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连盆地哈达图铀矿床铀矿化特征与成矿作用探讨
2021-07-24杜鹏飞康世虎苗爱生刘武生
杜鹏飞,康世虎,苗爱生,刘武生,张 锋
(1.核工业二〇八大队,内蒙古 包头,014010;2.核工业二四三大队,内蒙古 赤峰 024000;3.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 100029)
二连盆地富含铀、煤和油等矿产资源。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盆内发现了努和廷、哈达图、巴彦乌拉、赛罕高毕、苏崩、查干、马林诺夫斯基等一系列铀矿[1-3]。哈达图铀矿床是盆地西北部2011年开展1:250 000区域铀矿地质调查评价发现的又一个大型砂岩型铀矿,位于乌兰察布坳陷齐哈日格图次级凹陷中。目前关于哈达图矿床研究主要集中在铀的赋存状态、地球化学特征、含矿目的层碎屑物特征等方面。结果表明铀矿物主要呈粒径极小的显微状、超显微状铀矿物及其集合体形式吸附在黏土矿物、黄铁矿及有机质表面,以沥青铀矿为主。哈达图矿床富矿石与强氧化还原能力ΔEh、中强酸、富Re等密切相关,与深部流体参与叠加成矿作用有关[4-9]。尽管众多学者对此矿床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该矿床成矿特征与成矿作用研究仍较少。笔者主要对哈达图铀矿床赋矿目的层砂体规模、铀矿化特征以及铀赋存状态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探讨了研究区铀矿化特征与成矿作用。
1 区域地质
哈达图矿床位于齐哈日格图凹陷北部,该凹陷受苏尼特隆起、东方红凸起、赛乌苏凸起和塔木钦凸起夹持,南北向展布,其面积近700 km2,其约长60 km,宽(10~25)km(图1)。区内发育有三条断裂构造:一是盆内基底断裂,呈近东西向展布;二是近北东向的控盆构造,主要发育在各次级凹陷边缘部位,控制盆地盖层沉积主体演化;三是盆地晚期构造挤压背景下形成的一系列断裂构造,部分区域见沉积盖层发生较为强烈的剥蚀。盆内主要出露早古生代及中新生代地层,含矿目的层主要位于中新生代沉积地层内。
图1 哈达图地区构造简图Fig.1 The structural sketch of Hadatu area
2 铀矿化特征
2.1 含矿层特征
研究区主要含矿层为下白垩统赛汉组上段(图2)。钻孔编录揭示,赛汉组上段河道北部(F48—F63线)和南部东侧(F645—F171线)铀矿化发育最好(图3),铀矿(化)体主要呈近南北向展布,南北长达20 km,铀矿(化)体连续分布。赛汉组上段砂体厚度范围80~230 m,由3~6个沉积旋回组成。其中,单层砂体厚20~135 m,横向上连续稳定,砂体隔水顶板为洪泛沉积泥岩,底板为旋回之间洪泛泥岩或赛汉组下段泥岩,隔层稳定,具“泥-砂-泥”互层结构,发育大规模氧化带。
图2 哈达图地区典型钻孔地层结构图Fig.2 Typical stratigraphic structure of borehole in Hadatu area
图3 哈达图铀矿床F645—F171线地质剖面图Fig.3 Geological section of Line F645—F171 of Hadatu uranium deposit
根据地层结构、沉积旋回和测井曲线特征对目的层赛汉组上段进行精细化研究,从下往上可以划分出三个亚段(图2),赛汉组上段第一亚段主要为一套砾质辫状河沉积,其碎屑颗粒粒度较粗,主要为细砾岩及粗砂岩,河道较宽,砂体发育较好且连续,其厚度为15~140 m;第二亚段河道为砂质辫状河沉积,以砂质砾岩和粗砂岩为主,河道宽8~20 km,河道宽缓,砂体厚度30~125 m,砂体稳定、连通性好;第三亚段河道为曲流河沉积,粒度较细,以中粗砂岩为主,宽度5~15 km,砂体厚度15~55 m,最大累计厚度约100 m,规模相对较小,砂体不连续,大部分呈透镜体分布。
钻孔揭示,哈达图铀矿成矿与赛汉组上段第一亚段(K1s2-1)、第二亚段(K1s2-2)沉积物质密切相关。据研究区F48—F63线垂向地质剖面图可知,铀矿主要产出于目的层中下部粗粒沉积物中,即赛汉组一、二亚段,由于沉积相和地球化学环境改变,铀多富集于河道边缘氧化还原过渡带附近灰色粗砂岩、中砂岩中。第一亚段中铀矿体埋深为294~548.69 m,平均厚度3.43 m。第二亚段中的矿体为研究区最主要含矿层位,矿体垂向上呈板柱状、透镜状。
2.2 铀矿石矿物特征
矿石主要为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颜色为灰色和灰黑色,富含炭化植物碎屑及黄铁矿。碎屑物含量80%~90%,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和中酸性花岗岩、变质岩岩屑,见少量黑云母,杂基含量小于10%,常见有伊利石和高岭石。分选性差,以棱角-次棱角状为主,杂基支撑,基底式胶结为主。矿石结构主要有充填和包含两种(图4A),第一种充填结构:裂隙中见星点状黄铁矿发育,铀矿物以分散状形式存在;第二种包含结构(图4B):钾长石与黄铁矿表面溶蚀坑内附着沥青铀矿,呈球粒状。
图4 扫描电镜下矿石分布特征Fig.4 SEM image of or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哈达图铀矿床矿石及围岩的岩石化学成分分析表明(表1):a)含铀矿物成分多为铝硅酸盐,铀主要来源于中酸性花岗岩;b)烧失量、二价铁、全铁含量与铀品位具正相关关系,说明氧化作用和还原介质与铀成矿相关;c)在U含量大于1%的矿石中MgO明显增高,可能与绿泥石有关[10-11],其他成分变化不大或无明显规律。
表1 哈达图铀矿床矿石中硅酸盐全分析统计数据/%Table 1 Statistic of major element content/% of silicate in ore of Hadatu uranium deposit
通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观察、分析铀矿物的形态、大小、含量以及与黄铁矿、黏土矿物等存在关系,矿石矿物类型以沥青铀矿为主,存在少量铀石、磷钙铀矿,其存在形式主要表现为吸附态和充填于裂隙、孔隙两种,与新疆伊犁及吐哈盆地铀赋存特征相似[5-9]。铀矿物形成于两期,包括早期板状磷钙铀矿和晚期鲕粒状沥青铀矿(图5A、B),其中沥青铀矿多分布于黄铁矿周边(图5C),部分附着于黏土矿物表面(图5D)或者充填于碎屑颗粒裂隙、孔隙内;磷钙铀矿主要呈吸附态附着在黏土矿物表面(图5D),包围黄铁矿或与沥青铀矿、铀石共生,偶见细小鳞片状,部分因后期改造出现裂缝;铀石呈颗粒状产于黏土矿物之中或产于碎屑颗粒裂隙、孔隙内。
图5 矿石扫描电镜及质谱分析图Fig.5 SEM image and mass spectrometry analysis of ore
样品15EL005和15EL020分析了8个铀矿物点,其中UO2的含量高达81.86%,CaO的含量为3.76%~4.39%,SiO2的含量为1.05%~1.57%(表2)。矿石黑色含黄铁矿、黄色黄铁矿柱状晶体,铀矿物吸附于黄铁矿晶体的表面,及长石、云母、石英颗粒间的空隙,以沥青铀矿为主。
表2 哈达图铀矿床铀的单矿物类型与电子探针分析结果/%Table 2 Electronic probes analysis results/% of major elements of Single mineral in the Hadatu uranium deposit
3 铀成矿作用讨论
多种因素耦合形成了哈达图铀矿床,主要控矿因素有丰富的铀源、规模较大的古河谷砂体、由南向北持续后生氧化作用、丰富的还原介质、畅通的“补-径-排”系统等[12-14]。哈达图铀矿床与巴彦乌拉、赛汉高毕铀矿床成矿过程进行对比,具有很大相似性[15-16],初步将成矿作用过程分为4个阶段:1)早白垩世晚期(K12)赛汉组上段铀初始预富集阶段;2)早白垩世晚期-前晚白垩世(K12-K2)赛汉组上段北部形成“天窗”形成铀成矿预富集阶段;3)晚白垩世至始新世(K2-E2)赛汉组上段砂体强烈改造富集成矿阶段;4)渐新世至第四纪(E3-Q)保矿阶段(图6)。
图6 哈达图铀矿床成矿阶段示意图Fig.6 Schematic diagram of metallogenic model for Hadatu uranium deposit
1)初始预富集阶段(K12)
含矿目的层赛汉组上段初始沉积期为早白垩世晚期,该期形成了厚层且连续的砂体。此外,蚀源区含铀含氧水沿河道腹部向两侧顺层发育,形成了大规模的层间氧化带,活化沉积砂岩本身的铀随氧化作用的而迁移,在还原砂体中初始预富集,进而形成铀矿化、铀异常。
2)预富集阶段(K12-K2)
赛汉组上段沉积之后至晚白垩世,在挤压应力场的作用下,在哈达图北段与塔木钦之间形成背斜构造,在背斜的轴部造成长时间的沉积间断,使沉积层发生较为强烈的剥蚀,赛汉组上段目的层砂体形成大面积的“天窗”,天窗为有利的“排泄源”。此时,含铀含氧水仍然沿着河道中央从南向北运移,在氧化-还原界面附近预富集形成铀矿(化)体。
3)富集成矿阶段(K2-E2)
赛汉组上段目的层砂体中富含有机质和细菌硫酸盐,随着沉积成岩作用的增强,伴随细菌硫酸盐的还原作用和目的层有机质的分解,以及沿构造导通上移的油气、煤成气进入含矿层,大大增强了目的层还原容量,生成了大量的次生黄铁矿,有利于铀的沉淀和富集,在预富集基础上沿河道两侧氧化-还原过渡带富集成矿,推测该时期为矿床主成矿期,目前测得成矿年龄为(67.3~27.2)Ma(图7a、b)。另外,该期氧化作用强烈,持续时间长,氧化作用贯通河道中央,氧化流体“越流”进入二连组,二连组中也形成了工业铀矿化。
图7 哈达图矿床沥青铀矿U-Pb年龄谐合图Fig.7 Concordia plots of U-Pb ages for pitchblende from Hadatu deposit
4)保矿阶段(E3-Q)
渐新世至第四纪,虽然哈达图地区发生了一次沉降和一次抬升,但沉积物以厚层红色泥岩为主,且形成了区域稳定的隔水顶板,使氧化能力减弱,铀成矿作用近乎停止,局部存在铀成矿进一步富集和改造。此外,受深部还原物质作用,对已形成铀矿起到了重要保护作用。
4 结论
1)铀矿化主要产于赛汉组上段第一、二亚段,富集于河道侧的氧化还原过渡带附近的灰色砂砾岩中。矿体呈板柱状、透镜状。
2)矿石矿物以沥青铀矿为主,存在形式主要表现为吸附态和充填两种。
3)铀成矿作用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早白垩世晚期初始预富集阶段、早白垩世晚期-前晚白垩世铀成矿预富集阶段、晚白垩世至始新世富集成矿阶段、渐新世至第四纪保矿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