评价内容等进行数据分析,快速建立预测性模型,从宏观层面上把握旅游者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对于评估红色旅游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和红色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以民为本:提升红色旅游发展质量

传统的红色旅游活动中“文物”作为被保护、被展示的客体,往往置于比“人”的体验更重要的地位。而红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应当实现从“服务文物”到“服务人”的转变,通过数字人文的应用,构建起“古人”与“今人”、“主人”与“客人”之间的联系,彰显红色旅游中“人”的主体地位。

1. 旅游者从红色旅游消费者走向红色文化生产者

旅游者与历史遗存之间呈现单向线性关系。而数字化背景下,旅游者不再是单纯的消费者,更是加入红色文化内容创作中的参与者,“人”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彰显。在旅游消费过程中,旅游者对红色文化进行汲取、学习、转化、输出、反馈,形成内容生产的闭环。这就要求运用数字化技术构建立体化、交互性的红色文化遗产传播体系,将旅游者纳入红色旅游传播和宣传体系当中,使其成为真正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创造者”,推动红色文化成为一项多向化、网络化的社会经济活动,走向“文化大生产”系统。

2. 当地居民从红色传承者走向红色精神创造者

红色旅游的发展不仅要服务于历史,更重要的是服务当下,服务当地百姓。红色旅游的数字化发展,有利于增强国民特别是革命老区人民的文化认同。数字化建设能够将当地无形、抽象的红色精神和文化打造成为有内容、有载体、有延续的红色记忆空间,重新形塑革命老区人民的文化自信1。此外,通过“数字文旅化、文旅数字化”,促进当地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文旅化发展,为科技“硬件”注入“软性文化”;推动当地文化旅游设施数字化,构建崭新的文旅消费场景,促进红色旅游公共设施的完善与服务的提升。最终通过红色旅游发展促使革命老区实现富民、惠民、便民,从而为红色文化和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第一作者系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第二作者和第三作者系该中心研究人员;收稿日期:2021-03-31)

见人、见物、见精神:发展红色旅游的根本遵循与重要路径2

程    圩1,张    澄2

(1. 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72; 2. 西北工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2)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1.06.0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3,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4,让红色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发展红色旅游,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和发展红色旅游重要指示精神、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重要措施。

一、发展红色旅游的根本遵循

近年来,我国红色旅游开展得如火如荼,成效显著,但在革命文化内涵挖掘、革命精神时代彰显、革命文化活化利用、革命教育宣传传播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新时代发展红色旅游的根本遵循就是“要把准方向,核心是进行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让干部群众来到这里能接受红色精神洗礼”5。具体来讲,就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革命文物保护的基础,深化新时期革命文化的价值内涵,分析革命文化传承弘扬面临的困境,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熔铸红色基因,传承革命文化,努力做到“见人、见物、见精神”,使得每一次红色旅游“都是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每来一次,都能受到一次黨的性质和宗旨的生动教育,就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6。“人”是指对革命有着一定影响的革命仁人志士、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革命先烈和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等;“物”是指这些人所用之物、见证历史的重要物件和场所空间等遗址遗迹,以及蕴含在其中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在革命战争中形成的制度层面的内容;“精神”包含革命精神、优秀传统道德、优良工作作风等精神层面的内容。

二、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路径

历史性阐释。正确解读和诠释革命文化,既要在追根溯源中历史地解读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理论特质与深层内核,也要在新的时代语境下,结合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时代主题,让革命文化和红色精神得以合理彰显和顺畅表达。首先,要尊重历史事实,准确解读革命文化内涵。坚决反对任何歪曲、戏说和丑化革命历史的错误倾向,警惕对革命文化的娱乐化、低俗化演绎。其次,要激活革命文化时代价值。党史部门要组织专家,对革命事件、革命人物、革命典籍、革命遗址等进行权威解读和深刻阐释,深入挖掘、完善、阐发革命文化的价值内涵,充分借鉴革命智慧和革命经验,有效解决现实社会中的难题,重拾并激活革命精神,砥砺人们的斗志毅力,升华人们的道德情操和理想信念。另外,创新革命文化话语解读方式。把革命话语转换为现代话语和大众话语,“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教育性实践。切实发挥红色旅游教育功能,将革命文化全面融入课堂教育、社会教育,编写革命文化教材,优化课程设计,加强革命文化相关专业的学科建设,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国民教育体系。一方面,通过红色旅游将革命经典阅读、革命经典鉴赏和革命经典解读融入我党重大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走进革命旧址进行现场教学、现场体验,强化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政府+院校+企业+基地”的教育培训机制,鼓励条件好、环境优的宾馆酒店参与到革命教育培训中来,与党委部门、政府机关、军队和院校合作,丰富革命教育培训产品,共同打造革命教育培训基地。

科技性融合。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理念推动红色旅游与高新技术深度融合。一是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加强革命文化资源挖掘、普查与分级、建档,摸清家底,建设国家级红色旅游大数据中心。二是利用高新技术和数字技术,如5G、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或混合现实等沉浸式技术,结合电子沙盘、全息投影、电子翻书等多媒体互动技术,提升现有革命纪念馆、博物馆、陈列馆的展陈水平。三是研发红色旅游App,运用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新兴社交媒体,拓展红色旅游交流传播渠道,使红色旅游传播呈现出流通空间立体化、时间快速化和手段现代化特征。

创意性表达。将革命文化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创意性融合,借助演出、展览、影视、动漫、文创等产品媒介,推动革命文化价值在互动、传播中得到认知与提升。一方面,深入挖掘红色歌谣、红色影视、红色文学、红色歌舞,并整理红色口述历史、红色民俗资源,创作一批革命主题著作,拍摄一批革命主题纪录片、影视作品,编排一批革命舞台剧,策划一批融合现代高科技手段的实景演出,编写一批革命主题漫画丛书等,以伟大精神鼓舞人,以革命作品感染人。另一方面,将革命文化元素融入制造业产品研发、艺术设计、内容生产等文化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实现“红色+产品”的有机结合,使红色文创产品既从内在精神上传递革命文化,又在设计理念、风格上彰显当代审美。

故事化再现。讲好革命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一是采取宣讲、串讲革命故事,编排歌谣、小品、舞台剧、情景剧,以及运用诗歌串烧、说唱,组织快闪活动等新方式,走进机关、部队、学校、社区和企业。二是将红色演艺作为红色旅游创新发展的突破口,将革命精神转化为看得见的历史、可触摸的历史,把国家记忆转化为日常行为。三是通过标识解说系统建设,对革命旧址进行解释展示,让普通游客能最直观地感知革命事件的来龙去脉和蕴含的革命精神,让革命文化成为可亲、可感、可体验的现实存在。

产业化构建。红色旅游既有公益性,也有市场性,既要凸显红色旅游的精神洗礼作用,也要强调红色旅游的市场促进效应。一方面,构建“红色+”文化产业链。将革命文化融入文化旅游、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网络服务、策划展览、体育竞技等行业,构建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产业链。另一方面,塑造红色文化精品品牌。重点发展红色影视、红色演艺、红色文创等,推动“红黄结合”(红色文化与黄河文化、黄土风情相结合),“红古结合”(红色文化与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红绿结合”(红色文化与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相结合),加快革命记忆小镇、红色主题公园、红色旅游村落、红色影视剧、红色实景演出等复合型文旅产品开发,打造红色文化精品品牌。

社会化融入。发展红色旅游需要融入并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要与社会重大热点难点问题结合,回应时代关切,回答社会问题,红色旅游才能够鲜活,才能够常新。发展红色旅游须与防止返贫、乡村振兴、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生态治理等现实需求相结合,推动革命文化传承弘扬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转变。同时,要以国际视角和全球视野看待红色旅游,注重革命文化的全球交流和展现,共塑兼容并蓄的世界文化大格局,使革命文化日渐成为中国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撑力量。

制度性保障。将革命文化的核心价值、服务社会和产业发展转换成一种国家意识、社会意識,需要有切实有效的体制机制作支撑。一是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制定和实施传承弘扬革命文化法律法规,设置相关机构,明确制度规范,构建长效管理机制,以国家强制力推动全社会依法依规传承弘扬革命文化。二是构建全民共建共享机制。拓展社会参与渠道,建立健全全民参与的渠道、平台和网络体系,重点完善多元化激励驱动机制、立体化舆论引导机制、多层次营销交流机制等制度保障,调动企业、协会、科研单位以及媒体、个人等社会力量“各尽其能”,协同参与,多元共治,成果共享。

(第一作者系该院遗产保护与旅游规划中心主任、研究员,第二作者系该院助理教授;收稿日期:2021-02-25)

旅游流动性视角下的场所精神

——革命历史纪念空间的新议题

冯一鸣,田焯玮,周玲强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1.06.006

革命历史纪念空间是红色旅游的重要载体,场所精神则是革命历史纪念空间的灵魂。在红色旅游的流动性视角下,本文扩展“场所精神”的内在意涵,进而对革命历史纪念空间的发展提供相关参考。

一、场所精神:空间的气场和灵魂

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末,世界建筑在经历了长达30年的国际主义垄断后日渐趋同。往昔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情感特色的建筑形式被冰冷、呆板、规整的“混凝土方块”所取代,这让建筑师们开始反思现代建筑的存在意义。对此,挪威建筑师诺伯舒兹(Norberg-Schulz)提出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概念1。他认为,每个空间都应当有独特的气场和灵魂,这决定着空间的特性与本质。建筑师的任务是把这种灵魂可视化,创造出有意义的“场所”,使其能够反映特定地点上人们的生活方式、历史文化、环境特征等主题。在他的定义中,场所是物理空间和思绪、情感、记忆等精神空间的叠合,场所精神则是人们感受到的空间的气质和品位,它能让空间更符合地域特征,彰显生命力。例如,平津战役纪念馆的“三棱枪刺”形胜利纪念碑高达64米,独特的造型和高耸的形象让人们身临其境般感受到解放军力挫敌军的雄伟磅礴和获取胜利的欢欣鼓舞,呼应了平津战役以少胜多的历史背景。由此可见,场所精神使个体感受到空间的一股无形力量,获得心灵震撼,进而产生认同,并长时间将其铭记于心。

场所精神与空间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因素有密切联系2。这里的自然条件包括地质、水文、气候、动植物生态等基本条件;历史文化包含岁月沉淀下的所有遗迹,这些遗迹可以是物理形式(如故宫、城墙根),也可以是记忆、文学艺术、重大历史事件等虚拟形式。例如,韶山毛泽东故居组合了青山、荷塘、农田、竹林、居所,再现青年时期的伟人于幽深山林中博览群书的场景,传达了宁谧、和谐的场所精神。

二、革命历史纪念空间的场所精神

缅怀已故英雄、追溯革命历史是红色旅游中尤为普遍的活动,使得革命历史纪念空间成为红色旅游的重要载体。纪念指的是“人们在主观回忆动向的驱使下将记忆信息再现,使记忆在时间上保持能动性的延续”3。从内涵上看,纪念和场所精神都指向并强调着过去时代的力量(如地方记忆与历史),这种本质上的共同点使得“纪念”很容易被人们以一种场所精神来诠释。在红色旅游目的地,大量革命历史纪念空间被赋名为“纪念馆”“纪念地”“纪念碑”“纪念广场”,并传达出追忆、崇高、永恒等其他附属的场所精神。

革命历史纪念空间中的场所精神既是空间属性,又是个体经验。一方面,一个特定空间的场所精神是相对稳定、不以个体意志为转移的。革命历史纪念空间除了表达“纪念”等相关场所精神之外,很难表达浪漫、禅宗、休闲、刺激等不甚相关的氛围情调。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现象学概念,场所精神应依赖个体主观经验来表征意义。如果所有个体都难以感受出某个革命历史纪念空间的主题,那么即使设计者有意表达也徒劳无功。简言之,场所精神由大量的个体主观经验建构而成。正是因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生过“朱毛会师”这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个体才会在该地产生纪念的心理体验。这种个体经验在较大范围内达成共识,才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具备纪念相关的场所精神,成为名副其实的革命历史纪念空间。因此,在发展红色旅游过程中,要塑造好革命历史纪念空间的场所精神,应当同等重视空间本身的文化符码和旅游者的文化解码。既要扎实地搜集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资料来解读空间本身形象,又要展开丰富的调研以深入描绘受众的主观经验。这尊重了空间属性和个体经验之间的互构关系,缩小其间的意义鸿沟,是场所精神研究范式的基本特点。

三、流动性视角下的场所精神

流动性是旅游的基本属性之一。旅游者此时处于某个空间点,彼时就可能移向另一个空间点。对一场旅游活动而言,如果按时间线索把所有空间点串联起来,则会形成一个流动空间,它可以呈现为带状、环状、网状等形态。在某些情况下,空间点主题联系薄弱,它们组成的流动空间零散且随机。例如,背包客旅游者怀着猎奇、探险的动机展开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他们不制定旅游线路,在旅途中依照喜好随时决定或改变下一目的地。在大多数人眼中,这些空间点缺乏意义上的关联,毫无组合逻辑,难成一体。对红色旅游而言,革命历史纪念空间点之间意义关联紧密,能形成广泛、明显的红色文化主题认同,构成一个表达某些特殊场所精神的“空间共同体”1。例如,许多以“重走长征路”为主题的红色旅游线路按照历史进程先后串联起江西瑞金、贵州遵义、四川泸定、陕西吴起、甘肃会宁等重大事件发生地。它们以红军长征为主题,描绘红军攻坚克难的奋斗历程,彰显红军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在该线路基础上形成的流动空间内部主题相对均质,有流畅的故事线索,自洽、完整地表达了“纪念”的场所精神。同时,随着旅游者在该空间中穿梭,他们也可以感受到场所精神在内涵、节律、情感力量等方面的细微变化。

这些现象说明,在旅游的流动性视角下,“场所精神”理论的内在涵义和话题范围需要被扩展。场所精神概念本发源于建筑现象学,后被运用于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艺术等相近学科。囿于学科话题的限制,绝大多数研究关注的是城市、村落、街道、社区、古镇、建筑等空间的场所精神。这些空间点的物理位置固定,使当下场所精神的意涵极其强调地方性/地域性/在地性,形成一种狭义化理解。在液态的现代社会中,“空间”趋于从传统意义上的可视化不可移动概念转变为抽象的、流动的概念,大量旅游流动性研究证实了这一点2。红色旅游线路中,不同革命历史纪念空间都表达着“纪念”這一共通的场所精神,组织出一个被这些场所精神环绕的流动空间;同时,每个革命历史纪念空间点的场所精神有所区别,使得整个流动空间的场所精神呈现出随时空演进而起伏流转的状态。在规划红色旅游线路中,开发者常借助不同空间点的差异化设置形成流动空间内场所精神的变化。例如,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将群雕、纪念碑、纪念馆、忠魂亭依次排布于一条直线,使旅游者在移步换景过程中体验“起景-高潮-转折-结尾”的四段式纪念精神3。总之,场所精神可以是流动的。

为促进民众革命传统教育、带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文化和旅游部于2021年3月宣布将推出“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在红色旅游“线路化”的发展趋势下,“流动的场所精神”理念可以被更多地运用到有形或无形、固态或流动的旅游吸引物的规划管理中。首先,应系统强化旅游空间流、空间网的精神属性,将场所精神的演化逻辑运用到休闲街区、遗产廊道、文化带、圈层式文化创意产业空间等富于变化的空间形态中。流动的场所精神既是空间属性,又是个体经验。因此,可以将场所精神作为国家重大公共仪式与个体文旅消费仪式衔接的桥梁,促进两类仪式在同一空间中同时发生,以形成共鸣,强化公众参与。还应针对性地构建红色旅游场所精神解读体系,在文字阅读、语言交流、视觉标识、活态展演等领域开展游客解说、口述历史、旅游主题形象意见征集等活动,尊重大众旅游者对场所精神的解码权力。最后,在理论层面,流动的场所精神与固态场所精神的属性区别,以及其塑造路径、形成机制、意涵解读方法都不甚明确,有待未来研究深入探索。

(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系该院博士研究生,第三作者系该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浙大城市学院钱江特聘教授和北方民族大学客座教授、通讯作者;收稿日期:2021-02-11)

[责任编辑: 吴巧红;责任校对: 宋志伟]

1 本文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研究》(20ZDA067)资助。

2 习近平: 缅怀先烈、不忘初心 走好新的长征路[EB/OL]. [2021-03-20].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19/c_1119239676.htm.

3 习近平. 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2012年12月29日、30日)[EB/OL].  [2021-03-20]. 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1-02/15/c-1127089911.htm.

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2本研究受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户可持续生计协同策略研究”资助(2019R0048)。

1 该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广东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路径研究”(C2190270)阶段成果。

2 杨文. 数字人文视阈下的社会记忆构建研究[J]. 情报资料工作, 2019, 40(5): 38-45.

1 付瑞红.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文化+”产业融合政策创新研究[J]. 经济问题, 2021(4): 56-62.

1 徐克帅. 红色旅游和社会记忆[J]. 旅游学刊, 2016, 31(3): 35-42.

2 本研究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际比较视野下中国世界遗产文化竞争力提升研究”(17XKS027)、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红色研学游基地建设项目”(20JT071)、陕西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陕西文物保护领域‘平台+数据+标准(PDS)管服模式研究”(2020KRZ009)共同资助。

3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07-02.

4 习近平. 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 人民日报, 2014-12-16.

5 尹婕. 红色旅游不可走偏[N].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03-19.

6 李斌, 李涛. 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习近平总书记再访西柏坡侧记[N]. 人民日报, 2013-07-14.

1诺伯舒兹. 场所精神: 迈向建筑现象学[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 18-22.

2刘琮晓, 林瑶. “场所精神”的延续——析历史建筑空间的再生[J]. 中外建筑, 2003(3): 30-32.

3冯一鸣, 叶顺, 肖洪根, 等. 四维视角下的旅游纪念研究: 回顾与展望[J]. 旅游学刊, 2020, 35(12): 12-23.

1解佳, 孙九霞, 王学基. 道路旅行中的背包客涂鸦: 空间实践与新部落的形成[J]. 地理研究, 2020, 39(7): 1640-1653.

2孙九霞, 周尚意, 王宁, 等. 跨学科聚焦的新领域: 流动的时间、空间与社会[J]. 地理研究, 2016, 35(10): 1801-1818.

3杨蕾. 红色旅游背景下广州红色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利用研究[D].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3.

猜你喜欢

红色旅游革命红色
红色是什么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红色在哪里?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红色旅游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追忆红色浪漫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开展红色旅游业务 提升老人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