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合理运用分析
2021-07-23宋英
宋英
◆摘 要:本篇文章分析了课堂教学语言的含义及特征,并讨论了小学英语教师应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运用教学语言。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师;教学策略;教学语言;课堂教学
在世界市场形成以后英语语言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英语的学习也倍受人们关注,英语在教学领域的地位持续攀升,但是小学英语教学常常会因为学生的年龄问题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困难重重,学生学习存在着困境,进而诱发课堂质量和课堂效率相对较低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合理运用可以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的英语学习基本素养得到提高,想要有效地应用课堂教学语言相关小学,英语教师首先就需要明确课堂教学语言的含义及特征。
一、课堂教学语言的含义及特征
所谓的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教学展开的过程当中应用的语言,通过教师有效的表述可以让学生对于课堂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知识学习效果,同时通过教学语言的有效应用也可以让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高。
一般课堂教学语言的特征包括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简明性四个特征,首先从科学性上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合理的应用名词术语提高专业程度,其次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当中,用词应当准确自身的语言逻辑应当合乎规范,最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不免会传递一些观点提出一些理论,而教师在观点和理论提出的过程当中应当注重通俗易懂,同时也应当避免传递错误的价值观念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从启发性上讲教师需要通过教学语言的有效应用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到学习当中,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从趣味性上讲通过幽默风趣入木三分的教学语言应用,课堂教学将会变得更加有趣,进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从简明性上分析,教师的授课时间相对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教学应该紧抓教学的重点,传递最有价值的信息,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成长。
二、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合理的应用教学语言
(一)合理提问调动学生兴趣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师生互动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教师的合理提问可以提高师生的互动频率和互动效果,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紧抓提问环节,通过合理有效的提问,让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有更高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的兴趣得以提升,同时通过合理有效富有情境化的教学提问可以让学生对于问题的讨论更加热情,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讨论当中,在讨论中学习在学习中讨论及提高了课堂氛围,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在互动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秉承着鼓励是评价的方式及时的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们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进而逐渐的让学生们树立起自己的学科自信,例如在讲述Changes in our lives时教师就可以设置出對应的问题,例如学生们知道以前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吗,了解随着时代的推移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吗,让学生们思考,然后让学生们通过英语来回答问题,在教师和学生一问一答的过程当中,让学生和教师充分互动,进而调动了课堂氛围,也提高了学生理解。
(二)灵活使用肢体语言
教学语言不仅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的语言选择,同时还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的形体语言,教师的形体动作和表情在小学学习教学当中往往意味深远,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往往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树立起学科自信,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愿意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而教师较为有张力的表情和动作,也会让学生哄堂大笑,对于学习的兴趣更高,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并且再次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为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就应当合理,有效地运用肢体语言,通过肢体语言的灵活应用,让教学效果更强让课堂氛围更好,例如在讲述The natural word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讨论应当如何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让学生们提出观点,针对于学生们提出的观点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或者是侧头示意自己有在认真地听学生的表述,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和肯定,让学生们树立起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三、结束语
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愿意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当中,同时也可以强化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魅力所在。为此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就应当合理的应用英语教学语言,通过简明扼要且具有科学性启发性以及趣味性的课堂语言应用让学生读英语课堂知识的学习有更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的调动课堂氛围,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葛小诗.情感教学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以市场营销专业英语教学为例[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2):66-71.
[2]李红.关于小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0(02):240-241.
[3]陈仕贤,赵倩,苗春雨,等.高校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石化现象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