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元针法与清脑方辅助常规西医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2021-07-24李丽丽焦富英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21年3期
关键词:针法缺血性神经功能

郗 欧,姚 亮,李丽丽,焦富英,马 进,张 东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脑病一科,辽宁 沈阳 110034)

缺血性脑卒中是因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造成神经功能缺失的疾病,约占所有脑卒中的80%[1-2]。西医多以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循环、营养神经为主要治疗方案,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但服药期间易出现胃肠道反应及阿司匹林抵抗等不良现象,导致疗效受限[3-4]。中医将缺血性脑卒中归属于“中风”范畴,因“虚、瘀、痰、火、风、气”相互作用导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其中气机逆乱是质变过程,亦是病势转归的关键[5]。通元针法是一种以任督二脉为介,调节全身阴阳的针灸方法,具有养气归元、通督养神之效[6]。同时,部分中医学者认为,应秉承“脑病宜清”原则给予清脑方,能益气活血、清脑醒神[7]。故推测通元针法与清脑方联合应用可强化治疗效果。基于此,本研究尝试分析通元针法与清脑方辅助西医常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2例。研究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为42~73岁,平均年龄为(58.77 ± 6.03)岁,脑卒中部位:基底节区23例,颞叶区10例,额叶区9例;病情程度:轻度10例,中度20例,重度12例,其中遗留偏瘫31例;对照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为40~74岁,平均年龄为(59.07 ± 6.23)岁,脑卒中部位:基底节区21例,颞叶区11例,额叶区10例;病情程度:轻度11例,中度21例,重度10例,其中遗留偏瘫29例。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诊断标准

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缺血性脑卒中西医诊断标准[8];符合《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中医气虚血瘀型中风病诊断标准[9]。

1.3 筛选标准

1.3.1纳入标准 (1)均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为原发脑卒中,有缺血性病灶;(2)缺血性脑卒中西医、中医诊断标准;(3)均处于脑卒中恢复期;(4)临床资料完整;(5)患者均知情,签订知情承诺书。

1.3.2排除标准 (1)伴有严重认知障碍、精神疾病者;(2)因脑外伤、脑肿瘤、心脏疾病、血液病而致脑卒中者;(3)合并内分泌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者;(4)伴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5)存在严重感染性疾病者;(6)伴有针灸及相关药物禁忌、过敏者;(7)因各类关节炎及其它疾病导致肢体活动功能障碍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 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包括神经保护、控制血压等基础治疗措施,并给予阿托伐他汀(Pfizer Inc.,批准文号:H20170216,规格:20 mg),20 mg/次,晚上口服,1次/d。氯吡格雷(Actavis Group PTC ehf,批准文号:H20140966,规格:75 mg),75 mg/次,口服,1次/d。

研究组 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通元针法配合清脑方治疗,通元针法取穴:天枢(双侧)、百会、前顶、后顶、四关(双侧合谷、太冲)、四花(双侧心俞、膈俞)、肝俞(双侧),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穴位皮肤表面,采用华佗牌32号针进行针灸,头针:以15 ~20°快速刺入,深度在8~15 mm区间、指下感觉阻力减小时,保障针体与头皮平行,继续进针,深度在15~20 mm区间时,以100 次/min的频率快速捻转0.5~1 min;体针:直刺进针,深度为10~15 mm,天枢穴施以补法,其余穴位施以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20 min,留针期间行针2次。治疗周期为1次/d,4周为1个疗程,间隔10 d后行下个疗程治疗。清脑方:石菖蒲9 g、川芎15 g、生蒲黄9 g、苍术9 g,用水煎煮后分袋灌封,每袋150 mL,2次/d,早晚温服。4周为1个疗程,间隔10 d后行下个疗程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12周。

1.5 观察指标

(1)两组治疗前、治疗6周、12周后中医证候积分。包括舌质、面色、头痛、脉象等内容,每项按照0~6分统计,分值越高,提示中医证候越严重。

(2)两组治疗前、治疗6周、12周后血清mTOR、Tau蛋白水平。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mTOR、Tau蛋白水平,HB63-MK3型全自动酶标仪及试剂盒购自芬兰雷勃公司,所有操作步骤严格遵循试剂盒说明书。

(3)两组治疗前、治疗6周、12周后血小板活化指标PAC-1、PAF、PMA水平。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2 mL,抗凝处理,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的CytoFLEX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GPⅢa复合物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PMA)水平。

(4)两组治疗前、治疗6周、12周后NIHSS评分。分值越高提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总分0~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6 疗效标准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NIHSS)评分作为疗效判定依据,疗效指数=(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疗效指数>80%为基本痊愈;疗效指数56%~80%为显著进步;疗效指数20%~55%为进步;疗效指数<20%为无效。将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纳入总有效率。

1.7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与百分数[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

两组患者治疗前舌质、面色、头痛、脉象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6周、12周后舌质、面色、头痛、脉象中医证候积分低于治疗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 s,分)Tab. 1 TCM syndrome score of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scores)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 s,分)Tab. 1 TCM syndrome score of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scores)

中医证候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6周后 治疗12周后舌质 研究组 42 4.72 ± 0.87 2.19 ± 0.28 1.36 ± 0.25对照组 42 4.64 ± 0.83 3.30 ± 0.18 2.11 ± 0.33 t 0.431 21.611 11.740 P 0.668 0.000 0.000面色 研究组 42 4.81 ± 0.90 2.06 ± 0.36 1.17 ± 0.34对照组 42 4.80 ± 0.92 3.27 ± 0.43 1.78 ± 0.32 t 0.050 13.983 8.467 P 0.960 0.000 0.000头痛 研究组 42 5.30 ± 0.61 2.50 ± 0.41 1.52 ± 0.30对照组 42 5.28 ± 0.60 3.63 ± 0.52 2.40 ± 0.46 t 0.152 11.059 10.385 P 0.880 0.000 0.000脉象 研究组 42 5.19 ± 0.73 2.34 ± 0.53 1.43 ± 0.28对照组 42 5.14 ± 0.76 3.23 ± 0.60 2.26 ± 0.44 t 0.308 7.205 10.314 P 0.759 0.000 0.000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mTOR、Tau蛋白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mTOR、Tau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12周后两组患者血清mTOR、Tau蛋白低于治疗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mTOR、Tau蛋白比较(± s)Tab. 2 Comparison of serum mTOR and Tau protei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mTOR、Tau蛋白比较(± s)Tab. 2 Comparison of serum mTOR and Tau protei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指标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6周后 治疗12周后mTOR 研究组 42 31.72 ± 5.49 17.04 ± 2.37 13.16 ± 2.11对照组 42 31.39 ± 4.96 20.32 ± 2.65 15.28 ± 1.87 t 0.289 5.979 4.873 P 0.773 0.000 0.000 Tau蛋白 研究组 42 10.88 ± 0.30 5.17 ± 0.24 3.10 ± 0.18对照组 42 10.79 ± 0.35 6.41 ± 0.23 3.93 ± 0.19 t 1.265 24.175 20.552 P 0.209 0.000 0.000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PAC-1、PAF、PM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12周后两组患者外周血PAC-1、PAF、PMA低于治疗前,研究组低于针灸组、对照组,对照组低于针灸组(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比较(± s)Tab. 3 Comparison of platelet activa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比较(± s)Tab. 3 Comparison of platelet activa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指标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6周后 治疗12周后PAC-1/% 研究组 42 8.37 ± 0.41 6.53 ± 0.30 5.27 ± 0.24对照组 42 8.32 ± 0.43 7.08 ± 0.27 5.87 ± 0.31 t 0.545 8.831 9.918 P 0.587 0.000 0.000 PAF/(pg/mL)研究组 42 176.68 ± 9.19 150.29 ± 5.31 136.72 ± 5.54对照组 42 176.02 ± 8.45 158.66 ± 5.77 147.53 ± 4.81 t 0.343 6.918 9.549 P 0.733 0.000 0.000 PMA/% 研究组 42 24.87 ± 2.11 13.72 ± 1.41 9.58 ± 1.07对照组 42 24.58 ± 2.27 16.17 ± 1.50 11.04 ± 1.21 t 0.606 7.713 5.858 P 0.546 0.000 0.000

2.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

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12周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治疗前,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s,分)Tab. 4 Comparison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scores)

表4 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s,分)Tab. 4 Comparison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scores)

指标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6周后 治疗12周后NIHSS评分研究组 42 9.54 ± 1.57 7.11 ± 0.72 3.79 ± 0.43对照组 42 9.32 ± 1.32 8.38 ± 0.80 4.85 ± 0.51 t 0.695 7.647 10.298 P 0.489 0.000 0.000 ADL评分 研究组 42 48.77 ± 3.16 68.39 ± 4.02 76.21 ± 5.05对照组 42 48.83 ± 3.71 57.93 ± 5.13 66.49 ± 4.35 t 0.080 10.401 9.451 P 0.937 0.000 0.000

2.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Tab. 5 Comparison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

2.6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n (%)]Tab. 6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是神经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此阶段治疗方案对预后及生活质量改善至关重要[10]。西医常规治疗方案已十分成熟,但具体疗效差异较大,部分患者遗留有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形成后遗症[11]。因此,中西医结合成为临床重要研究方向。

中风在中医学中属于疑难症,历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形成成熟的中风理论,认为病机在于久病耗气,正气虚损,气虚无以推动血液正常流动,而致瘀血停着,痹阻脑络而发病,故主张补气活血、化瘀通络。借鉴针灸、中药汤剂配合治疗能强化疗效的理论,本研究初次尝试采用通元针法配合清脑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结果发现疗效明显提高,临床症状显著减轻。分析原因:通元针法主要包括通督养神、引气归元两种治疗法则,调治核心为机体元气与脏腑神气,关键环节在于任督二脉,通督养神以安脏腑,引气归元以调气机、固本原,从而促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12]。同时,既往四肢经穴即为循经存在较大局限性,而通元针法结合俞募相配、上下相配、左右相配等多种腧穴配镇方式,以任督二脉为循经取穴重点,能够达到督脉贯脑、通调元神、任脉连肾为精气之归的经络治疗效应[13]。清脑方是由生蒲黄、石菖蒲、苍术、川芎四味中药组成的方剂,其中生蒲黄具有凉血、活血、化瘀通络之效;石菖蒲具有醒脑开窍之效;川芎具有行气止痛、活血通经之效;苍术可燥湿健脾,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清脑醒神之效[14]。故通元针法配合清脑方能明显提高疗效。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治疗6周、12周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可能与两者配合则能发挥互补增效作用,从而加速临床症状消失、促进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有关。

有研究指出,抑制mTOR、Tau蛋白活性能下调NF-κB信号通路,减轻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反应[15]。本研究结果表明,通元针法配合清脑方可有效降低mTOR、Tau蛋白水平。推测原因,通元针法能通过调节机体阴阳平衡、巩固本源抑制炎症反应。同时,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生蒲黄、石菖蒲、川芎均具有抗菌消炎、增强免疫等作用,苍术具有利于药物吸收[16-17]。因此清脑方具有较强的抗炎、增强免疫作用。可见通元针法配合清脑方能通过上述作用机制降低mTOR、Tau蛋白水平,减轻神经炎症反应,促进加快神经功能恢复。此外,PAC-1、PAF、PMA是血小板活化重要指标,过量表达会导致血小板大量释放、聚集,引起神经毒性,形成血栓[18]。本研究数据显示,通元针法配合清脑方治疗后外周血PAC-1、PAF、PMA水平明显降低,可能与两者均具有活血通络作用有关。且本研究证实,通元针法配合清脑方不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

4 结论

通元针法与清脑方辅助常规西医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能明显改善疗效,减轻临床症状,降低mTOR、Tau蛋白、血小板活化指标水平,还可改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可作为临床选择的治疗方法之一。但本研究属于单中心研究,选取样本量较少,需作进一步分析与探讨。

猜你喜欢

针法缺血性神经功能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浅议无极针法之九元气血针法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初探皮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