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心理健康,保持健康体魄
2021-07-25王向群
健康的身体和幸福的生活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说:“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健康的概念并不是没有躯体疾病,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以便完善各種社会角色赋予的社会功能,为社会和家庭做出更大的贡献。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共同构成人类的健康状态,二者缺一不可。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发展与变化的需要。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是心理亚健康以及精神心理疾病。非常遗憾的是,我们每年都检查身体,看看各种生理指标是否正常,以便早期发现躯体疾病,可从来不检查心理健康状态是否正常。
社会变革对人类
心理和生理活动的影响
我国社会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对每一个社会人都会产生心理影响。祖国医学早就指出七情与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变化。人体的情志活动与脏腑关系的基本规律是:心主喜,过喜则伤心;肝主怒,过怒则伤肝;脾主思,过思则伤脾;肺主悲、忧,过悲过忧则伤肺;肾主惊、恐,过惊过恐则伤肾。古语总结情绪对气血运行的影响:“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气血运行不畅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可见情绪对健康的影响很大。
七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心理反应,与机体本身的耐受、调节能力有关。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情绪影响机体的免疫力,良好的情绪可使机体生理机能处于最佳状态,使免疫抗病系统发挥最大效应,以抵御疾病的袭击。当外来的刺激过于强烈或持续过久,超过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则会使人体各个系统功能紊乱而导致躯体疾病的发生。此外,由于某些慢性躯体疾病,体内脏腑功能长期失调,极易诱发患者的中枢神经内分泌和精神心理功能紊乱而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的症状。
心理健康状态与躯体疾病的关系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看到一些患者因为长期心理健康原因而出现严重的躯体疾病,也看到大量慢性躯体疾病患者由于心理健康因素没有很好控制使躯体疾病的各项生理指标不稳定。如:长期紧张焦虑的人容易患高血压症,高血压症患者的血压波动又与焦虑、抑郁情绪相关。
人类心理活动是有生物学基础的,是大脑功能的体现。当大脑神经内分泌调节能力下降出现神经递质代谢异常时就会发生精神心理疾病,可表现为精神心理症状,也可以表现为躯体不适症状。例如:惊恐障碍(发作性焦虑)属于精神科疾病,由于患者胸痛等心脏不适症状明显,误认为急性心肌梗塞而经常在心脏内科急诊。美国著名的心脏病学家赫斯特指出:“胸痛最常见的原因并不是心脏病,而是与焦虑有关”。如果焦虑症状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失衡,并影响血小板及凝血功能,就使得冠心病发生率、心血管事件和猝死增加。弗雷明汉心脏研究(20年随访)显示有焦虑症状的家庭主妇因心肌梗死和冠脉事件死亡的概率显著增高。据此,心脏内科的“双心医学”应运而生,在临床诊疗中既关注患者的心脏功能也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
任何精神心理活动都有生物学基础
精神心理活动是大脑功能的呈现,大脑功能取决于神经内分泌的稳定性。精神心理疾病的基础是大脑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可以表现为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症状,也可以表现为心血管、呼吸、消化、免疫、内分泌、皮肤黏膜等各系统功能异常症状。严重的躯体疾病也会诱发大脑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而表现出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症状。
心身医学理论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精神心理活动和各脏器功能之间联系密不可分,互相影响,在医学临床实践中必须评估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与躯体疾病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干预策略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有研究报道,合并抑郁症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后6个月和18个月的死亡率分别比没有抑郁症的心梗患者高3.1和3.6倍。
树立“心身一体”的理念
2021年1月25日,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精神健康、身心健康及大脑-心脏-身体关联”科学声明建议,对于有心血管病的人和心血管高风险者,临床医生应常规评估心理和精神健康,就像评估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脂血症一样。有明确的证据表明,抑郁、长期压力过大、焦虑、生气、悲观、对生活不满、充满敌意等心理状况,可能导致身体健康问题,如心律不齐、心率波动、消化道症状、血压升高、炎症加剧、心肌缺血等。
中枢神经系统直接调控消化系统的功能,如果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必然在消化系统中产生反应,表现为腹痛、腹泻、便秘、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埃斯勒及葛斯登发现,相比于内科患者,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焦虑及神经质水平明显更高。古德温及斯坦发现,广泛性焦虑障碍与消化性溃疡存在强相关性,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的比例为无广泛性焦虑障碍个体的5倍。
我国焦虑障碍的患病率为5%-7%,临床发现,患者中有30%-40%伴有多种形式的身体疼痛症状,而检查身体并没有发现任何疾病,当焦虑症状得到缓解,疼痛也自然会消失。很多人因感受身体存在大量不舒服症状,总觉得身体出现严重问题,因此紧张害怕,到多家医院做多种检查,但是事实上做了很多检查都没有找出疾病。其实这与中枢神经内分泌紊乱出现的躯体焦虑症状有关,这类病是以各种躯体不适作为主要症状,一般没有器质性损害,但身体疼痛等不适依然存在。这是焦虑障碍的躯体症状,可以理解为疼痛等身体不适感是一种报警,是疾病对身体的一种提醒。
如何维护心理健康,保持健康体魄
1提高心理卫生水平,充实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了解心理与生理之间的关系,对待生活、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和挑战要积极合理应对,不能回避现实。如果不幸罹患躯体疾病,在疾病的康复过程中,应配合医护人员积极调整心态,调动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达到早日康复。研究发现肿瘤患者康复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辅导,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对疾病的转归起到重要作用。
2定期自我检视心理生理状态,回顾一下近期是否经常出现无法控制的容易急躁、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做事的注意力和效率是否下降;是否每天加班,工作已经成为生活的全部,无法完成除工作角色以外的各種社会角色所赋予的社会责任;近日是否有身体不适,如心慌气短、头痛头晕、肩背部疼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出现上述身体反应,首先需要做全方位的身体检查和评估,以找出身体不适的病因,一旦明确诊断后就需要积极治疗。如果身体检查一切正常,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因为人体是一个整体,由生理、心理两方面构成,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在心理上出现问题后,生理上也往往会有表现,可求助于正规医院的精神心理科门诊,同时应积极调整生活工作节奏,积极努力工作的同时要寻求各方面的帮助,适当减轻工作压力,以免影响工作的顺利进行。
3消除对精神心理障碍的歧视和偏见,敢于面对自己存在的精神心理问题,积极寻求正规医院精神心理科医生的帮助。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减少不良生活习惯,如尽量保持生活规律、戒除烟酒。生活规律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生物钟除决定睡眠-觉醒周期和认知功能之外,还决定了生理上的几乎所有昼夜节律周期,如血压、心率、激素水平、呼吸、运动能力和凝血的日常变化,生物钟紊乱可促发某些疾病的发生。坚持锻炼身体对神经内分泌调节非常重要,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西南医学中心精神病学教授曼德哈卡·特里维迪博士研究结果显示:对抑郁症患者来说,锻炼是一种非常有效且几乎没有副作用的治疗选择、有研究提示挥拍运动(网球、羽毛球、乒乓球)能有效缓解抑郁焦虑情绪。最好要养成定期户外运动的习惯,以提高心理调节能力,保持开朗阳光、积极向上的心态。
只有维护好心身健康状态,才能使我们的身体拥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自我疗愈能力、自我适应能力和自我觉醒能力,保持良好的社会功能,保持健康的体魄,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积极、努力地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王向群,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原党委书记、副院长;精神科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卫健委疾控局精神卫生心理健康专家组成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前任副理事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从事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近40年,在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睡眠障碍、躯体不适障碍、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的诊断及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主编《心身医学实践》、《中国进食障碍防治指南》,曾被评为“中国医师协会优秀精神科医师”“中央保健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