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跨学科研究的依据与方向
2021-07-24睢辰萌
郑 浩 睢辰萌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共青团工作研究所,北京 100089;河北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7)
青年工作正因青年发展需求的多样化和青年群体自身的不断圈层化而变得纷繁复杂,加快青年学的建设与发展既是青年工作实践日益专业化、科学化的内在需求,也是《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的客观要求。青年是青年学研究的主要对象,青年作为人类自然成长的一个必经阶段,必然涉及现有关于人类社会研究的多个学科,因此,以开放、包容的跨学科思维进行青年研究就成为当前加强青年学学科建设的必然选择。现有的青年研究虽然已经采用了多学科视角,但依然存在理解不深、融合性弱、团学味不够等现实问题[1]。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方面,一方面,青年研究学界对多学科研究的理论尚未达成共识,存在质疑甚至否定把多学科研究作为青年学学科建设路径的观点仍然存在[2];另一方面,多学科研究本身就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着不足。多学科大多被理解为“基于共同研究目标或问题而形成的学科联盟”[3],其研究的初衷并不是构建独立的学科体系,研究结果往往逃不出“片面深刻”的局限[4]。多学科研究在本质上依然是从属于其他学科的“青年群体应用研究方向”,既不可能打破单一学科之间的天然隔阂,也不可能实现跨学科研究层面的学科融通统合,更不可能构建起以青年现象、青年问题和青年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独立“青年学”。相反,跨学科研究则通过同一研究主体从不同研究视角对同一问题进行研究[5-6],弥补了多学科研究对青年研究的割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科融合与交叉,从而构建起青年研究学科群。所以,多学科研究只是构建青年研究理论重要的前期准备工作,跨学科研究则是开展青年学学科理论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青年学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
(一)传统学科范式对青年学学科建设的桎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知识和学科的分化也成为人类知识生产的基本趋势。青年学和青年研究是近现代社会科学研究分化和科研工作逐渐精细化的必然结果。青年学要想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就必须符合现行学科制度对独立学科的基本要求,这种要求又受到学科范式的影响。从本质上讲,学科范式是对库恩“范式”概念的改造和泛用。人文社会科学界保留了“范式”本身所具有的“基本研究规范”和“共同的核心基础理论”含义,同时也泛化了范式“不可通约性”的作用,据此提出“范式”既可以用来区分科学家共同体或干脆用来区分不同学科,也可以用来代表某一学科的不同发展阶段,还可以用来代表同一时期、同一领域内的亚科学家共同体[7-8]。我国有些学者甚至将范式概念进一步扩大,认为范式可以扩展为一种“研究取向、解释框架和叙事模式”,或者是一种研究视角[9-10]。若基于扩大化的学科范式概念,那么,把独立研究对象、独特研究方法、系统理论体系等作为独立学科成立标准的视角,就可以理解为传统学科范式。
依据当前学科制度对独立学科的界定,在学科理论上,青年学必须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拥有独特的研究方法,并借助这些研究方法对青年现象和青年问题进行研究,进而建立起一套逻辑体系严密、相对独立的青年学学科概念和理论体系;在学科建制上,青年学必须形成一个拥有遵循共同学术范式的学术共同体,青年学必须具备专门的研究机构、学术行会、专业期刊、研究队伍、学科经典等,同时还要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青年学学科的专业学术人才,实现学科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11]。这种标准实际上都是传统学科范式对青年学学科建设的要求,体现了传统学科理论对学科的理解和建设思路。
在传统学科范式支持者看来,独立学科的研究对象必须是独特的,研究方法也应是唯一的、特有的,知识体系是线性的,思维方式是简单的,学科的整套话语体系是排他性的[12-13]。传统学科范式所强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排他性和独特性,是对学科不可替代性、学科领域以及学科存在合理性的必要辩护,虽然不一定符合人类知识体系的客观实际,但是却维护了传统学科逻辑和权力框架的规训要求。这种缘起于传统社会的传统学科范式是与工业社会早期人们的思维方式相匹配的,独立、单一线性、机械地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着绝对因果联系成为当时科学研究的突出特点。换言之,在解决传统的简单、确定问题时,传统学科范式所遵循的学科研究方法的唯一性原则是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的,但在解决复杂的青年问题,建设青年学这种现代学科时,传统学科的范式反而成了桎梏,失去了其存在的现实和理论基础。总之,青年研究和青年学学科建设的开放性、复杂性和多元性已经彻底消解了传统学科范式存在的合理性基础,也促使青年学的学科建设必须超越传统学科范式的桎梏,转向跨学科研究。
(二)青年研究工作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高度发达和复杂的现代社会,青年学和青年研究早已无法依靠某单一学科的知识体系来解决现实问题,必须采用跨学科思路和方法。跨学科研究范式在解决探索性和复杂性问题方面有着其他研究方式难以比拟的长处,因此,它在今天社会科学中的流行也就十分容易理解了。
首先,从人类知识发展的客观情况看,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升,原有的单一线性思维被现代社会的复杂性所解构,传统学科的单一研究方法已无法解决现代社会的复杂性问题。特别是针对青年群体和青年问题的研究,绝大多数情况是要从社会的多个角度获得对该群体的全面、系统、整体的认知,因此,希望借助唯一的传统研究范式来解决复杂青年问题的思路无异于缘木求鱼。其次,现代社会的复杂问题需要人们在学科分化的基础上对某一问题进行交叉融合研究,从而更加全面和整体地认识客观外部世界。在人为划定的学科分类和学科领域中,单一学科已难以应对现代社会问题,交叉融合的多学科、跨学科研究成为未来知识体系发展的方向,要科学理解和分析青年现象就必须突破学科壁垒,从事跨学科研究。最后,青年学以青年群体为研究对象,青年群体本身就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青年研究本身的学科交叉属性就决定了青年学建设必须以跨学科的研究范式进行。就青年研究领域现有的发展阶段和水平而言,暂时还无法通过传统学科范式标准来建筑学科部落,圈定青年学的学术领地,因此难以屏蔽其他学科对青年研究的涉及。
跨学科范式是青年学作为现代学科存在而具备的天然基因。现代学科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新兴的一种学科组织建设模式,它不同于传统学科以“阶梯形”单一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进行学科知识的生产与积累,而是强调知识生产要按照“知识生产模式-Ⅲ”的基本要求,从单一学科转为跨学科、多学科协作的“部落式”知识生产,研究方向也由原本的“纯学术知识驱动”转为“应用问题驱动”。因此,与传统学科范式相比,现代学科范式具有明显不同:问题导向的学科知识建设逻辑,需求主导的学科发展路径,开放式的学科内容,跨学科的学科研究方法。
具体到青年研究,其研究对象本身就已涉及和综合了多个学科研究的基本内容,客观上决定了跨学科研究在青年研究中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首先,就其本质而言,“青年期社会性的形成和发展,鲜明地表现为步入社会的过渡性、适应社会的继承性和改造社会的开拓性。”[14]青年是一个现实与未来、静止与发展、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综合现象,所有与人和社会发展的因素都会影响青年成长和青年研究,从而形成了青年学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客观基础。其次,建立独立的青年学,并不是出于研究者“纯粹的兴趣或闲逸的好奇心”,更多的是现实的客观要求和自身的理论思考以及学科建设的需要[15]。从青年成长发展的现实需求,到我国青年工作、共青团工作的实际问题,都要求青年学必须把各学科相关知识和理论加以整理,在充分统合吸收各学科关于青年群体研究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更为系统深入和具有针对性的青年研究。这是青年学学科建设过程中必须接受的事实。最后,从社会发展角度看,现代社会已经开始步入了乌尔里希·贝克等学者所言的“风险社会”,人为的科技、理论所产生的不可预知后果成为社会问题的主要来源和表现形式[16]。青年在成长发展中面临和出现的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学科交叉和相互作用的影响,因此,青年学和青年研究必须超越单一线性的独立学科思维,坚持跨学科的视野和研究方法。“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使这些学科研究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突破点。”[17]青年学正是一门对促进青年一代全面发展和提高青年工作科学性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现代学科,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高度来加强青年学建设[18],青年学就必须将跨学科研究方法作为自身学科建设的选择。
总之,在现代社会,青年问题早已超出了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教育学等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范畴,必须依托多个学科群的综合资源。由于当代青年发展的问题愈加复杂多样,从多科学、跨学科统合的视角进行研究,不仅能够更深刻全面地认识青年、了解青年,而且可以在理论上寻求青年问题解决的某种共识,进而为党的青年事业和共青团工作提供科学理论支撑。
二、青年学跨学科研究的瓶颈
改革开放后,青年学应定位于“运用多学科知识对青年作综合性研究的独立学科”的观点一经提出,就得到了青年研究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同。随着近些年青年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我国学者开始呼吁,青年学学科建设要实现从多学科研究向跨学科研究的新转向。但从总体看,青年学学科使用跨学科研究的实然状态与理论的应然设想相去甚远,青年学开展跨学科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瓶颈。
一方面,对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认识不够深刻。从本质上讲,跨学科研究更具有哲学层面的方法论意义,而不是一种具有完全意义上的具体研究方法。如果青年研究学者将跨学科研究简单、窄化理解为一种研究工具,就很容易简单机械、照搬照抄其他学科研究方法,导致跨学科研究被异化为用其他学科的话语体系、研究范式来抽象“概念化”青年研究。
青年研究应该以解决青年群体的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借助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知识体系的充分融合,深化人们对青年发展的客观认识和规律总结,促进青年研究在学科知识体系建设上的进步,实现青年研究的学科化。但是囿于传统学科范式思维的认识,学界依然习惯按照静止的、条块分割的、孤立的思维来划分学科和相关研究,以至于今天的青年研究也常被部分研究者视为静止世界中的一个“截取片段”,必须将其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分解到某个对应的具体学科知识体系中。虽然研究者可以从具体的学科知识出发,用孤立和静止的视角将青年研究解构为不同内容,但这并不表示青年发展、青年群体本身就是可分割和孤立的。即便我们将青年研究视为一个研究领域,划归不同的学科门类进行“独立研究”,在服务青年发展、服务党的青年事业的总目标上,也绝不意味着承认青年自身、青年成长、青年问题等在客观上就是相互孤立、不成系统的。因此,任何形式的青年研究都不能否认青年自身的整体性,更不能用否认青年群体的整体性来追求局部研究的片面深刻。所以,不同学科即使可以从其本学科的理论体系出发进行青年研究,但是如果这种“各抒己见”式的学科研究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针对同一问题的研究缺乏足够的沟通与对话,那么依然不能将其视为真正的跨学科研究。因为这样“散装式”地确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直接降低了青年研究这种“应用型”学科的实践价值。此外,这种孤立的、非系统性的“形似跨学科研究”容易让人们对跨学科研究产生误解,不利于青年学学科整体理论水平的提高和研究范式的升级。
如果不同的学科都本着发展或拓展自身科学领域的目的来研究青年学,把本学科的理论、研究范式移植挪用到青年现象中,那么,青年研究就被降级为特殊的教育现象、文化现象、政治现象、社会现象等。当前,我们进行的很多青年研究在本质上都可以视为这种单一学科研究。例如,我们从文化学视角分析青年群体“二次元热”,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第二代大学的社会阶层变化,从政治学视角分析青年群体的政治参与途径等。从宏观的学科史看,学科在发展的起步阶段,普遍需要借助其他单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推进新兴学科的发展进程,但是,随着新兴学科的研究走向深入,就必须超越其中所依赖的单学科研究方式。青年研究和青年学学科的发展逻辑亦然。然而,由于长期的单学科研究导致当前青年研究存在严重的单学科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青年学学科建设突破这种单一学科建设和研究方式面临很大的困难。如若我们不能将不同单一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统合,就很难开展真正意义上的青年学跨学科研究。
另一方面,跨学科在青年研究中的运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能够使用的跨学科研究理论和方法难以满足当前我国青年工作和青年学学科体系建构的需要。换言之,目前青年研究中的跨学科研究依然处在呼吁和号召的“务虚”层面,很多所谓的“青年学跨学科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还只能视为广义上的多学科研究,青年学在本质上被矮化为众多单一学科的简单组合。比如,在跨学科研究视角下,我们借用心理学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来解释“自我效能感对青年人创业意向的影响”,此时,自我效能感理论只是解决青年创业的一个理论工具或是理论框架,阐释清楚青年人的自我效能感是如何影响青年人创业行为的内在机制即可。相反,当前的一些所谓跨学科研究视角的青年研究,把青年群体的自我效能感和创业行为的研究当做丰富心理学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尝试,只是在青年群体中验证了自我效能感的正确性,却没有对青年创业工作提出新观点或新举措。这样的研究不仅存在心理学与青年研究两张皮的现象,而且还将研究手段和研究目的倒置。总之,没有把心理学知识作为分析和研究青年问题的理论工具,对丰富青年学学科理论体系的目标贡献就很有限。
青年研究就其本质而言,可以视为一个以问题为中心的学科综合体,青年学要突破单一学科之间的理论界限,在不同的单一学科之间形成凝聚力,从而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协作。因此,我们可以将青年学视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在进行青年研究时,不仅要利用现有单一学科的学科理论和研究范式,而且更要有意识地对不同学科理论进行基于研究问题的有机融合。跨学科研究就是青年研究迈入深层次、高水平研究的必经阶段和必然状态。所以说,青年学学科建设和青年研究的初始阶段是多学科研究,而高级阶段则是跨学科研究,因为这是围绕青年问题、青年现象等,以其他单一学科为基础而进行的跨学科理论整合,是青年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青年学跨学科研究的依据
不管是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还是青年研究自身发展的需要,很多青年问题都已经超越了单一学科知识体系的范畴,必须从跨学科的角度开展联合、多角度研究。特别是从现实情况看,随着青年群体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不断涌现,青年研究必须超越单一学科进入跨学科研究才能实现突破。因为在学科研究的目的和客观效果上,单学科和跨学科研究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前者多是要建立起严谨的学科理论体系,后者则致力于把不同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有机融合,从而以一种更加广阔的研究视角探究问题。学界普遍认为,跨学科研究可以最大限度地弥合当前单学科导致的知识体系之间的裂痕,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提供可能性,也为实际问题提供了创新的解决途径。青年学开展和推广跨学科研究的依据是对跨学科研究的核心因素有清晰和准确的把握。
(一)跨学科研究的本质属性
单一学科、多学科和跨学科在本质上都属于不同学科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知识生产方式,代表着知识体系的某种组织形式,并不存在优劣之分。单一学科、多学科和跨学科虽然在宏观上有递进发展的关系,但不意味着三者是相互替代、无法共存的,相反,它们是可以并行且可跨越式发展的。兼具单一学科深度和多学科广度特点的跨学科研究,在本质上是以学科交叉优势来解决现实复杂问题的知识重构过程,它借助传统单一学科的知识,整合现有学科界限,以重构新知识体系为目的[19]。单一学科专注于研究的精深程度,无可避免地会陷入学科的固有观念和早先的思维定式中;跨学科研究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打破单一学科对某些问题或研究领域的控制,降低学科边界划定所带来的研究视野受限问题[20],在知识广度和深度之间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具有过程和结果的双重性,凭借跨学科的知识融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不同单一学科之间基于问题的联结(见下页表1)。
表1 单一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的比较[21]
通过单一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二者均以知识生产为最终目的,但在具体的生产方式上存在根本区别,跨学科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来生产新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借用其他单一学科的研究方法。因此,“融合”是贯穿跨学科研究始终的本质特征。
在研究目的上,跨学科研究更加重视知识的应用性,突出问题导向。这种应用性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跨学科研究更加重视从学科规训的角度理解学科的研究方法、知识体系等,从而必然是超越所谓的“统一研究范式”,在共同问题的意识下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优研究方法。在跨学科研究的视域中,研究方法最大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解决问题,其工具性价值远超传统单一学科所赋予研究方法的学科规训价值。因此,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跨学研究更容易依据不同问题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等,基于问题把不同学科的理论、概念、技术等深度融合,从而实现研究方法上的突破和知识上的创新。
(二)跨学科研究的思维方式
人们依据自身的认知习惯对知识体系进行学科分类,但这并不意味着,客观世界就是严格按照这些学科门类而组成的。青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一个整体的存在,也无法依照现有的学科知识体系进行精确切割,研究者必须打破单一学科孤立、静止地看待问题的学科边界藩篱,按照系统性、整体性的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虽然在现阶段,对不同单一学科进行重构是难以进行的,但基于问题和系统性思维实现不同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是可行的。现有研究普遍认为,系统论和整体性思维是跨学科研究的重要学理依据。系统论关注系统的架构、组成因素关系、运行规律等系统内部的关联,同时对其效果进行概述和分析。现代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提出的。贝塔朗菲认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22]。奎因认为,人类从现实中抽象和归纳出的理论只有作为一个理论整体存在时才有价值和意义,理论不可能被分解为独立的知识单元或单一学科来应对现实中的复杂经验,因为,抽象理论和具体经验之间不存在明确的一一对应关系[23]。总之,在跨学科研究思维方式中,对现实世界的研究与分析必须基于系统论和整体思维,单一学科视野是不可靠的,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青年研究中的问题。
(三)跨学科研究对知识的理解
从知识生产的思路分析,跨学科可以视为一种独特的知识生产方式。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内,知识生产受不同学科逻辑的影响,遵循着不同的学科“范式”。这就导致跨学科在客观上沿着不同的知识哲学观进行发展,并逐渐分化为两种不同的研究路径:一种是坚持知识价值中立和理性客观的自然科学,另一种则是主张知识随情境而定,强调主观和变化的人文社科科学。人们对知识属性和内在逻辑的不同理解,也必然会导致跨学科研究在具体学科中表现出差异性。
然而,无论跨学科的具体表现有何不同,其对知识理解的内在逻辑都是一致的,即始终认为人类知识体系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学科交叉点就是新知识的生长点。现代社会所取得的知识创新实践也表明,前沿知识的持续更新和深入发展都势必会突破传统单一学科所划定的学术疆界,触及其他学科知识。这样的学科知识界限突破是知识基于系统性和完整性而进行的内生自发性整合,这正是跨学科研究能够持续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力。单一学科的知识自有其内在的生产逻辑体系,这也是构成学科“范式”的重要因素,当不同学科进行交叉和融合时,各学科所具有的内在知识生产逻辑就必然会进行调整和联结,这就奠定了跨学科研究的内在知识生产逻辑和前提条件。
从知识应用的思路分析,跨学科研究的兴起和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而不仅是完善学科知识体系,学科知识的实用性是其理论追求。当人们逐渐进入风险社会后,社会的诸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其解决方式也更加依赖专业知识;同时,人们也发现,现在很多复杂的社会问题不再是某一两门学科知识就可以解决的,必须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运用诸多学科知识。因此,现代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化和解决方案的模糊性就成为不同学科知识和理论围绕问题跨界流动和融合的外部动力。跨学科的知识应用逻辑把跨学科知识视为解决复杂问题的重要工具,坚持问题导向,强调学科知识要从实用性出发,针对复杂的现实问题,突破单学科的“范式”约束,提出创新的理论阐释和解决方案。
综上,跨学科研究是具有知识生产和实践应用双重属性的实践活动,其存在的价值不拘泥于传统学科范式的限定,而是人类知识体系构建和社会实践发展的双重需要,这也符合我国青年研究“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并行的基本现实情况和发展路径[24]。由此可见,在青年研究的实践中,无论是从知识生产的内部需求分析,还是从我国青年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来讲,跨学科都无疑会成为我国青年学科建设和青年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青年研究在提升青年学学科化建设方面的重要工作和可行路径就是积极开展以青年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研究。
四、青年学跨学科研究的方向
(一)坚持青年研究的问题导向,突出实践价值
跨学科研究的逻辑起点和定位就是解决单一学科无法很好解决的复杂问题,其最终目的则是服务实践。现实世界中的问题纷繁复杂且处于变化发展中,单一学科所具有的孤立、静止地看待世界和解决问题的范式很难应对当代世界的复杂现实问题。例如,对“党管青年”这一原则的理解和贯彻,就已经超出了传统政治学所能解释的单一学科范畴,仅仅用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来解释,已经不能很好地展示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除此以外,也许还要通过发展心理学、生理学,因为对青年管理的基础是科学把握青年成长的身心特点和基本规律;可能还需要管理学、社会学,因为青年管理需要政府和社会营造一个有序、良好的环境,这些工作也需要参考上述学科有关现代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当然,青年学开展跨学科研究并不是对其他学科知识“照单全收”,而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在坚持“为我所用”的基础上,对其他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进行鉴别、批判,有目的地选择和吸收,同时在不同学科知识之间建立起更加宏观和全面的知识图景[25]。在这个意义上,跨学科研究就是基于问题和青年学学科建设需要而进行的“有意识的理性选择的产物”[26]。所以,青年学在开展跨学科研究时,首先是要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以问题为导向考察不同学科对该问题的分析和理解,确定解决问题可以使用的知识要素、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等具体问题,在批判性借鉴的基础上解决这些问题,进而实现青年学学科知识的创新与发展。
(二)打破单一学科思维定式,强调融合视角
如前所述,在青年学中强调和突出跨学科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当前单一学科无法很好解决的复杂问题。这对于很多接受单学科教育成长起来的研究者而言具有很大的难度和挑战,特别是单学科所推崇的学科规训,很容易在其学科学术共同体中形成牢固的思维定式,限制了研究的视野。因此,青年学的研究者必须有意识地突破单学科所形成的思维局限,通过后期不断地学习来扩充自己的学术视野,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从跨学科视角分析问题的习惯。例如,当前社会比较关注的“空巢青年现象”,在很多研究者看来,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社会学问题,但是,这个现象背后还涉及教育、文化、经济和心理等领域的分析和思考。这就需要青年研究者围绕该问题,从跨学科研究的视角一次次突破自己原有的、习惯性的学科思维模式和研究范式,从更加综合和广阔的理论视角去研究,从而更加全面系统地揭示这些青年现象背后所透露出的实质性问题,给出系统、可行的解决方案。这也正是跨学科研究独特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相反,如果只是从单一学科视角来解释这些现象,可能就容易简单归因于社会群体的“社会结构特点”,而忽视其背后的社会文化、青少年教育、经济发展结构等其他重要因素。就很容易把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单化,导致人们对某些青年问题的错误认识,从而造成对社会隐形风险的忽视,降低社会治理水平,最终给党和政府的青年事业、青年工作决策带来不利影响。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单一学科、多学科和跨学科之间存在一定的递进和跨越发展的关系,我们强调青年学的跨学科研究,并不意味着要否定单一学科建设的现有基础和努力方向,而是尝试以跨学科思维作为青年学的一种学科建设和研究方向。
(三)重视跨学科研究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防止线性思维
跨学科研究在很多时候应被视为一种研究的方法论,而不是一种具体的研究范式或者研究方法。也正是基于跨学科研究本身所蕴含的宏观理论视角和思维方式,我们才认为,跨学科研究是对学科发展方向思想的战略调整而非研究方法层面的技术变革。系统论和整体思维是跨学科研究看待客观世界、分析复杂问题的基本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从根本上排斥形而上学的静止、片面和线性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青年是人类社会中最有朝气、最具变化的群体,正是青年群体的多变性、复杂性使得对它的研究比对任何其他的群体都要困难。青年现象和青年问题在很多时候并不是青年群体所直接导致的,而是因其他社会因素而产生的客观后果或是具体体现,因此,青年研究也很难被划归到某一个或几个单学科之中,事实上也没有任何一个单学科的知识体系可以囊括青年研究。每一个从事青年研究的科研人员都必须充分意识到上述特点,并以此作为开展青年研究的逻辑起点。一方面,重视系统思维,习惯从社会大系统的角度去研究青年,把青年视为一个具体的社会子群体,不仅受到其他社会子系统、社会子群体的影响,而且其群体自身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社会因素,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微社会系统”,不可能凭借单一学科或者个别现象来勾画整个青年群体。另一方面,重视整体思维,这是以系统思维为基础的整体思维,不仅要兼顾青年群体与社会的外在客观关系,而且更要从党和国家发展的大局去思考青年问题,突出青年研究的政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
除了解决实践问题外,青年研究中推广跨学科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要丰富青年学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因此,在进行跨学科研究时,要突显其研究在知识广度和深度上的独特性。不仅要通过不同单一学科之间的跨界交流生成新的理论观点,在存量上丰富青年学学科知识,而且还要能够借助对青年群体的研究实践来实现原有单一学科理论的深化和扩展,在青年研究的实践中促进学科知识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