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科学学科反思性教学

2021-07-25虞新迪马淑晔

考试与评价 2021年6期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初中科学

虞新迪 马淑晔

【摘 要】 反思性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水平,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素养。笔者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方面结合实际教学事例进行阐述,证明反思性教学能持续优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 初中  科学  反思性教学

所谓反思性教学,就是教学主体(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勤于调整反思、观察:反思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观察改进措施后的实际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突破,不断延续新的改进。通过老师——学生,反思——调整,使教学效果得到不断地改善。下面结合平日教学中的部分案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方面讲述“反思性教学”的实践意义。

一、关于教学目标

传统的科学课堂完全是教师的独角戏:老师在上面演示实验、讲解题目,学生只是静静听课的观众,是一对多的单一交流,忽视了其它的学习方式。新的科学课要求人人动脑、动手参与课堂,提倡研究性、探讨性、自主性的学习方式,师生、生生等多种互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现有的学习资源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教学效益。

如在教学《地球上的水》时,教师教学用书上制定了如下目标:(1) 知道大自然中水存在于海洋、陆地、大气以及生物体内;(2) 知道大自然中目前可被利用的淡水资源是非常少的;(3) 会用圖表来表示水的各种分类的比例;(4)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淡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资源。通过多次教学,我们发现第一、二、三点能轻易达到,但是第四点较多学生无法做到。因为学生生活在水资源充沛的地区,体会不到缺水的痛苦,更感受不到水资源的重要性,难以达到本课时的预设教学要求。于是我进行调整:知识目标:(1) 知道大自然中水存在于海洋、陆地、大气以及生物体内;(2) 知道大自然中目前可被利用的淡水资源的分布;技能目标:(1) 小组同学合作用图表来表示水的各种分类的比例;(2) 通过图表分析小组讨论感受大自然淡水比例之少,能被真正利用的淡水更少。情感目标:(1) 查找资料,体会缺水地区人们的疾苦,珍惜自己的美好生活;(2) 通过调查居民用水习惯,讨论提出改进用水习惯的建议。STS目标:海水淡化技术得发展。通过“反思——调整”,教学目标基本上体现了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再结合科学、技术、社会设置成四维目标,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让学生的课堂收获从知识水平的提升延伸至生活素养的提升,慢慢呈现“我们学习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这一初衷。

二、关于教学内容

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安排往往局限于课本,严格地按照课本编排进行教学。其实,知识有时候是很难严格地划分成块的。有些知识课本是安排在后面的章节,但是前面的学习或许已经涉及到了一点点,这个时候如果学生有疑问,就必需提前进行讲解,或者就算学生没有疑问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将后面的章节提前进行讲解。

如教学《生物的基本特征》时,新课用一只活的小白兔引入进行探究。一开始,我设置的问题是:“小白兔有什么特点?”希望学生能往生物的基本特征:繁殖、生长发育、应激性、遗传和变异这些特点上去回答,结果学生却回答红眼睛、白毛、短尾巴……很难回答到点上。于是我将问题改为“小白兔和其它的小动物比较有什么相同特点?”这时个别学生能回答出生物的共同特征中的几点来,但还是有较多的学生的回答却常常偏离教师的问题。于是,我继续调整提问:将这只小白兔和玩具小白兔进行比较,让学生回答“活的小白兔有什么特点?”小白兔和玩具小白兔的比较中得出生物的共同特性比单纯地从生物中去寻找生物的共同特性要容易得多。从纸面上看这是生物和非生物的比较,在下一课时就会讲到,没有必要在第一课时一开始就讲,但实践证明这里的“提前”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关于教学方法

教师基本上是采用提问的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一节课通过几个问题连成一条主线来完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又往往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随机应变补充一些问题,说白了还是“满堂问”。这些问题不是真正来自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教师还是没有将“主权”交给学生,这是对“学为中心”的漠视。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着重培养学生提问意识,变“教师问”为“学生问”。

如教学《质量守恒定律》时有一个讨论:铁丝燃烧后固体质量与燃烧前质量的比较。同学们进行讨论并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出:燃烧前是铁丝的质量,燃烧后是四氧化三铁的质量,四氧化三铁的质量是参加反应的铁丝和氧气的总质量,所以燃烧后质量比燃烧前大。这个回答是非常完整的,但这时却有同学举手提出不同意见。在公开课上学生能大胆主动提出自己见解的很少,尽管前面的回答已经很正确了,但我还是请这位学生说说他的看法,心想可以作为反面的例子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结果他的看法也很独到,他认为虽然根据质量守恒定率,燃烧后质量应该大于燃烧前,但是由于在实验中往往只有很小一段的铁丝进行了反应,且参加反应的氧气的量也很少,很难用普通的天平测得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所以他认为质量不变也没有错,且更符合实际,其他同学也很支持他的观点。我总结:肯定这位同学联系实际的科学分析能力,我们初中阶段常用的托盘天平的确无法得出燃烧后“固体物”质量增大的结论。如果通过精度更高的天平或者测量工具得到相对更精确的质量,铁丝燃烧后的固体物质质量肯定比铁丝质量大。从这次学生提问中,有时候学生的理解也是很独到的,甚至可能出现预设之外的思维碰撞的火花。

由以上案例表明,教师的不断反思,对于优化教学效果是有可持续的积极意义的。

猜你喜欢

反思性教学初中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浅谈反思性教学在外国语言学课程教改中的探索
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