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之子谈父亲:是军神,也是慈父
2021-07-23
在中国人民心目中,刘伯承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功勋卓著的开国元帅,是战无不胜的军事奇才。在儿子的心目中,他是严厉与慈爱并存的父亲,是耳濡目染的榜样,是生命中的领路人。
刘伯承,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他1892年出生于四川省开县,辛亥革命时期从军,1926年入党,相继参加了北伐战争、八一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
在中国人民心目中,刘伯承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功勋卓著的开国元帅,是战无不胜的军事奇才。而在儿子刘蒙的心目中,他是严厉与慈爱并存的父亲,是耳濡目染的榜样,是生命中的领路人。
刘伯承曾经是一名晚清秀才
刘蒙,1952年出生在南京,是刘伯承的次子,少将军衔,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又在军事院校深造,从事过科研工作,担任过军事外交官、联合国军事观察员,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爱沙尼亚、芬兰和新西兰武官等。他的名字中寄托着父亲的一片厚望。
“父亲认为三国中最好的战将是两个人,(其中)一个人是吕蒙。我小时候生在南京,他就用了一个算是典故吧,叫‘吴下阿蒙。阿蒙的变化是很大的,小时候比较调皮,士隔三日须刮目相看,最后成了一位著名的将军。”刘蒙说。
刘蒙介绍,其实很少有人知道,刘伯承曾经是一名晚清秀才。早年他参加了最后一届科举考试并且榜上有名,然而却遭人诬告被除名,从此放弃旧学转投新学。辛亥革命时期,刘伯承投笔从戎,开始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经过深入研究、深思熟虑,1926年,经周恩来等人介绍,刘伯承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刘伯承与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共同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八一南昌起义。这年年底,刘伯承被派往苏联学习军事,在极短时间内攻克了俄文难关并达到专业水准,为他日后翻译大量军事理论著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蒙说:“跟父亲去苏联的二十个人里头有一名年轻小伙子叫党必刚,他说:‘我见过所有人里,你父亲是最用功的一个,没有人能超过他……你父亲从来没有在凌晨3点钟以前睡过觉,这种用功精神一般人真是做不到,肯定会累垮。所以父亲学俄文学得很快,也很不错。他看书是整个班里最快的人。”
今天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游击战”这个词,正是刘伯承最早从外文中翻译过来的,命名时还参考了《史记·李广传》,真正做到了“信、达、雅”。
他是一个被子弹打了一身的人
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刘邓大军”是从孩提时代起就众口传颂、牢记在心的一个名词,它南征北战所向披靡,几乎是威武之师、胜利之师的代名词。这支威名赫赫的大军,指的就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之一,由刘伯承担任司令员、邓小平担任政委的中原野战军。
“小平同志和父亲一起工作了十多年。从1938年一直到解放,这些年一直是小平同志给父亲做政委,所以他们搭档的时间很长。父亲是负责军事工作的,他(邓小平)是负责政治工作的,配合默契。”刘蒙说道。
在多年征战中,刘伯承和邓小平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邓小平曾盛赞刘伯承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军事理论建树,在国内外都是首屈一指的。陈毅曾创作诗句“论兵新孙吴,守土古范韩”,以四位古人来赞誉刘伯承的军事成就。朱德则称赞他有“古名将之风”。
作为一名戎马倥偬、身经百战的军人,刘伯承曾经9次身负重伤,其中两次命悬一线,危在旦夕。一次是1923年伤及大腿动脉,另一次则是1936年3月在指挥攻打丰都县城时头部中弹,这次负伤令他永远失去了一只眼睛,同时也留下了一段不朽的传奇。
刘蒙说:“大夫给父亲做完手术(没打麻药)后,父亲跟大夫开玩笑说,‘你割了我72刀。真是比关云长的刮骨疗毒还要疼,眼睛肯定比胳膊要疼,所以他真是很不容易。他那种坚忍的毅力,是一般人比不了的。父亲身上有9处重伤,还有11处轻伤。他是一个被子弹打了一身的人。”
硬汉也有侠骨柔肠的一面
有道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像刘伯承这样出生入死的军人、铁骨铮铮的硬汉,也有侠骨柔肠的一面。
在刘蒙印象里,父亲是严父,但在严厉中又渗透着许多慈爱。他十分关注子女的学习与成长;他做事很有原则,公家的财产绝不私用。清正廉洁、以严治家的优良家风延续至今。
步入垂暮之年,早年痛失爱女的往事(1945年8月,6岁的刘华北在延安保育员被特务暗害)时常折磨着刘伯承。而这一切,都被刘蒙看在眼里。他常常陪伴在父亲身边,尽力去了解他的故事。
1986年,刘伯承逝世。在离开父亲的日子里,刘蒙将思念和敬仰诉诸笔端。他曾经参与创作过《彝海结盟》《青年刘伯承》等影视剧,如今正在筹备另一部關于父亲的电视剧。
这部电视剧将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一代“军神”波澜壮阔的人生。在刘蒙看来,这不仅是对父亲的缅怀,更希望借此将父辈的精神传承下去,激励感召年轻一代,让革命圣火生生不息。
“父亲是一个忠诚于自己事业的人,这个事业就是共产主义事业,就是建立一个新中国,消除一些不合理的、对人民不好的东西。实际上这是他年轻时就许下的愿望。他一直在这么要求自己,也一直在努力奋斗。老一辈革命家能够为老百姓打下天下,建立新中国,很重要的在于他们的信念、信仰。要是没有这点儿信念和信仰,恐怕是做不到的。”刘蒙说。
(澎湃新闻网2021.7.5)