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文化育人途径探究

2021-07-23潘孝杰

速读·下旬 2021年2期
关键词:文化育人微时代途径

潘孝杰

◆摘  要:随着“微时代”的到来,高校文化传播的途径得到拓展,文化形式呈现更为丰富,为高校文化育人提出新挑战。该文就此背景下高校文化传播中出现的学生思想不可控、队伍建设等问题提出建议。在优化平台管理、建立联动监管的基础上,挖掘高校文化传播的着力点,结合文化的显隐性,将文化育人落到实处。

◆关键词:“微时代”;文化育人;途径

一、依托“微时代”背景,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性突出

(一)“微时代”的概述

“微时代”是以微博、微信、短视频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从内容上看,它包含了相关微平台应用,涉及视频、小说等内容。在这背景下,信息传播打破了固定网线的限制更具流动性,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更具大众性,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更具互动性。

(二)“微时代”对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影响

“微时代”背景下,微平台被广泛应用,它是文化传播的一项重要载体。移动式、碎片式的虚拟信息环境正在改变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多元化的网络文化冲击着高校校园文化阵地,如何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是对高校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二、“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文化育人现状启示

(一)文化交流平台拓宽,思想的不可控性增大

依托微平台的便捷功能,文化的传播途径得以增加,学生的交互需求得到了满足。高校开通相应的官方微博与微信公众号,极大便利了学生对学校各类动态的了解与信息接收,满足学生的知情权。学生也能针对校园内各方面问题在线发声及时反馈,对校园活动开展起到监督作用。但言论的自由使得学生思想行为不可控性增大,随着关注度的提高,产生了许多褒贬不一的声音,这些声音有理性的也有极端的,一些负面的价值取向甚至影响到了所有关注平台的学生群体。

(二)文化表现形式多样,需增强正确引导力度

“微时代”背景之下,校园文化的表达形式更加丰富,以短小精简为特点,更快捷传递一种文化理念。区别于过去的文化呈现,结合了网上的丰富元素,例如表情包、段子、小视频等,以时下流行元素的碰撞结合,博的大学生的认可。但一些隐患与不确定因素也随之而来。现今的“微博段子”、“短视频”等表现形式,虽然更直观、更幽默,但同时在性质上娱乐性重于实效性,易将一些本身具有教育意义的素材变成了娱乐大众的消费品。针对多种多样的文化,需要增强一定正向引导。

(三)文化育人途径更多,相应建设需进一步完善

相较于过去的育人方式而言,现在育人平台更广泛,学生参与度不断提高,学生不仅可以自导自演拍摄微视频作为文化传播的源材料,也可以作为微平台的管理者自由发声。这也需要我们更加的关注学生动态,一方面是学生对微平台的管理,学生之中存在舆论敏感度不高,易产生信息引导偏差。另一方面则是网络环境的复杂使得文化引导不可控。现在高校普遍组建各自的网评员队伍,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高校宏观把控能力。但在执行平台管理台、维护与内容的设计上仍然有提高的空间。

三、“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文化育人途径探索

(一)优化网络监管体系,设置奖惩机制

微平台为校园文化传播交流提供了便利,为学生抒发情怀提供了“场所”,也为教师实施德育智育提供了阵地。它需要更多的监管来引导文化走向的正面,切实有效开展文化育人。

一是建立联动机制,提升监管准确度。现阶段的网评员队伍常以学工教师和学生干部为主体,逐级开展工作。所以需要在原网络监管队伍基础上,建立院系之间,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定期交流,相互了解阶段性的问题,分析研讨学生阶段性的思想走向,对网络文化发展趋势进行预判,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提前部署,增强监管的准确度。二是制定奖惩措施,增强监管力度。网络舆论的难以把控,主流价值观的偏差,很大程度上源于缺乏制度的约束。在高校这个小社会里,亦可制定一系列的约束制度,对于错误引导师生的行为进行惩罚,对于优秀的传播行为进行鼓励。用这种方式来告诫学生,一切的自由都是在规则的范围之内,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二)结合文化特性,借助微平台加强文化育人

在强化监管的基础上,通过对微平台功能的极大挖掘,发现文化传播的高效途径,结合学生特性,依托思政教育的方向,从校园文化活动这些显性文化因素入手丰富学生文化接触面,并对学风、气质养成等一些抽象的隐性文化进行具象,使文化真切起到育人的作用。

一是拓展显性文化,创新育人方式。相较过去的文化传播方式,借助微平台打破了之前文化传播的时间与地点的局限。像“人文大讲堂”一类的讲课可以通过微课堂的形式开展。对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可在原基础上增添创新元素,构建网络交流平台,使活动在线下开展的同时,也吸引更多的宅男、宅女加入其中,增加文化活动的辐射面。文化传播目的在育人,通过网络的信息隐私性,可以依托微平台来开展一些面述不清的文化教育,以更为人性化的方式去传播文化。

二是具象隐性文化,引导氛围营造。文化育人如春风化雨,显性的文化因子是直观的,但不一定深刻。隐性文化因子更接近于文化的本质,但却更难理解与传播,通过具象手段使得隐性文化更易被接受。举学风建设这项工作为例,工作表面是规范学生习惯,从内在而言这是一种学习文化的培养,学校教学文化的体现。这类的隐性文化需让學生去理解,才能产生共鸣。在微平台的辅助下,可以设计更多的微内容去引导个人气质的培养、学习积极性的提升等。再以公众号推送、微博发布来宣传,使学生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感受具体的事物,也是潜移默化受到文化的熏陶。

参考文献

[1]雷湛.“微时代”高校传导正能量文化的路径探赜[J].新媒体思政,2016(528):52-56.

[2]梁海波.微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J].新媒体思政,2016(525):70-72.

[3]丁生.高校文化育人的效应及其实现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7-12.

猜你喜欢

文化育人微时代途径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技术文化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