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钥匙,点亮心灯
2021-07-23贺丽春
贺丽春
◆摘 要:自闭、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目的是为了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传授知识、信息,培养自闭儿童的自我照顾和个人生存能力。通过达到这些目的,来解决儿童的特殊问题,从而融入班级。
◆关键词:特殊;转化;策略
每个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智力障碍儿童,由于自身智力的缺陷,他们的理解能力、语言能力等各方面存在障碍,他们虽然在智力水平等各方面都与普通学生有差异,但他们作为班级的一分子,作为班级的特殊教育资源和教育对象,更应被教师主动关注,并给予积极扶持,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与班级小伙伴一道走向进步的轨道。他们需要通过特殊的教育,才能成为适应社会、独立自主的人。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寻找合适的钥匙,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
小李是去年我接的一年级的一位特殊学生。他每天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凡事跟随自己的心意走,完全不理会周遭的环境。例如,他上课时从来不听老师的话,也可能听不明白,也从不遵守课堂常规,想跑出座位了就跑出座位,想离开教室就离开教室,想大叫了就大叫,声音尖锐。同时,他还是个十分固执的孩子,对自己想做的事很坚持,如果被人阻止,他会穷尽自己的一切本能闹起来。可想而知,这样的一位孩子在班级里是极具干扰能力的,有的孩子就会像看热闹似的,有时也会跟着起哄。
怎样才能让这样的一位孩子融入班级,成为班级这个小社会正常的一员?怎样让这样一位孩子也享受到同年孩子该拥有的学习快乐?怎样让全班同学包容、理解、帮助他?成为作为班主任的我迫在眉睫的任务。
作为一名普校教育者,我必需要了解智障孩子以及疑似自閉症孩子的特点,我需要静下心想:我要站在他们的立场去看问题,多换位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引导他们,才能获得好的效果。
从家长的口中、任课教师的发现以及平时的观察中得知:由于他智力低下的原因,他平时不懂与人交流,不懂也不会问;下课只会坐在自己座位上或一个人去洗手间;上课有时很安静,但不会留意老师上课的内容。有时会很吵闹,会跑出座位做想做的事,如音乐课会到处去触碰老师的乐器、翻动音乐室的新奇物品,严重影响了班级的学习。他发现他自闭症特质很明显,因为我观察到他做事很固执、反复,怎么跟他讲道理效果都不明显,不能融入班集体中,但对于新奇的、感兴趣的事物就会显得兴奋。智障儿童由于自身智力的缺陷,理解能力、语言能力等各方面存在障碍,对问题的处理能力比正常人要弱,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差,遇到事情常常受到自己的情绪支配,难以按照道德标准及行为要求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智障学生的智力低下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师要做的首先是使他们学会听教师的指令,懂得遵守课堂常规,进而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体验到学习带给的快乐,帮助他们建立起学习的信心以及学会与人交往。在与小李的接触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走进他的心灵,与孩子进行心的交流,让他感受到爱与信任,这位特殊的小朋友才会回到群体之中。
因些,我在教育教学中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并且根据他的反应不断做出调整:
一、耐心引导,融入集体
在特教理论基础的引领下,我尝试多次接触孩子,告诉他上课的一些要求,并做出示范:书要准备好,放在桌子的一角;上课不能随便跑出去,也不能大声喊……不厌其烦地说。很多时候刚说完,也不清楚他是否听懂了,他马上就大喊大叫了。后来我发现他很喜欢我的一个“星星”小印章,我就告诉他,只要他按我的要求做到了,我会奖励“小星星”给他,盖在小李专用的“星星”课堂记录本上。没想到,这次他好像听到了我说的话,嘴里不断重复着“星星”两个字。就这样,我与他有了多次的关于遵守课堂纪律等的约定。
这个过程其实并不顺利。刚开始,我以平常心态看他,以为已经改变了他,没想到他很不稳定,一发起脾气就根本不记得什么约定,还是会大吵大闹。这个时候,我会严肃地告诉他,你不乖,老师不喜欢这样的孩子,所以,会取消一颗“星星”。这时候,他才发现了“星星”课堂记录本,好像才记起什么似的,就会哀求我,“我要星星,我要星星”。看到小李情绪的变化,我马上跟他进行教育。除了小星星,有时也会跟他玩玩游戏当作奖励。如此反反复复,小李也有了可喜的变化:上课能有部分时间安静地坐在座位上,他知道早读要拿书出来,还会翻到要求读的那一页;知道每天上课的课程,如果老师调课了,也是他闹的原因;上课很少随便跑出去,真要去洗手间也会举手问老师;特别重视记录老师布置的作业,会一笔一画的把它写在《作业登记本》上……我经常跟班里的孩子们说,这位同学很需要大家的帮助,他可能有些时候会做令我们吃惊的事,但请大家不要取笑他,而是帮助他。班里的孩子们特别棒,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真的学着关心小李:早上帮他找出作业本交;不会排队就不断提醒他;放学时还牵着他的手走下楼梯;他闹的时候大家都学着老师的样子劝他……慢慢地,慢慢地,小李大声喊叫的次数减少了;作业能按时完成,有时也会亲自交给组长;与同学们关系融洽,会信任地把手交到班长手里;有时能听老师的话,按老师要求去做,会说简单的道理。
二、家校共育,呵护成长
马卡连柯说过:“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面,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用人格、品德、学识、情感及家庭习惯给儿童以熏陶,是学会做人的教育。对于智障儿童来说,除了学校的教育,长期的家庭生活会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打下牢固的心理基础。小李虽然慢慢适应学校的生活,但是,他还不会参与课堂的学习。老师上课讲的内容,他像是完全听不进去,也听不明白。音乐课还会因为好奇而不停去碰乐器,使它发出声音,影响老师上课。每次听到音乐老师的投诉,我总在想:怎么办呢?在与学校领导商量后决定,请小李家长来学校陪读,引导孩子形成学习习惯。一开始,小李对妈妈来学校,并且每天坐在他旁边反映特别强烈,又哭又闹,死活不肯。我就向他明确提出:如果妈妈不来,小李也不能上课。小李并不明白我的话的意思,直到有一次,准备上音乐课时,我把他留下来。他看到其他孩子都走了,只有他在课室,他似乎才明白,哭闹着要去上课。经过一番我与他的“斗争”,小李终于同意让妈妈陪着去上课。在妈妈的帮助下,小李的学习有了一些进步,一些简单的题目甚至连体育课的动作也能慢慢跟着做。我会经常与他家长进行一些方法的探讨、实践,努力改变小李的一些陋习。在此基础上,我们建议小李父母改正以前不良的教育方法,严与爱相结合,对孩子的不良情绪、行为及时干预,督促及时改正。
三、用消退法,促其进步
在理论知识的引导下,我对小李使用消退法。消退是指在确定情境中,行为者产生了以前被强化的反应,如果此时这个反映之后并不跟随着通常的正强化,那么当他下一次遇到相似情境时,该行为的发生频率就会降低。在观察中我发现,小李平时大喊大叫或离开座位,其中一個原因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当老师去提醒、关注他的时候,他会显得更兴奋。于是,当小李上课故意发出声音以引起老师的注意时,我没有像平时那样马上看着他,问他,而是采取不加理睬的做法,也马上提醒班里孩子不用看他,像没有听见一样。小李喊了一会儿,可能发现没人看他,得不到注意和强化,就逐渐减少大喊大叫的行为。
四、发现亮点,转移注意
对小李不配合老师的行为,我采取了适当的“惩罚”的办法。惩罚是指行为者在某种情境或刺激下产生某一行为后,及时给予行为者以惩罚或撤销其正在享用的正强化物,以降低该行为在相同或相似情境或刺激下的出现率。
例如小李虽然逐渐适应学校生活,并且有了一些喜好:他特别爱打扫卫生,一下课总是抢着做;他爱在放学时举着我班的班牌;爱在排队时拉着班长的手……但在主动听课、遵守学校课堂纪律方面还是很欠缺,有时会耍脾气拒绝完成老师的要求。这时候,我觉得只有把他的注意力有效转移,才有可能改变他的这种状态。于是,当他又发脾气时,我会悄悄地对他说,想不想扫地呀?他会马上反应,回答“想”。我就马上提出我的要求,如:坐端正、翻开书、跟着读书等,小李就会立刻按我的要求做好。尽管他只坚持做好几分钟,很快就会做破坏纪律的事,我还是继续用转移他的注意力的方法或奖或惩罚,久而久之,他就明白,他必须要按老师的要求做好,才能做他爱做的事。渐渐的,小李能听老师的一些简单指令了。
经过一年多的辅导训练,小李的各个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首先是行为习惯,他能按照学校的要求上课学习,下课活动,能与同学和睦相处,同学们也愿意包容他。其次,上课基本能保持课堂40分钟不离开座位,但自言自语、搞小动作的现象偶尔发生。见了老师能笑脸相迎,有时还会说:“老师好!”。但协调能力、自制力的提高还有待长期、艰苦的训练过程。从学习上看,小李在学习的主动性上有所提高,按时交作业,字词、计算方面掌握的比较好,需要理解的内容基本上不懂。
由于他的智力因素和学习基础与普通学生差距大,在教学上我们要采用分层教学,设计适合他接受能力范围的学习内容,根据该生的情况坚持训练,相信一直这样做该孩子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
教育小李这件事给我启示颇深,在转化特需生的过程中,我觉得首先要尊重学生、树立他们的自尊心,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很小的进步,即使微不足道,也要给表扬、鼓励。对他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感到自己有长处,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培养其自信心。这样持之以恒地抓,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教育转化的过程注定是漫长、艰巨的。智障儿童是我们群体中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平等地、耐心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应该比家长更了解他们,时刻关注到他们的变化,时刻平等地对待他们。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因此,班主任就得做个有心人,善于根据特殊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寻找适合他们的钥匙,点亮他们的心灯,只有让特殊孩子融入课堂,融入班级,使他们不再“特殊”,和其他孩子一样快乐地学习,才会使这朵娇嫩的“小花”也灿烂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