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瑞源:推动中马文化交流是我的梦想
2021-07-23书童
书童
郑瑞源
字乐善,马来西亚华人,马来西亚吉中中华工商联合会名誉顾问。自2002年至今,一直在中国工作和生活,先后于珠海伟创力、深圳喜高等企业任运营工程总经理、全球运营总监等职。现为深圳市宝安区书法家协会会员、宝安区书协松岗分会顾问,松岗街道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会长。作品相继入展宝安区书协松岗分会首届书法作品展、东莞市“第二届佛教公益书法展”、第十二届“书以载道·宝城十二品”企业书法提名展,马来西亚全国华人文化节“墨墨涵情”书画作品邀请展等十余次书法篆刻展。
他懂得多国语言,却热衷于大字书法。
他是一名海外华人,却沉迷于中国文化。
他的故乡远在槟城,康有为、黄兴、胡汉民等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他却远渡重洋来到中国。
他就是郑瑞源!一个生长在马来西亚,通晓马来语、英语、汉语、闽南语等语言,却在深圳商界风生水起的华人。
在他的书房摆放着各种资料,挂着各种墨迹,永远是翰墨飘香。他富有公益心,热衷于传播中国文化,为促进中国和马来西亚书法交流留下了崭新的一笔。
他曾经说:“推动中马文化交流是我的梦想!”
“一颗艺术的种子就这样种下!”
1965年10月,郑瑞源出生于马来西亚槟城州。
槟城与中国的近代史关系密切,是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基地。他曾5次来到槟城,宣传革命思想,筹募革命资金。
到了现代,槟城是马来西亚最具文艺范的地方,有“印度洋绿宝石”、“东方硅谷”等称号。2016年,中国首次成为槟城州外资投资的榜首。
郑瑞源祖籍广东梅县,先辈到马来西亚创业,到他已经算第四代了,现在他会说马来语、普通话、英语、潮州话、客家话,不同文化的印记在他身上可见一斑。
虽然如此,在马来西亚的大多数海外华人,依旧传承着中华文化。小学的时候,郑瑞源就开始学习书法,回忆起来他也说不上来当时都临过什么字帖,只记得小楷和中楷都写过。
当时书法老师还要求,每周必须交作业,逢寒暑假必须交一整本。老师强调,写毛笔字练习的是心境,必须去领悟,而不是拿着一支笔随随便便画上几笔。
对于什么是中国文化,学校为什么要教书法,郑瑞源或许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但是在一笔一划的练习中,在水与墨彼此的交融中,在與艺术的对话之中,“一颗艺术的种子就这样种下!”
他回忆当时,只觉得中国汉字和英文对比,英文只是字母搭配起来,汉字却有深奥的内涵在里面,完全是不同的对比,值得去不断探索。
求学时光,转眼而去!1987年,郑瑞源从大学毕业,因为学的是机械专业,他先后在飞利普、台商公司工作十多年。
后来,看到中国大陆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他也远渡重洋来到“故土”开拓新的事业。
“我一定要留住华人的根!”
2002年,郑瑞源来到中国工作。
他先后在珠海伟创力、深圳喜高等企业工作,任职运营工程总经理、全球运营总监等职。
因为有学生时代的启蒙和爱好,当身处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他由衷地喜欢上了中国文化。
人类四大古文明,只有汉字依然在现代使用。至今,大家还可以读懂千年前留下来的文字记录,这显示出中国汉字的经久不衰。
一有时间,郑瑞源就会到各种博物馆、美术馆参观,在那里他看见了各种古迹,尤其是里面的书法,在欣赏草书、隶书、篆书的各种变化时,他情不自禁地爱上了这些线条组成的艺术。
《易经·系辞上》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因为对书法的热爱,他陆续结识了当地诸多文化人士,由此开始了笔墨生涯,沉浸其中让他一发不可收拾,他也感言“我一定要身体力行,留住华人的根!”
在他看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书法也体现着一个人的人格,透过书法可以显示一个人的性格。中国书法经过不同的年代,在不同的时代和空间里,也必然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体悟,郑瑞源发现,中国书法的横平竖直,犹如做人,必须堂堂正正,一撇一捺,人生才能平衡,犹如做人不能只想自己,应该是你好我好。一点犹如高山落石,犹如中国人做事的态度,必须入木三分。
与此同时,他还迷上了中国的茶文化,比如泡茶的节奏,用多少度的水去泡,一杯茶泡得好不好跟动作、味道都有很大关系,他也收藏有纪念意义的中国文化产品,比如2008奥林匹克收藏纪念品。
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执著与热爱,他的家里古色古香,挂的都是画和名家的书法,装修风格都是融合中式风格。
“推动两国文化交流是我的梦想”
悠悠岁月、浩浩海疆,从未隔断散落四处的华人血脉。
世界各地都有华人的踪迹,海外的华侨无论第几代,骨子里都承载着中国文化,这让华人无论去哪里,都能够凭借聪明、团结、勤奋,在方方面面做得更好。
郑瑞源不仅仅是一个书法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者,也是中马文化交流的热情使者,2019年9月,第三十六届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节开幕,这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节,“能不能把中国的书法介绍到马来西亚?”一个灵感在郑瑞源的脑中闪现。
他利用回国探亲,与马来西亚吉中中华工商联合会联系并得到了积极响应,在深圳市宝安区文联、宝安区书法家协会的大力支持下,2019年9月23日,中国书法院原副院长李胜洪先生、宝安区书协主席李高扬、执行主席张志光、宝安区书协松岗分会会长秦善舜等一行8人前往马来西亚进行书法艺术交流,宝安区书协艺术家首次组团走出国门进行艺术交流。
交流期间,宝安区书法家出席了由吉中中华工商联合会主办的“墨墨涵情”第36届全国华人文化节书画作品邀请展,到当地华校、企业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宝安区书协松岗分会还与吉中中华工商联合会签署了意向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今后加大书法艺术交流、艺术家推介、互访等方面合作。马来西亚华人多家报刊和媒体及时做了大篇幅的报道,代表团还得到吉打州苏丹秘书长的特别接见。在吉中中华工商联合会的热情接待和郑瑞源先生亲力亲为、悉心安排下,马来西亚书法艺术交流取得圆满成功。
为了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马青少年交流,在他积极联系下,马来西亚青少年冬令营师生到深圳,参观了宝安城市规划馆、深圳博物馆等,学生们在接受中国文化熏陶时,也深切感受到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巨变。
因为对书法的热爱,身为喜高公司高管,同时又是松岗书协常务副会长的郑瑞源也积极推动书法文化走进企业,2019年举办了第一期书法培训班,目前第二期已经开始筹备,让企业员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心境,调整情绪。每当周边有书法展览,他都动员、组织企业的朋友和厂里的员工前往学习参观。
郑瑞源一直致力于搭建中马文化的桥梁,在他看来,有时华裔被认为重利益,而文化交流却可以促进各族人民互相了解。在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肆虐之时,他发动在马华侨,多方筹措资源,组织捐款捐物,血脉相连的真情让人为之动容。
因为工作比较忙,郑瑞源依旧笔耕不辍,对于二王、米芾、八大等古代名家都如数家珍。他最喜欢榜书,评价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他说就是《耕云种月》这幅作品采用泼墨,写得很大气,既有碑刻的厚重,又有古帖的飘逸。
郑瑞源一共有四个孩子,来到国内,现在孩子接触的都是中国文化,他们每个人都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在平时,他也乐意给孩子讲解中国的书法和茶文化,比如奉茶时的礼仪、规则等。
来到中国不知不觉已经有将近二十多年,但是郑瑞源却越来越喜欢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他说:“推动中马文化交流是我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