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效小学科学课堂的生成

2021-07-23苏珂

速读·下旬 2021年2期
关键词:科学课摩擦力习惯

苏珂

◆摘  要:新课程标准实施后,2017年入学的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上科学课,接受系统的科学教育,新教材的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灵活,对科学教师的日常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就《运动与摩擦力》一课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在40分钟的时间里高效的实现教学任务,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方面一些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2017年入学的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上科学课,接受系统的科学教育,新教材的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灵活,对科学教师的日常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最大限度的使用教材资源,在40分钟的时间里高效的实现教学任务,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是笔者致力于在每节科学课上达成目标,为此在实践的过程中也有了一些思考。下面,就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运动与摩擦力》一课,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一、明确目标任务,构建高效框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课堂教学中要想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先做好完全的准备,第一步就是明确的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的教學框架,实现条理分明的教学活动过程。在《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里,笔者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的制定了教学目标。如,对操作能力较好的小组,要求学生能够用垫圈数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并对比多种运动方式下的测量结果;而对动手能力较弱的小组,则只要求学生能测量出滑动和滚动的摩擦力大小,并对比。这样能力较强的小组能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完成多组实验,体验更丰富,不必把时间浪费在等其它小组上;而能力较弱的小组也能有充足的时间完成最基本的实验任务,达到认识滚动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教学目的。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师需要在课前充分调研学生的知识储备水平和动手能力,并多准备几种不同的实验材料,做到完全准备才能高效应对。

二、搭建问题框架,做到有的放矢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感觉到提问的时候问的很吃力,学生回答的也很艰难,常常“答非所问”。总觉得是自己组织语言不够清晰,有时候会矫枉过正,导致提的问题冗长,学生更难理解了。很多时候的无效提问是因为问题脱离了课题的框架,或者本身就没有再课程的开端就为学生搭好框架。学生不知道这节课学的什么,因此再回顾整堂课的大概念的问题的时候,还局限在某一个环节的小问题中,要反复追问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其实可以在课程的开始就抛出本课要解决的大问题,再把问题细化,把整堂课的讨论变得更有条理,同时配合关键词的板书,这样学生会更好发现被提问时自己所处的“位置”做到有的放矢。

例如,在《运动与摩擦力》一课中,课程的开始就以动画的形式抛出问题:为什么同一个南瓜,拉不动但换一种方式就能搬动了呢?整节课围绕着这个问题来讨论,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目标明确——就是要比较直接拉动的拉力和滚动的拉力大小,以此来比较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差别。

在清晰明朗的问题框架下,学生回答问题时不会答非所问,能有方向有目标的去思考问题,这样精简了“提问——回答”环节中沉默和解释的时间,也避免了一问三不知的尴尬情况出现,在问答环节也能高效的完成。

三、把握课堂细节,精控教学时间

在这种有多个探究实验的课上,常常会出现时间不够用的情况。归根结底是课堂把控能力较欠缺,还有学生日常的上课习惯没有培养好。很多时候,教师会在实验准备环节浪费太多时间,如果能把实验材料分配到每一个组教学效果会更好。但是如果把材料分配到每一个组,又会担心学生控制不住自己,在教师讲课的时候乱摸乱碰。这就涉及到学生日常习惯的培养,如果能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学生能在正确的时间做该做的事,实验探究环节就能事半功倍了。

例如,在这节课中,笔者准备了充足的实验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探究目标自由选择,课后自行收集整理材料,并返还给教师,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井然有序。但是笔者深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从低年段就开始树立“规矩”,并经过长时间反复的训练才能做到。不过,习惯的培养和训练任何时间开始都不算晚,无论是哪个年段的都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习惯。

四、研讨自由充分,提升科学素养

在以往的教学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在记录实验结果时,会下意识的把老师黑板上的“标答”记录下来,甚至擦掉自己原本的记录,改成“标答”。这样的行为其实反映出来的是教师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应试”造成的弊端。长期依赖所谓“标答”会让学生产生思维惰性,懒得再去思考,也失去了科学素养中的探索发现的精神。学生有这样的习惯归结于教师日常教学时强调要求学生及时记录。其实教师的初衷是希望学生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因为现在科学课是循环教材,学生没有自己的课本,所以希望“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做记录加强记忆。但这样确实会让学生过于依赖板书和课件,不再去主动思考。因此,在这节课上笔者设计了相应的记录表,让学生自己记录,自己总结,并不过多的展示数据和结论。在研讨环境尽量用简洁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用图标演示的方式提示他们思考的方向,避免学生们总结结论困难。

小学阶段的学生乐于动手、勤于思考,他们普遍愿意去探索世界,观察自然,研究各种现象。在这个阶段如果能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在教学中,从每个细节里反思自己的语言、行为,总结学生的反馈,再逐一改进,这样在一次次教学过程中慢慢进步,终能做到每一节科学课都能高质量的完成,达成高效科学课堂的目的。

猜你喜欢

科学课摩擦力习惯
上一堂动森科学课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神奇的摩擦力
科学课教学反思
科学课不利因素的实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